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障碍的看法,全世界都在改变

目前全球使用的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以及美国精神医学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两种。前者于1994年改版,后者于2013年改版。

日文版的DSM-5于2014年6月出版,只是因为将病名加上了“障碍”二字,给儿童及父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将原本翻译为“障碍”的“disorder”改译为“症”;但为避免造成治疗时的混乱,最后决定新旧病名同时并记。

ICD-10即将再度改版为ICD-11,届时也有可能全部都统一标记为“症”,虽然有意见说把“障碍”改为“症”,有可能引发过度诊断及过度治疗;但也有一派意见认为,比起具有刻板印象的“障碍”,“症”这一词反而更有变化性。

日文版DSM-4里是将“developmental disorder”译为“发展障碍”,后来才在DSM-5里加上“neuro”一词,改译为“神经发展障碍症”。

2005年制定《发展障碍者支援》法时,将“发展障碍”明定为“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征、其他广泛性发展障碍、学习障碍、注意力不足过动障碍、其他类似的脑功能障碍”。而DSM-5里的“神经发展障碍症”则定义为“泛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特定学习障碍、运动障碍、沟通障碍及其他”。

小儿科医生惊见聪先生也在他的著作《解开发展障碍之谜》中列出了这些疾病的八项特征:

① 具有一般神经状态的人常见的特征与行为,但是都很极端。

② 该特征与行为常导致社交生活产生困难,却也能成为优点。

③ 一般神经状态的人与具有这些疾患的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许多人都处在界限边缘。

④ 从陷入严重状态到属于个性的范围都有,变化过程极其多样。

⑤ 严格来说没有治愈法,但有机会逐渐适应社会。

⑥ 引发这些疾病的详细原因至今不明,但可推测多数属于多因子遗传类别。

⑦ 同时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⑧ 该特征与行为有可能因发展过程而变化,无法断定为某特定障碍。

以往智能障碍是依IQ值分类,但DSM-5不单纯以IQ值判断,而是综合观察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立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症状来判断轻重程度,再标记为智能障碍(智能发展障碍/智能发展疾患)。

以IQ值的分类来说,统计学上只有2%的人属于智力不足。或许因为目前的幼儿教育有所进步,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减少了0.8%,但泛自闭症的并发情形增加了。

在我刚开始负责诊疗发展障碍的三十年前,不论是针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没有“发展障碍”这个名词与概念,因此都诊断为“重度障碍导致生活困难的自闭症或智能不足”,以这个名义在治疗孩子们。

后来逐渐增加了智能障碍较轻或过往没有的“多动症”“学习障碍”“亚斯伯格综合征”等儿童诊断案例,而且从2000年开始,一些有发展障碍的大人也开始就医求诊,案例更是越来越多。

由于精神疾病的脑科学研究越来越发达,加上成人的发展障碍逐渐被大家认知,才让发展障碍的定位不再是只有孩童时代才会遭遇的困难,而是精神疾病中脑神经科学异常范围最广的疾病。DSM-5甚至不再区分年龄层,直接在精神疾病开头说明的地方记载为神经发展障碍症。

里面有一段解说内容:

神经发展障碍症是在发育期发生的疾病,尤其是在要进入小学、中学前的发育初期逐渐显现,导致社交、学业或职业等方面因为发展缺陷而出现功能障碍。发展缺陷的范围从控制学习及执行功能等非常特定的障碍,到社会技能与智能等全面性的障碍都有,而且经常并发其他疾病,如泛自闭症者常伴随出现智力障碍(智力发育疾病)的情形;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的孩子同时有特定学习障碍的问题等。就某些疾病来说,症状不只包括临床上的不足或迟缓,也包括过度的情形,例如出现泛自闭症的特征——欠缺社交沟通能力时,若还出现过度的反复行为、局限的兴趣、同一类行为时,才会被诊断为泛自闭症。

人类的存在超越了大脑与身体,却也同时受限于大脑及身体,简单来说,人类不仅拥有心与魂,也拥有脑与身体。每个人都戴着自己名为心与魂、脑与身体的“眼镜”,在看这个错综复杂、名为“现实”的混沌世界,所以每个人眼里的世界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活在不同的区域、国家、文化里。少数人被迫接受多数人的思想与感受,承受着极大的同伴压力。尽管现代人主张“发展障碍也是一种异文化”,但同伴压力极强又甚少接触异文化的亚洲人,或许仍不习惯接受异文化。

心理疾病与健康,一般神经状态与发展障碍,不像被河道清楚分开的两岸,而是没有清楚界限地延伸下去。简单地说,不论有没有发展障碍,我们都活在界限不明的灰色地带;一旦出现混乱,就会从灰色地带被推向疾病与障碍之中。

即使被视为正常的一般人,一旦累积疲劳或经济困顿,或是没有任何人支援,心灵陷入困顿时,也有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极端”行为。看似生活正常的一般人,同样拥有疾病或障碍的“种子”“嫩芽”“倾向”,也会有轻微神经状态的症状,有时还会表现出来。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应该轻易说自己了解疾病或障碍,因为这种东西他人很难了解,唯有明白别人有这样的难以了解的“体验”,把它当作异文化给予尊重,才有办法顺利相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