1.2 美术编辑学基础
美术编辑学虽然是伴随着近年来美术编辑专业化而形成的,但美术编辑作为以美术方式从视觉角度进行编辑记录的行为可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并随着人类记录符号、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进入专业化、职业化。了解研究美术编辑学的基础从认识美术编辑的发展、因素、呈现、技能开始。
1.2.1 美术编辑的发展
美术编辑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人类文明对信息内容与心灵情绪的需要,记录、复制、传播材料与方式的进步,书写绘画与阅读审美技能的增强,发展进程从诞生之初萌发的简单意识、农业社会的发展分化、工业时期的规范扩大,到当今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形态。
1.史前时期的萌芽
远古时代的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自然存在的物质制造工具满足生存所需,这时就已经产生了记录事件、沟通交流的行为,比如古籍中所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原始的记事方式有些伴随着记载材料的存在而留存下来。比如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岩画是人类用雕刻或简单的颜料在岩洞、山崖、石壁等处进行的绘画和雕刻,用以记录生产生活,表达思想和愿望,涉及内容包括狩猎、订立契约、歌舞奏乐、骑马格斗等,可谓人类最早的文献形式,体现了人类以视觉形式记录内容与意义表达的意识。
这一时期的记录方式还有陶器和兽骨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有的带有图画特点,有的规律出现在陶器口沿上,一器一个符号,重复使用,可以实现表意、戳记、计数等功能。
在远古时期有限的材料与文明发展程度下,美术编辑的意识处于萌芽期,记录方式与美术形式融为一体的形态,确定了美术编辑的美术属性。
2.农业社会的分化
进入农业社会后,随着人类劳动技能的增加,生产生活范围的扩大,人类接触与创造的物质资源增多,信息内容增多,记事方式更简便准确。
一方面,人类记事符号从具象的绘画和简单的刻画符号发展到体系完整的文字,规避了图画记录对于形象描摹的要求,提高了记录速度,众多古文明都从图画中提炼出象形文字,如公元前4000年埃及产生的圣书字、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公元前1800年中国商代的甲骨文等,之后文字的图画性逐渐减弱,象征性增强,增加了表音的元素,呈现符号化特征,成为独立书写记录符号。
另一方面,绘画在继续发挥记录功能,风格以写实为主,主题主要服务于宗教与宫廷皇家,出现大量庙宇教堂中的宗教故事绘画、宫廷殿宇下的雕龙画凤,装饰烘托神圣庄严的氛围,绘画工具与材料进一步的发展,分化出壁画、水彩、水墨、油画等绘画门类,绘画技巧与具象性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出现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绘画理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了各有特点的绘画风格。
载体从自然界收集的材料发展到人类加工制作的满足特定属性与规格的材料,金属、丝帛、纸张等取代了石材、兽骨;同时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复制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发布、阅读与存储更为快捷轻便。
这一时期信息交流随着材质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记录方式与美术表现形式分离,图文在各自功能上得到加强,文字的记录性更为突出,美术领域的形象技巧更为丰富与增强,为美术编辑的编辑性奠定了基础。
3.工业社会的规范
18世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机械化大批量的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作坊的少量定制,价格低廉的批量产品进入社会,文化教育从农业社会时期集中于僧侣贵族开始扩散到大众,促进了商业与消费的扩大,科技发展与数量的改变带来了美术编辑的技术属性的飞跃。
随着机械化印刷带来的文字阅读产品的批量、快速、低廉的生产,在图书的阅读形式之外,又发展了出版周期更短、定期更新发布的报纸、期刊杂志等新形式,电磁技术等应用后,更出现电报、电话等发布时间更快的新传播形式,满足了自航海等交通发展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社会活动增多带来的商讯、生产、社交生活等资讯传播要求。
美术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丰富,由于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根据光色原理,出现了追求在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整体感的印象主义画派。
在科技的发展下,产生了新的视觉记录方式——摄影术,1839年银版摄影术公布,解决了物理光学成像的记录与再现的问题,推动了视觉记录的普及与简便,摄影术还促进了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照相制版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化印刷复制可以呈现精细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与图像,提高了印刷复制的精美程度。
