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国家标准GB 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是:“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由以上定义所确定的学术论文的性质,必然导致学术论文具有与一般性文章或创作作品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内容的科学性。

(2)论理的逻辑性。

(3)结果的创新性。

(4)表达的简明性。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内容的科学性

学术论文必须具备科学性。科学在揭开自然与社会奥秘的同时,又为人类适应、利用规律,改变旧环境与创造新世界提供对策与措施。自然科学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科学引导人类改造不合理的旧制度秩序,建立新型的理想社会,让人们过上幸福欢乐的生活。科学性,就是把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过系统化,然后加以探讨、研究。它可以是推翻某一学科领域中某种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也可以是把一些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观点或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还可以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陈述新的见解和主张,传播科学知识,表述科学观点。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要客观,不得带有随意性,不得带有任何个人偏见。这与一般议论文可以任意表达作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要有说服力,不得凭空捏造,要通过作者周密地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的事实、确凿的论据、可靠的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

二、论理的逻辑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要经过周密的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这一点与一般议论文可以比较自由地展开议论不相同。

我们经常说,某某学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这主要是指他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主要表现在文章的逻辑性强。

培根说:“写作使人严谨。”写作学术论文的过程也就是作者思维能力得到锤炼与提高的过程。人具有理智且善思辨,一方面说理,只要说得在理,另一方面就能使人产生信服、心悦诚服。真理如春风细雨,滋润心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或科研人员,如果你所撰写的论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充满着较好的思辨力,往往会使你的论文,以至你的事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中外历史上这类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个。秦始皇欲逐客卿,身为客卿的李斯上书力谏,秦始皇因而改变初衷,并任李斯为廷尉,对秦统一中国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上书就是名篇《谏逐客书》。这篇名作是李斯在被逐的路上写给秦王的。他把逐客放到是否能使秦国富强的高度上考察、立论,不但表明了他很有远见卓识,而且深知秦王心愿。逐客对秦王的统一大业不利,用这种利害关系来打动秦王,最有说服力,因为他知道统一正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目标和头等关心的问题。果然,当秦王接到李斯这篇上书后,不仅立即收回成命,追回李斯,而且还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全国的最高司法官。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在论证时,几乎全是摆事实讲道理,不凭空议论。文章的说服力主要来自这里。历史上四位国君都因客卿之功得以强大,为什么现在要逐客?秦王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皆可来自诸侯各国,对人才却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难道是成帝业者所应为的吗?接着才进入道理的阐发,正面指出“王者不却众庶”,反面指出如果却宾客以业诸侯,其结果必然如“藉寇兵而赍盗粮”,秦国必将没有安宁的日子。在论证中,作者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正面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逐客之害,反复论证,对比鲜明,让事理本身令秦王信服。

爱因斯坦也是其中一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制造原子弹的建议,但遭拒绝。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总统,罗斯福也未顾及此事。科学家们又求助于对罗斯福非常有影响的瑟克斯博士。博士动了一夜脑筋,最后决定用拿破仑不信科学拒造帆船,招致“特拉法加海战”惨败的故事,终于说服了罗斯福,使其当即表示同意。这一事例进一步说明了说理论证的重要性。

在使用论据上,我们必须选择使用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事实不确凿,没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会使文章缺乏说服力,有时还会导致论点的片面或模糊,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含义,注意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否则也会缺乏说服力,得出错误的结论。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些就是论理的逻辑性。

三、结果的创新性

我们知道,科学的本质是创造,科学研究的生命是创造。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就是继承原有的、研究现代的、探索未知的以及发现那些尚未被人认识的客观规律。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往往是探索某一学科领域中前人未提出过或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步前人后尘,承袭与重复他人的观点称不上学术研究。

莫泊桑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所谓普通人,即那种循规蹈矩的人;所谓创造者,即有些创新的人。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提出新的见解。学术论文要创新,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认真查阅资料,积累知识。这主要是了解他人在这个领域中已有哪些发现、成果。第二,要积极地思索。不思索怎么能有新的创见?思索必须有的放矢。要在前人已有的观点中接受启发,找出不足或不适应当今需要的东西,以此作为突破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才有创新性。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有独自的见解,有创造性。这是学术论文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和艰巨,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涉及发现和发明内容。因此,学术论文不是每篇都要有新发现、新发明的内容。事实上,每篇论文,只要有一点“新”的东西就称得上有独立见解了。即:①新观点(或评论他人的观点);②新证据,如调查结论、实验结果、未公开的典型资料数据等;③新研究方法;④新研究角度。

学术论文只要能满足上述任意一条,就算有新的东西了。

四、表达的简明性

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一般情况下,语言的简明与否总是以逻辑分析为依据的。这是因为语言原是用以进行思维活动,并表达思维结果。思维是否合乎逻辑,决定着语言是否得当,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写文章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读者能看懂。有人说,一篇文章看不明白,这是最大的欠缺,这是很有道理的。写出来的文章,人家读不懂,那写它还有什么用处呢?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描述相当复杂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写得容易理解。要尽量做到不仅本学科的专家看了能懂,就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看了也能懂。这将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和推进学科的发展。

一般说来,思维不借助语言不可能进行,更不可能表达。但决定语言优劣的主要原因是思维。想不清,说不明;想不深,说不透。因此,从论文语言就可以鲜明地反映作者的思维水平与研究深度。

对于语言的简明性我们可以用两句成语来概括: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语言精练而浅近,内容深刻而完备,这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想有两点很重要:首先,要反复实践,多练笔,加强语文修养,提高表达能力。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应该鞭策自己每天写作。”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您得写,尽量多写,要是您完全没写好,也不要紧,日后自会好起来的。”多写不是盲目求多,而是要把它和现有的写作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主攻方向。

众所周知,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其阶段性。总体来说呈渐进趋势,但这中间确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这不同层次、境界间的每一转换,都可以说是一次突破。即“量变”中的一次“质变”。这种突破,从训练上说,是所谓基本功关——文从字顺关;从水平上说,是粗识文笔关——明白流畅关。一个论文撰写者,特别是初学者,写作进步的显示往往表现为这种阶段性的突破。我们要自觉地抓住这种突破机会,使它达到一个新境界。事情往往是这样,作者越是真正深入地掌握了写作的本质,他就越可以用浅显的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就成了“浅出”的前提。同时,“浅出”又是“深入”的标志,是一种本领、能力。这种能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获得及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著都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

其次,论文的作者心中要有读者,阐明一个意思要考虑读者能不能理解。特别是在当前,“四化”建设需要发展交叉学科。不仅在大学的学科门类里,各学科间要相互交叉、渗透,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在思想和方法上也在不断渗透。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特定概念,日益被社会科学所吸引和运用;同样,一些社会科学的传统思想观点,则为自然科学家所借用。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之后,往往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还拥有众多的读者。所以,把学术论文写得容易理解,也是科学工作者迎接发展交叉学科的新时代的需要。

综上所述,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特点所引发的它本身的特点是:内容的科学性、论理的逻辑性、结果的创新性和表达的简明性。此外,还有正确性、客观性等等。作为主要特点,可以考虑的就是上述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