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暴利期:产品稀缺,正向盈利
计划经济是指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计划经济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订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以下几个弊端也日渐凸显。
第一,计划经济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分配不足,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被忽视;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第二,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由此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的结果。
第三,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体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计划经济背景下,个体只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为发展经济而努力的动力。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直至1978年,尽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624亿元,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生活依然贫苦,技术依然比较落后。所以,改革开放是我国基于这种现状而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生产力水平是衡量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介质。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足的强力制约,人们仍旧处在刚摆脱物资匮乏的阶段,也就是需求金字塔底的生理需求阶段,第一优先级是生存,对于商品消费的主要诉求是尽可能多地满足生理诉求,尽可能多地追求生理快感和欲望,求多不求精,重量不重质。
例如饮食,追求口味重、油大、分量多,不注重花样和精致;例如衣服,追求耐穿、简单、不掉色,不注重款式和剪裁。
在这样的消费大趋势下,企业考虑到管理模式中的生产模式,选择通过组织大量生产来提高效率,通过减少单位成本来获取利润。在当时消费需求旺盛、商品相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通过大批量生产即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一旦成本降低,企业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大批量–低成本”的循环模式。因此,在商品紧缺时代,卖方居于主导地位,采取“以量取胜”的正向盈利模式,便足以让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