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产业发展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国际文献研究梳理

国际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通常是指生态经济理论。20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口爆炸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了人类社会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引起了各界学者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重视。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1969年,他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词(1)

此后,经济学界开始了对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数十年下来,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硕果累累,归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生态经济的基本概念

纵观国外理论研究界可以发现,“生态经济”的概念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其概念定义还是混乱繁杂的。有些学者,如Kenneth E.Boulding (1969)认为“现代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上,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生态经济(2)。Herman E.Daly(1974)认为生态经济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交叉领域,包含了从生物、生理到社会科学的见解,它以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思想为基础,是一种革命式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而Costanza R.(1989)认为生态经济是一门专门研究生态与经济系统关系的科学,它是利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当前的生态经济问题。这里的定义更多是针对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生态经济问题的方法所做出的。Costanza R.本人后来也说生态经济本身的内涵较为丰富,不能得出统一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生态经济研究的中心目的一直是“解决生态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的概念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是不管它的表述如何变化,它的核心都是不变的,都是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将环境条件考虑在内,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1.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威胁的发展”。生态经济学家自觉地思考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二者的关系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美国生态经济学家Herman E.Daly(1990)的生态经济理论中包括了可持续发展观,他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本着生态经济思想、具有可实践性的方法论(3)。而其他学者则持相左观点,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是可运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思想,而生态经济却只局限于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研究,因此生态经济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Costanza R.将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科学与管理”。

2.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1996年,英国经济学家D.Pearce和P.K.Turner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正式提出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并试图用循环经济来解决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循环经济”一词已经出现几十年,然而至今学界对其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大致来看,循环经济就是指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在社会生产中使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向环境中排放最少数量的废弃物,最后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这一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的政府报告《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报告中指出,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产生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占领国际低碳市场,最终达到国家的低碳排放、高经济增长。事实上,低碳经济是关于如何最大效率地使用能源以及选择怎样的能源结构的问题。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指出,低碳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各国视为处理生态危机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生态经济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其他三者的基础理论,而这三者的内涵理论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相比,只是针对问题、侧重点与关注领域不同,但是本质上完全一致的经济发展模式,像低碳经济强调碳排放,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减量、循环再利用,生态经济则注重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这三个概念主张的经济形态都是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为特征,主张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

(二)国际生态经济的历史脉络

1.国际生态经济的渊源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首次将“生态学”的概念扩展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上,指出经济学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研究。此后“生态”学与“经济”学研究开始交叉发展。1969年,Kenneth E.Bou l-ding在他的著作《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明确要求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将生态因素考虑在内,还在其中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认为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中寻找平衡点。至此,“生态经济学”这一名词正式问世。

2.国际生态经济的发展繁荣

学者周立华在《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中,通过研究将国外生态经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850—1969年为生态经济的酝酿与产生阶段。

1970—1987年为国外生态经济学的大辩论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出现出了大批关于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方面的论著,“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热潮一下子席卷了全球。此时的生态经济学引起了各个国家、各领域学者的注意,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学派的观点,衍生出生态经济的“乐观、悲观、中间派”三大派别。这几个学派的分歧点在于对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持不同意见。其中,1972年悲观派代表——罗马俱乐部经济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要求人类减少生态活动以保护人类社会。“悲观论”的经济学家秉承着“人类社会福利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理念,认为只有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他们明显忽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只关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反,乐观派者像美国未来研究会会长Herman Kahn (1976)则强调要保持甚至加强经济的增长势头,认为生态危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而消失。中间派的观点则处于乐观派与悲观派两个极端中间,代表学者柯尼什和阿尔文•托夫勒(1984)都强调要现实而理性地看待人类当下面临的问题,这是中间派的基本主张。(5)

1970—1987年这一时期是国外生态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虽然各流派各执己见,但他们普遍认为人类正面临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矛盾问题,生态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了时代的共识,被认为是解决生态与经济问题的不二法宝。

3.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

1988年,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的成立和刊物《Ecological Economics》的创立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国外生态经济学学科的确立。

这一时期的生态经济研究不局限于理论基础方面,而是扩展到生态经济价值研究与价值评估方法方面。例如,经济学家Daly和Cobb(1989)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用来评估环境资源带给人类的福利水平高低;Odum(1996)的“能值理论”认为应当将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能量换算成同一基准的能值,分析、衡量系统内部的能量运动特征,以此来研究生态经济资源的价值;最有影响力的应当是Costanza R. (1997)等人建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他们将生物圈分为15个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指标,逐项估算并汇总全球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研究中,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但生态经济者们却另辟蹊径,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深刻思考生态经济的价值,不断深入研究生态经济的价值研究方法,为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分支。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生态经济不再局限于内部的理论探索,而进入到外部的应用研究阶段。

4.生态经济的发展与深化研究

梁洁、张孝德(2014)在《生态经济学在西方的兴起及演化发展》中将2008—2014年称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内生发展时期,所谓的“内生发展”就是指在这期间产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浪潮不断地扩充着生态经济学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去思考生态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在生态经济活动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生态经济领域不仅成为国家政府之间比拼经济领先权的热点领域,同时也成为具有远见的企业家追逐经济利润的新领域。

(三)国际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

1.国际生态经济的系统理论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受“生态学”的影响,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后期生态经济学的学者又将其发展为“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我国学者尤飞、王传胜等人在后期的研究当中加入了社会系统。Tansley认为自然界中的各个系统,比如水系统、空气系统、生物系统等都不是独自存在的,它们都与其他系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概念也继承了这个特性。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奠基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从各门学科学派当中吸取资源,又超越了学科间的限制。绿色经济学会(The Group of Green Economists)在《Ecological economics:a practical programme for global reform》中指出,经济学是生态经济调控的手段,因为最终要用经济学的效益理论分析与评估生态经济研究的成果;生态学则通过重要的生态参数,找出并预测人类作用下的自然系统的变动,从而指导环境管理问题;伦理学则帮助理清理念上的问题,以此指导人类社会行为。与此同时,从Jeroen等人编制的《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也可以得出,各学派学科对生态经济研究提供的贡献,比如均衡—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并被生态经济学借鉴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不减少的福利”;物质—经济学派提出的“控制物质能量流出和流入的经济系统”;社会—生物学派倡导的“维持社会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等,这些都为生态经济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发展提供了帮助(6)。生态经济系统正是在与外界其他学术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借鉴,进行自我调节与反馈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持续存在和不断演化。

2.国际生态经济的经济增长理论

在国外生态经济学研究当中,经济增长理论是用作解释在照顾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规律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用于解释经济学规律的理论。

在亚当•斯密提出“经济增长理论”的200多年间,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富的。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过去积累的生产性资源、当下的资源使用效率以及技术进步。这样的思想成果放在生态经济学领域来看也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很多生态经济学家开始从这方面去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Schumpeter专门研究了技术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发现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逐渐下降,致使经济收缩,而这又促使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带来下一轮的经济高涨和收缩(7)。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增长是生态经济学的目标,可见技术创新也是影响生态经济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帮助生态经济系统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