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被环境所扰
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当朝名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徐州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范去世后,北宋朝廷将其隆重归葬于河南洛阳,赐谥号文正,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对于文臣最高的褒奖。
范文正公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办法肃清官场、增强国力,虽最终却以失败收场,但是他的功勋卓著已经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他几经沉浮,大起大落,但每一次他都能够坦然面对,宠辱不惊。
天圣六年,文正公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文正公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当时刘太后执政,文正公认为于理不合,于是,上奏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结果被一纸诏书调为河中府通判。三年后,刘太后去世,他也重回京师做右司谏。
没过多久,宋仁宗废后,文正公作为谏官,直言上奏,结果被远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后因治水有功,再次被调回京师任开封知府。宰相吕夷简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文正公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后西夏入侵大宋,五十二岁的文正公,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在文正公的努力下,大宋边境得以安宁,此时的他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主持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失败后,文正公被革除了一切军政大权。庆历六年,他被贬居至邓州,在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算是对他一生的总结。在这千古名篇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人说奉献的一生,有人说经历丰富的一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汇集起来,那就是令自己满意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如何才能令自己满意,这就需要拷问自己的内心了,不为外物所困扰,不为欲望所迷惑,去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如此,才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人生。
当然,一个人要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很难的。人的生活总是在得意和失意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下转换,得意时高兴欣喜,失意时沮丧惆怅,情绪随境遇而变化,这是谁都在所难免的事情。
然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困扰,其实也正是来自于情绪的变化。有的时候,事情本于我们无碍,但却能让我们颦眉,心中的忧惧使我们陷入苦难,然而这些忧惧却总是空穴来风。
在二战横扫欧洲时,一位名叫泰勒的年轻人正在欧洲服役,在后来出版的一本书里,泰勒这样写道:“在一九四五年春天时,我整天处在忧郁之中,以致得了医生们称之为横结肠痉挛症的疾病,它给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剧痛,那时我整个人几乎都是处在虚脱状态。如果不是战争及时结束的话,我的生命大概也要结束了。当时我在步兵九十四师的死亡登记处做事,我的工作是记录作战死亡、失踪还有受伤的士兵的姓名,有时也负责掩埋那些被丢弃在战场上的士兵的尸体。我还得收集这些士兵的遗物,送还给他们的亲属。在做这些工作时,我老是担忧出差错,我更担心自己会撑不过去而再也没有机会拥抱我唯一的儿子,他那时已经十六个月大了,而我还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那时我心力交瘁,体重连续下降了三十四磅,精神总是恍恍惚惚的。”
泰勒的境遇固然很差,但也还没有差到让他活不下去的地步,然而是什么让他陷入了几乎是绝境中呢?是他的内心,为外物所困扰,逃不开悲观情绪的内心。
《六祖坛经》上说:人要“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其意思是要人洗涤自己的心灵世界,展现心中智能,照亮自己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总有人不断地向我们抱怨,抱怨工作、抱怨伴侣、抱怨孩子、抱怨天气……然而当我们真的照着他的思维去分析他抱怨的那些事的时候,却发现这些都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为其而烦恼还是放宽心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同样的,如果我们懂得反思,也会明白,自己大部分的烦恼也属于此类。《庄子》讲: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一个只有懂得宽心、乐天的人,才能够不受到天的怨恨,不会被非难,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鬼神的责备。因此说,是否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快乐起来,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1]摘自吴官正:《正道直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