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理论
(一)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
作为产生区域竞争优势的一种复杂经济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也会经历形成、发展和衰落几个阶段,这就意味着产业集群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规避及防范这些风险,产业集群将走向老化与衰亡,甚至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例如:庞德尔和圣约翰、福尔塔、波特、Bent Dalum、吴晓波、蔡宁等人,从集群动态演变、内部发展及外部威胁三个角度深入研究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26)。具体如下:
1. 结构性风险
结构性风险是指集群内部既有的产品生产模式及分工体制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生产模式,导致集群内部原有的产品簇或产业衰退,进而引发整个集群衰败的风险。结构性风险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息息相关。萌芽阶段,集群基于共享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分工协作所产生的外部经济逐渐明显;成长阶段,集群效应更加突出,增长率高的某些优势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可能导致集群内部创新动力不足,将资源集中于主导产业及产品簇并忽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成熟阶段,主导产业的产品生产及流程标准化,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效益可能导致集群内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下滑,引发企业为降低成本,影响产品质量和集群声誉;衰退阶段,集群中企业大量地退出并开始萎缩,当缩小到不足以激励创新时,区域将缺乏竞争优势而走向衰落。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因为资源分配问题而导致集群内产业结构失衡并丧失竞争优势进而衰落的风险。
2. 周期性风险
作为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的诱导因素,这一风险可能出现在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时期,其不能人为控制、突发、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大等特性,将导致集群内部产业结构及配套服务机构发展的不稳定性,甚至引发集群走向衰退。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性,产业集群主要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周期性震荡、政策体制的影响,导致集群内不同的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冲击集群内主导产业或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很可能造成集群竞争优势丧失、产品滞销,区域品牌价值下降,进一步加快集群衰退的步伐。我国学者蔡宁等人(2003)指出,集群内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区域内产业集群所受到的周期性风险的影响越大,通过分散化、均衡式地发展集群产业,能够分散并规避周期性风险。
3. 网络性风险
社会经济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内部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特定共享的基础设施、资源、技术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这进一步决定了产业集群是各相关利益组织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正是这种共享资源与共同发展的机制,可能导致集群出现“区域锁定”,包括技术锁定、价值链锁定及市场锁定等。例如:在共同的集群文化影响下,集群内某些企业致力于自我保护和自我增强,导致集群僵化并失去弹性,进而引发集群对网络创新性不高,网络结构的额外成本(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等)升高,与非集群竞争对手相比竞争优势不足,最终导致区域集群的衰退与灭亡。
4. 自稔性风险
共享性资源在加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导致集群出现集群自稔性风险,即资源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创新惰性风险。例如:集群内部知识与技能的外部溢出效应,引发企业享受外部经济效益而怠于创新,导致集群出现“技术锁定”,企业可能不愿花费生产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成本,对过时的生产工艺墨守成规。企业可能不愿放弃与现存技术连为一体的聚集经济利益,而边缘区域可能由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取代核心区域,导致原区域产业集群的衰退。
(二)产业集群升级
产业集群升级是一种促进区位发展、技术升级、价值链升级、工艺流程升级的主要组织形式,要求产业集群从根本上完善自身,形成良性发展,以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以此规避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
理解产业集群升级,首先需明晰产业升级的内涵。产业升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引进创新与科学管理,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率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品升级、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
因此,结合上述相关概念,产业集群升级是指在一定环境与资源条件下为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通过增强内部集群主体的联系、完善内部信用机制、构建学习型组织等手段来完善优化集群内部产业网络,并通过产业的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的升级以及推进区位升级创建集群品牌来实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性环节,从而提升集群附加值的活动。
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生产、创新效率的提高与附加值的增加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目标。
第二,集群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的需要,要求改变集群以增加要素投入、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升集群质量和品牌效应的集约经营方式。
第三,产业升级与区位升级并举,创建集群品牌。首先,技术的升级能够推进产品、功能、工艺流程及价值链的升级进而推进集群的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服务机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有新的要求,表明产业集群升级涵盖了产业和区位的升级;其次,集群品牌包含区域特性、产业特性和品牌特性三个要素,区位升级为集群带来口碑效应,产业升级为集群品牌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保障。
第四,完善集群内部产业网络,加强集群内产业、服务机构及政府的协作关系,完善信用机制,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区域形成创新体系,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第五,实现创新系统和社会资本的升级,促进集群产业从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端的专利技术、研发设计、品牌运作等高端环节延伸,给产业集群在正确的时机、路径和方式提供保障,提升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附加值。
(三)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容主要有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资本、外部关联和创新系统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在设计、生产、品牌构建及销售等环节中(27)。基于此,Humphrey、Schmitz(2000,2002)以及Kaplinsky,Morris(2001)等人提出产业集群升级可以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及价值链升级四种模式。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产业集群升级的一般模式(28)
从表2-4可以看出,Humphrey等人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仅限于地方性产业升级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一般模式,这是其不足之处。产业集群是一种中间性组织,介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同时又具备了二者的优点,但是在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导致集群技术锁定、价值锁定的闭锁状态,导致集群的衰落。