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冲击了精细、定制、周期长、价格昂贵的手工业,但是在带来低成本的量产产品初期,其突出功能性而不注重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包豪斯等根据与工业生产实践结合的新理念,发展出适合流水线生产的几何外形,形成新的视觉形式。
这一时期科技带来的工业革命为美术编辑在内容、视觉和技术上奠定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首先,内容通过机械化大规模的复制,扩散到了更广阔的人群,内容的大规模制作与复制带来的是相关人员岗位职能的分化与专门化;其次,绘画创作的进步、无须长期技能训练便可使用的摄影术对视觉的记录,为视觉形式的普及进行了铺垫;新材质与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视觉理念与工业生产的结合,强化了美术编辑的技术属性。
4.信息社会的多元
20世纪,信息成为重要资源,突破了以往社会以物质和能源为主要资源的形态,人们不仅可以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来创造价值,也可生产传播无形的信息知识来创造价值,创意文化产业等诸多与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存储相关的领域蓬勃发展。
获取信息知识的速度、成本、容量及渠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了质的飞跃,人们不仅具有随时随地快速创造和获取现有信息内容的可能,也可以快速的检索和查找以往的信息内容,信息内容的发布与获取渠道也向全时随地的便捷性发展。
内容的增加提升了进行编辑、记录、整理以优化接受信息内容效果的需求。另外,人们阅读的内容中,图像的比例极大提高,视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注重以视觉优化内容的美术编辑从意识到行为都得到了普及与提升。
文字、图片、绘画、影像等各种类型的记录方式都转换为可以统一在数字网络平台进行编辑修改的形式,提高了美术编辑的综合性,同时增加了互动反馈等新的应用效果。
美术编辑针对新技术开创了模块化、网格化的新思路,并适应电脑、平板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等新的显示设备与呈现效果,美术编辑从纸质印刷、平面静态的形态延伸到电子现实、立体活动的形态上,大众也可通过多种图文软件自主地应用美术编辑技巧,提高了美术编辑行为的效率与普及度。
这一时期,信息内容的增长推动了提升观看阅读效率的需求,美术编辑应运发展成专门的独立职能,大众不仅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感受美术编辑的作用,而且可将美术编辑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内容丰富的基础上,审美的需求加强了,信息社会的美术表现独特的个性,突破了机械化大生产千篇一律的面貌,注重个人体验、人的行为和需求,组织构建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为未来社会的美术编辑发展指引了潮流与趋势。
1.2.2 美术编辑的因素
美术编辑所针对的视觉形式除了由内容意义决定,还受诸多影响,包括符号在特定社会环境与人群中的解读、人们对色彩的感受、美术编辑所面对的受众对象以及发布所用到的载体等。
1.符号形态
符号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感知的客观形式,语言文字、科学符号、交通标志,社会生活中姿势动作、仪式典礼、神话传说、游戏故事等都可视为符号。
图像符号(icon)以符号形态与被表征的符号对象肖似的方式表达意义。图像符号虽然不是所指代的物体本身,但是以肖似的形式呈现物体,比如人物画、地图、气象图、流程图等。图像符号在美术编辑的应用中颇为广泛,摄影图片、绘制的图画等都属于图像符号。
指索符号(index)的符号形态与被表征的符号对象存在直接或者邻近的联系。如野生动物园中标有老虎的标牌,警示人们此处有老虎出没,而不是熊猫或者其他动物。美术编辑在图表、图标、标志设计、视觉识别系统中常用到指索符号。
象征符号(sign)的符号形态与符号对象之间没有肖似性或因果相承的关系,符号形体和对象意义的关系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之上,如“=”在数学中表示等价意义,“紫禁城”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美术编辑在创意中常采用象征符号,将抽象的意义具象化。
2.色彩感受
色彩是人眼对光的视觉感知,光与接受光的物体的物理属性、人的体验形成的身心印象以及社会文化等都影响人对于色彩的视觉感受。
光投射在物体上,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后再进入眼睛形成的色彩为物体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光决定。光的作用和物体的特征构成物体色,比如同样的物体在各色霓虹灯下色彩各异,同样的光源在不同肌理表面产生的色光效果不同。
色彩的感受不仅由色彩的物理属性决定,还受人的身心作用的影响,通过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从而对不同的色彩产生冷暖、轻重、远近、动静、胀缩等感觉。
色彩在不同地域长期使用中,与特定的文化联系,被约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属性。比如中国古代认为“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醇美”,黄色为帝王专用,赋予尊贵与富贵的含义;叙利亚则认为认为黄色是丧色,令人悲伤不景气;欧美基督教国家认为叛徒犹大出卖耶稣时身着黄袍,因此不喜黄色。
