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当司马光对上凯恩斯(足球爸爸谈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产是根本

自古以来,优秀的君王都对生产都极为重视。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完全不事生产而繁荣昌盛的;也从来没有一个生产不足的朝代而不灭亡的,有的是用度超过生产,有的是战争摧毁了生产。

文景之治是秦统一天下后第一个治世,主要归功于汉文帝,景帝基本上延续了文帝的政策。刘邦死了之后,皇后吕氏专政,封了很多亲戚做王侯。吕后去世,吕氏家族的这些外戚准备作乱。当时跟随刘邦的开国元老陈平和周勃还在,合作剿灭了吕氏乱党,拥汉文帝登基。

文帝非常赏识贾谊,贾谊向文帝建议: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穷而可治理好,自古及今,未尝闻之。古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产有限而用之无度,则财力枯竭。……生产者甚少而浪费者甚多,天下财产怎么能不缺。

大汉建国快四十年,公私之积,少得可怜。失时不雨,民众惶恐;岁恶歉收,卖爵鬻子。天下如此危难,陛下难道不怕吗!

世间丰年荒年交错,天道之行。……如果不幸有两三千里之旱,国家拿什么救济?边境突然有急,数十百万士兵,国家拿什么供应?兵、旱叠加,天下枯竭,有勇力者聚众掠夺,贫弱无助者易子相食。……积贮者,天下重要之事。如果粮多而财产有馀,干什么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文帝认为贾谊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以身作则号召天下投身生产。(公元前178年)举行“藉田”仪式,文帝亲自耕作,为天下做出表率。同时降低农民赋税来鼓励生产。并且在位期间,始终以此为立国根本。

汉文帝治国以黄老之学为本,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也就是顺其自然。这并不意味着毫无作为,想要顺其自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然之理,这已经足够人们耗尽一生去追求。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躺在床上睡大觉,而是放下傲慢,学习规律,尊重规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因为文帝的顺其自然,所以对生死也颇为豁达,并不为求永生而穷四海之力,也不为死去而哭天抢地。汉文帝遗诏说:

朕闻之: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没什么哀伤的!当今之世,都乐生而恶死,厚葬以致破产,重孝以致伤身,吾甚不取。……令天下吏民:得令后,悼念三日,皆脱掉丧服;勿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皇家应服丧事者,皆不用赤脚;孝带勿过三寸;勿用丧布盖车及兵器;勿派民众哭临宫殿中;……其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参照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按照原样,勿有所改。……

文帝在位23年,勤俭治国,鼓励人民生产而很少动用民力,这是不是就是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呢?汉景帝在位16年,延续了文帝的政策。这段时期,汉朝百姓富足、国力强盛,史称“文景之治”。

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财力匮乏的社会,纵使天子都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百姓没有积蓄。文景之治期间,百姓人人自给,家家足用。粮仓都装满粮食,府库中储存了剩余物资。国库中的钱累积万万,串钱的绳子都已朽烂,无法点清数目。国库中的陈旧粟米一层盖一层,装满太仓而流出仓外,只好在外面堆积,以至于腐烂不能食用。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成功之处在于重视生产。生产实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生产。生产也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的存在是为了交换,而交换就少不了供给与需求。供给创造需求,这是萨伊定律告诉我们的。人们只有生产出商品,才能够用这商品去交换其他所需商品。如果压根就没人生产,难道拿西北风去交换吗?或是去交换西北风吗?

但是萨伊定律不是说,生产出来的商品一定会有人购买,和其他商品交换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供给的商品是市场所急需的,创造出来的需求就高;供给的商品是市场所抛弃的,创造出来的需求就低,甚至为零。粮食有时能换到金银珠宝,那是因为市场急需。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广陵城内的人竞相带着珠宝玉器黄金绸缎到张雄的军营换取粮食,一个通天犀带只换得大米五升,一条锦缎被子只换得粗糠五升。

有的时候只能换得几个铜钱,那是因为粮食供给已经过剩。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连年丰收,一斗米才五个钱,麦子、豆类上市都没有人买。

萨伊定律容易被误解。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的意思是,生产商品的价格与购买商品的价格相等。如果这样理解,萨伊定律听起来就像痴人说梦。买者和卖者毫无关系,怎么可能会存在着令两种商品价格相等的因素呢?

萨伊定律的重点不在于说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生产是需求的源头,辛勤的劳动是品尝劳动果实的前提。

但是随着分工的日益细化,经济的宏观图景越来越浩大,慢慢地人们的注意范围只能覆盖到局部。在漫长的因果链条中截取了这样一段:人们争相消费汽车,汽车厂商生产旺盛,汽车工人收入增加,汽车工人的消费又使得其他行业销售旺盛……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消费的增加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消费才是经济的引擎!

历史中充满着对这个结论的反驳,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