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步行街的商业重兴想象

在一个有关前门的研讨会上,研究老北京商业文化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家方拿出三张照片,那是一家老字号的门脸。大家都挺纳闷:“怎么一个地方拍了三张?”再仔细一看,牌匾上的名号不同,这不是一家,而是三家:同仁堂、同春堂、张一元。袁家方说,就在相隔不远的前门大街和大栅栏里,这三家翻建了新楼,看上去气宇轩昂,仔细一看,都是二层,琉璃瓦,几乎是一张图纸出来的,如果不是牌匾不同,简直看不出区别。“黄琉璃瓦是古代皇帝专用的,复古也要有点讲究啊。”袁家方感叹,像这样的改造,前门大街这几年倒是“成绩斐然”,但老前门的味儿——没了。

前门大街需要一次什么样的改造呢?东城区在对未来前门大街的描述中说,前门大街将建成传统商业步行街,由京味文化、中外美食、品牌购物、休闲保健等功能区组成,沿途有阳平会馆、前门古建筑群、天乐园茶楼等9处重点景观以及80多家中华老字号。

“挂上老字号的牌子,可没那个手艺了,没用!”家住打磨厂西街的李师傅感叹着。与王府井相比,前门老商业街的特色就在于老北京的原汁原味儿,现在只留下大体街巷格局,还有寥若晨星的几家老字号支撑着重兴的梦。袁家方记得,去年冬天有老朋友邀了他去吃便宜坊,饭馆里冷冷清清的,鱼端上来是冷的,烤鸭更是没了记忆中的滋味。袁家方忍不住问:“木楼梯哪儿去了?”木楼梯换成了坚硬的水泥楼梯,那种听着咯咯吱吱、摇摇晃晃的味道就没了。袁家方说,像同仁堂这样仍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老字号已经不多了,更多的传统技艺,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而少人问津。“那就养着它,把手艺原封不动传下来,细细打磨出光亮来。”

传统商业也有些创新的好办法,袁家方曾经建议重现“前门街舞”的盛景。当年徽班进京时,前门一带有七个戏园子,没有后台,演员们就都穿好了戏服、化好了妆从家里浩浩荡荡走过去,那可真是一道风景。就像《白毛女》里唱的,前门商业区是“一树兰花两下里开,一家人儿两分开”。但是,大街本身和其东侧归东城区,西侧归西城区,一个整体街区在行政上分而治之,割裂了一个完整的商业文化圈。如果从前门大街走到大栅栏的戏院,就牵扯到两个区的利益,如何协调?也就不了了之了。

“以前就有商业的火种,再点一把火还能燃烧,但别指望它能一下子火起来,也先别指望它赚钱。”袁家方说,将胡同街巷改成车行道,就是与传统商业文化背道而驰的做法。

“逛商业街,乐趣不仅在购物,还在体味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商业街总是最能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地方。”袁家方说,前门大街之中,由饭馆、客栈,会馆、镖局、戏院构成的鲜鱼口、打磨厂小街,再加上胡同肌理和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才构成了前门地区多重的趣味。如果还像平安大街和两广大街,没有了周围的“毛细血管”,外表再光鲜,一个孤零零的前门步行街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