3.受众对象
受众对象是对美术编辑的视觉效果形成认知并受其影响的人群,是美术编辑所针对的人群目标,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与影响,美术编辑必须认识受众对象的特点,适应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视觉效果的调整,以实现最佳作用。
受众对象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根据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拥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属性,这些社会属性既包含人口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学历、职业等,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上,如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的归属阶层或团体。社会属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受众对象对美术编辑的需求、理解和反应等。
受众对象也是消费者,美术编辑所创造的视觉效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受众对象也成为广告的目标对象,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其诉求人群的社会属性与美术编辑所针对内容的受众对象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将受众作为广告宣传推广的目标对象与将受众作为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影响美术编辑侧重实现的视觉效果。
受众对象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美术编辑所创造的视觉效果的影响,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同样参与管理与运作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受众对象既可以快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内容与媒体,也可以有效地主动采集制作与传播内容,并实现一定的视觉效果,推动美术编辑应用的普及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4.发布载体
发布载体是美术编辑视觉效果的承载物质媒介与传播途径,构思设想的视觉效果最终要付诸一定的载体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传递到受众对象,方能被认知以产生效果,因此是否适应与发挥载体的物理属性与传播途径的技术特点,将影响构思效果的最终实现。
承载物质是美术编辑视觉效果实现的物理实体,随着人类对物质资源的开拓和加工制造技术的进步,美术编辑所使用的承载物质从最初的石块、兽骨、竹木、丝帛等,拓展到纸张书册、电子屏幕、灯箱幕布等。承载物质首先制约了美术编辑的视觉效果所能展示的空间形式。除了承载物质本身的物理属性,将美术编辑的构思转移到承载物质上的技术手段也将影响视觉效果的最终实现。
传播途径是将承载美术编辑视觉效果的物质实体传递到受众对象的通道。随着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播途径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速度可达到即时同步,影响美术编辑在将构想转换为现实的时限与视觉效果的存留期限。
1.2.3 美术编辑的呈现
美术编辑不仅可以对内容进行视觉结构的调整、装饰性的美化,美术编辑所应用的视觉元素还可以作为信息内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1.文字呈现
文字呈现是美术编辑面对的主要呈现方式,文字由于书写快捷,在众多文明中都是主要的记录与表达符号,对于美术编辑而言,文字不仅具有可视的外形,更表达明确的意义,特别是中文的美术编辑,由于中文源自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编辑与创意空间。
1)文字的创意
单字或词组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元,美术编辑的处理立足于意义,从文字或词组所从属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形体的编辑与改变,形成视觉性更强的形态。
2)文字的编排
整体文字的组合能将围绕主旨思想、以多种逻辑组合表达更多的信息内容。美术编辑可将其视为一体,忽略单个文字形态,注重文字连接对视觉的引导。
2.图像呈现
图像主要指以摄影摄像等拍摄方式记录光影以呈现事物的状态,包括静态的图片和活动的影像,图像呈现主要有图像特写、图像资讯、图像报道三种形式。
1)图像特写
图片特写以单张照片形成独立的内容,突出主题,通常以静止的画面抓住最能体现事件进程、事物状态、人物情绪的瞬间,以点带面,形成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图像资讯
图像资讯是将多个主题、不同内容的若干不同的图片组成在一起形成密集紧凑的资讯内容,传达多条信息,这些内容的统一点在于都是图象形式的短资讯。
3)图像报道
图像报道是围绕一个主题用多张图片或不同视角的图像组合成独立完整的报道内容,完全用图像或点缀少量的文字/声音来表现内容。
3.图表呈现
