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生病的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我们不该停止探索,一切的探索终将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并首次认识那个地方。
——T.S.艾略特
“别难过,会好起来的!”
“什么都不要想了,只管好好养病!”
“想那么多只会伤身体,病好了再想!”
“儿女们这么孝顺,就别想那么多了,知足常乐吧!”
当老人生病,一堆亲戚朋友来看望,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劝慰老人想开些。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老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就算亲戚朋友、就算是亲生儿女和一手养大的孙子孙女,也未必了解老人生病后的所思所想。
1. 生病后,老人最不愿意被称为病人
有些老人在社会上打拼了一辈子,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带着很高的头衔退休。可是,一旦生病,却统统被称为“病人”。
有些老人一生操持全家大小事务,本来是应该受到尊敬和最高拥戴时,却因为生病而变成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病人”。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所以,如何更好地维护患病老人的尊严,可能是比“一定会好起来的”这样的安慰更有用处。
2. 争强好胜的老人一旦生病,挫败感会非常强烈
当生病是一种创伤的时候,争强好胜的老人会感受深深的挫败感——自己一辈子都叱咤风云,老了竟然落得这般田地,就好像生病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否定和质疑。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强势的老人生病后脾气坏得不得了。
有的老人生病后开始抱怨,儿女不孝顺,医生不专业,亲戚朋友来得不是时候。老人只有几天是这种表现,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时间一长,我们就烦透了,开始用言语回击老人。然后,这会引来更大的冲突。老人会觉得:“我都生病了,你还要这样对我,真的太不孝顺了。”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肯定与鼓励。最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你们仍然是最棒的爸爸妈妈。
3. 人绝不是越老越成熟,一旦生病,童年的心理问题可能会重新上演
中国人习惯说“老小孩”,这个叫法很生动,人老了就像小孩子,说哭就哭,说闹就闹,情绪化,还小心眼儿。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老小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心理学家们认为,当一个人的身体渐渐老化生病,这个人儿童时期未曾解决的心理问题就有可能重新上演。
一个人童年时期曾经被父母抛弃、虐待,或者在情感上不被接纳、不被关注,当进入老年阶段再加上生病,老人心中的那份不安全感就会特别严重。他极度需要爱,渴望被所有人关注。如果这种需求不能被满足,老人就会又哭又闹、指责抱怨。当然,有的老人也可能表现得与之相反——对现实极度冷漠,以此来抵抗内心的焦虑。
在医院做护工的日子里,我照顾过一位62岁的老人。老人有两个女儿,每周轮流来陪伴她,可是她不断掏出小本子指着上面的名字一个一个地问:为什么这个人还没有来?为什么那个人还没有来?别人生病,看望的人络绎不绝,而自己生病了却如此冷清?这些人是应该来的,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来?
女儿安慰她说:“这个时候大家都忙,很多人还在外地,不来也是正常的事情。妈妈不用太在意别人,我陪着您就够了。”
但是老人仍然哭哭啼啼,口中絮絮叨叨地说:“都是狼心狗肺,白眼儿狼!”
很多人会以为,这样的老人气量小、想不开、爱较真,所以才会对亲戚朋友不来看望自己耿耿于怀。而背后真实的原因,从来没有人知道。
我记得很清楚,老人曾经告诉过我,她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妈妈特别不喜欢女孩子,而且一度嫌她长得难看。她6岁那年,被妈妈送到了舅舅家,在舅舅家生活了三年。后来舅妈生了一个男孩,她又被送了回来。
老人的妈妈没有很好地给予她温暖和爱,而是给她的童年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抛弃、嫌弃、不被关注、拒绝、远离等负面能量积聚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的一生都在寻找爱,对爱患得患失。如今,她人至老年,又生病体弱,便又像一个小孩子般,体验到了那种被拒绝、被抛弃、不被爱的感受。
看起来,这是一个刻薄古怪的老人,但其实只是一个心中渴望母爱的幼儿。
有人问,作为儿女,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照顾老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强调,如果想让婴儿的心智健康成长,就需要有一个涵容的妈妈。涵容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就像一个容器的样子。婴儿就像一个妖怪,可以在这个容器里施展自己的妖性。无论婴儿是要发脾气还是要搞破坏,妈妈要能够包容婴儿的情绪,并且以更安全的方式反馈给婴儿。
而身为儿女们也一样,假如我们想要让老人安然度过老年期的烦躁不安,就需要做一个有涵容功能的儿女。
1. 接纳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无论如何发脾气,如何用言语攻击,你对他们的爱都不变。比如,不会因为老人发脾气而摔门离开;不会对老人的唠叨,装作没听见。
2. 学会倾听老人,哪怕有些话你已经听了几千遍、几万遍。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讲到,一个老人反复诉说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
3. 告诉他们,你永远都在。很多生病的老人特别希望孩子24小时陪伴在自己的病床前,因为他们也会害怕,怕孩子一旦走出这个房间,就再也不回来了。这时候,儿女们要告诉老人,自己离开到底是要去做什么,到底几点会回来,而且就算自己因为有事晚回来,心中也紧紧地记挂着他们。这样,老人心中的无常感和无助感就会相应地减少。
照顾生病的老人,就不能再认为那是父母,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而应该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父母,把病中的父母当成需要爱护和呵护的孩子。这样一来,也许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