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以惠我之心惠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学史的人都知道,虽然总说战国七雄,但实际上燕国却并没有资格和其他六国比肩,无论从国力上还是从版图上,燕国都算不上是一方霸主,而更像是其他六国中某国的附庸国,不是从于赵国就是从于齐国。
其实,一向孱弱的燕国并非没有壮大自己的机会,它本来有一个机会在列国中夺得一席之地,然而却因为燕惠王的文过饰非,致使大将乐毅心灰意冷,出逃帝国,从此燕国兵败将亡,国势更加衰微。
乐毅本来是燕惠王的父亲燕昭王手下的大将,昭王知人善任,重用贤能,他听从乐毅的建议,联合赵、楚、韩、魏等国攻打齐国,以乐毅为上将军,三年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一座城池,大有灭亡齐国称雄中原之势。
可是时不我与,在燕齐之战还未结束的时候昭王就病故了,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误以为乐毅想要在齐自封,因此剥夺了乐毅的兵权,以无论才能还是人品都不如乐毅的骑劫取代了他的职务。乐毅无奈,只好只身逃往赵国。
乐毅离开燕国后,齐国的田单即领兵攻打燕国,收复了全部失地。燕惠王后悔以骑劫取代乐毅,但又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反而指责乐毅忘恩负义。他责备乐毅说:“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面对燕惠王这般推卸责任,乐毅是哭笑不得,想到这样一个君主如何能够长期信任自己,自己又怎能放心在他手下效命,于是便铁下心来不回燕国。而没有乐毅的回心转意,燕国的军队就没有了主心骨,从此国势一蹶不振,更弱于其他六国。
燕惠王的错误全在于自己,然而无可挽回之际却还把脏水泼到别人的身上,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韩愈在《原毁》中说道:“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宽人律己还是律人宽己,这两个词虽然字都相同,但带来的效果却截然相反。一个宽人律己的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诚待人,以宽待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而律人宽己的人,则会将目光时刻放在别人的身上,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品质,这样的人,只配被称伪君子。
谁都愿意在君子的手下做事,而逃避那些伪君子的领导者,因此,宽人律己是一个领导者获得事业成功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我们看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那些能够赢得下属的拥戴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领导者,无一不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
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就是因为他不仅用心平而劝戒明,而且他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毛泽东能够将井冈山上的百十号人发展成为建立新中国的主要力量,也是因为他严于律己,在每次战役后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先检讨自己的过失;韩国金大中总统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首先做的是检讨自己行为的过失;丰田喜一郎在办公桌背后悬挂着一个自律的条幅,让秘书时刻监督他又犯了什么错误……
只有杰出的人才能自我检讨、勇于负责,才懂得去宽恕他人。当你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时,确实可以为你寻找到一时的心灵解脱,但却会给你的人品带来永久的污点;而如果你把别人的错误主动承担下来,却可以为你带来别人发自内心的感激,而这份感激,是你赢得他人尊重、支持和拥戴的最好保证。
《汉书》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对人保持一个“恕”字,欣赏别人的好处,记着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这才是正确的待人方式。
学会宽以待人,学会大度,这是领导者事业中的一件大事。整天被不满、怨恨心理所控制的人是最痛苦的人,整天弥漫着埋怨、责备和解释的团队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下属宽容一点,这可以让生活更加轻松,团队更加团结,更可以体现出我们作为领导者的人格修养和广阔胸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