图表呈现是将信息内容归纳重组为具有数据性的新结构,通过同类特征、同种属性的信息内容的划分、对比与联系,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回顾时间进程,点明发生地点,量化特征的指数,用以体现事件发展阶段与趋势。由于图表的结构性与数据化的特点,可以去除文字组织所需要的连接词等虚词,将实质内容剥离出来直接展现,具有一目了然的高效与视觉化的直观优势。
1)数据图表
数据图表是将数据根据属性分门别类,按结构组织串联,进行数量上横向或纵向的对比,看出差异与变化趋势。
2)文字图表
文字图表是将难以量化的特质以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打破文字的线性连接形式,以图表形式重构,以对比文字内容的差异与趋势。
4.绘画呈现
绘画呈现是运用绘画技法,以大众审美为标准,体现内容的视觉报道形式,既具有艺术表现性,又具有故事感染力。绘画报道既可作为对现场的视觉记录客观报道新闻,也可以从主观立场出发发表批评、讽刺等评论性内容,还可通过画面讲述故事娱乐大众。
1)新闻绘画
绘画作为一种记录方式,以直观的形象还原人物与事件,可与文字配合,也可独立作为新闻报道,还原新闻现场与人物,注重写实。
2)评论绘画
作为评论的绘画,可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针砭时弊,主观评论。
3)娱乐绘画
信息内容不仅传播新知,还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19世纪新闻业,娱乐漫画蔚为风尚,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在首发系列漫画“黄孩子”(Yellow kid),成为世界第一个彩色漫画。
1.2.4 美术编辑的技能
美术编辑须具备充分的职业素养,根据所属专业层级、涉及领域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结构,高效明确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
1.职业素养
美术编辑职业素养包括美术功底与编辑意识,计算机、印刷、影像等技术应用,沟通与法律意识、商业与成本意识等。
1)美术功底与编辑意识
美术功底体现在平面、色彩、立体等构成理念、插画、图案等美术技法的应用。编辑意识涉及对内容的收集、筛选、整理、组织能力及文化理解力。
2)技术与设备应用
技术与设备应用指掌握影像技术、电子照排、印刷出版和电子显示技术,选择材质等。
3)沟通与法律意识、商业与成本意识
沟通与法律意识指了解版权等相关法律条款,遵守行业规范。商业与成本意识指针对读者、消费市场、商业品牌有一定的认识,具备计划工期与成本预算的能力。
2.专业层级
美术编辑的专业层级围绕编辑主题,以视觉元素的整理提炼、视觉规范、创意设计为评判标准,分为初中高三个层级。
1)初阶|信息组织
将文字、图片、数据等元素输入专业软件(Indesign、Premiere等),与后期发布制作等输出环节对接。要求对稿件的结构与组成具备初步的视觉认识。
2)中阶|视觉规范
对视觉元素规范的组织加工,构造逻辑清晰的视觉形式,整理制作数据图表,插图绘画等,突出版面信息等级,强调画面重点等,以美术技法达到整体视觉规范与大众审美标准。
3)高阶|创意设计
提炼编辑元素的典型特征,挖掘编辑主题的逻辑联系,能深入理解编辑意图,拥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形象化视觉,对编辑思想进行视觉体现。
3.业务职能
美术编辑的职能体现在编辑逻辑视觉化,视觉形式规范化,制作流程科学化,可应对商业营销的需求,根据发布载体,针对报纸、杂志、图书的静止画面,影视、网络的活动画面,户外广告的立体画面,综合信息内容,进行视觉编辑与创造、对视觉工作管理与培训。
1)视觉编辑者
作为视觉编辑者,美术编辑对信息内容进行视觉整理与发布呈现,了解整体信息层次,编辑提炼视觉元素,转换为相应的视觉形式。
2)视觉创造者
作为视觉创造者,美术编辑为相关组织机构及广告营销、会议培训等活动建立视觉品牌形象,对广告宣传进行创意设计等。
3)视觉管理者
作为视觉管理者,美术编辑统筹视觉元素的来源,因此美术编辑需要对摄影师、插图师、图片编辑等岗位进行业务指导。
4)视觉培训者
作为视觉培训者,美术编辑对专业人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视觉素养,在前期增加相应的美术编辑思维,提高后期视觉成效。
4.评判标准
评判标准是确定美术编辑视觉效果的标准,综合信息类型、发布形式、展示环境、观看阅读对象等因素而制定,分为内容标准、审美标准、展示标准、技术标准等。评判标准的确立,有助于更准确地实现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形成规范有序的视觉效果。
1)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判断美术编辑是否针对信息内容进行视觉上的修改、修饰与优化,并在遵从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视觉形式的重构,是否具有表达内容等实用目的。
2)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是判断美术编辑是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形成有效阅读,满足愉悦感,提升人在认知后对信息内容理解与记忆的效果,强化内容的影响力。
3)展示标准
展示标准是判断美术编辑的成果是否符合信息内容所针对的人群,并能在特定的空间传递,视觉效果是否适应内容、针对人群以及受阅读展示环境,引导购买或阅读。
4)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判断美术编辑是否将构想转换为实体并传播出去,是否考虑到技术与物质材料的特性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并规避转化过程中的损失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