根据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位升级与产业网络的完善对于产业集群升级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我国产业集群来说,其升级的基本模式是:①区位升级,包括加强区域内硬件设施建设(如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及服务机构、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制度、文化、信用等软件机制。②增强集群内主体与区域环境的有效联系,培育产业、服务机构、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网络,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追求质量提高和品牌效应的集约经营方式转变。③通过信任机制、制度文化机制的构建,提升集群内机会识别、技术创新、网络能力及整合能力,实现产业的升级。这三种升级的模式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资本和外向关联四个方面同时升级,推进集群品牌的形成,巩固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跃迁。
(四)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目前,主要从两个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一是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着力提高集群的竞争力。从这个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首先要了解“钻石模型”的核心要素,包括基础设施、资源条件、制度文化机制、市场的质量与规模、支撑产业与相关配套的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行为等,这些核心要素是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
具体表现在:①要素的完备性能够避免产业关联度低、创新活力不强、升级速度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比如: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制度文化机制阻碍产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市场质量不高与规模过小阻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等,完善产业集群内的基本要素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路径。②区域内原主导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某些特有资源优势的支撑,一旦特有资源的竞争优势消失,集群将走向衰落,这就需要集群内部加大劳动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才质量并完善人才结构,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服务、政府之间的沟通,加快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并完善集群发展制度体系,进而持续改善集群核心要素,成为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途径。③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并促进发展,强化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比如:企业的结构、战略及竞争方式基于区位环境,借助集群内各要素协同作用创造的竞争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创新水平等)嵌入价值链条的高端,带动集群内其他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升级,故核心要素之间的相互连接与强化是集群升级的最终路径。
二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集群升级方式,基本流程(如图2-7所示)是:基于集群内部的区域环境,增强集群内部主体的有效联系、完善制度文化机制、优化区域环境、提升集群学习能力、培育各种关系网络来加强集群内部治理,加强集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进一步实现产业集群的动态核心能力(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的提升,通过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构建等不同环节推进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促进新的价值链条形成并影响集群选择正确的时机、路径及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图2-7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由于产业集群面临的风险,通过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与路径进行分析,结合河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推进产业集群升级是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必然路径,为下文论述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奠定了基础,为深入探讨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业集群升级与承接转移的耦合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 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25-128.
(3) 苗长虹.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地域研究与开发[J],2004,(2):1-6.
(4) 王铮.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9-75.
(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7)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9) 金碚.新编工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研究生教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 夏芳,吴灿.根据“钻石体系”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8-10.
(11) 夏芳,吴灿.根据“钻石体系”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8-10.
(12) 贾文艺,唐德善.产业集群理论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25-128.
(13) 蒋海峰.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企业升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14) 吴明.全球价值链空间分布测度及中国位置[D].云南大学,2012.
(1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6) 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7)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18) 赵伟,藤田昌久,郑小平,等.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新进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83-192.
(19) 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94-104.
(20) Herfindahl. O. C. Some Fundamentals of Mineral Economics [J]. Land Economics, 1955, 31: 131-138.
(21) Peter Haggett. Locational Analysisin Human Geography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5: 33-40.
(22) Paul Krugman. Geography and Trade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54-58.
(23) Glenn Ellison, Edward L.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 889-927.
(24) 安士伟,刘珂,万三敏.区域产业集聚度演变及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启示——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54-58.
(25) Glenn Ellison, Edward L, Glaeserand William Kerr. 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 [C]. NBER Working Paper No. W13068, 2007: 5-12.
(26) 刘珂.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27) 任家华.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8) 龚双红.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