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口才课(最新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好这几件事,对方将更信赖你

有力的握手、自信的问候并非是形成良好第一印象的最佳方式。研究证实,人们会更积极地回应可信的人,而不是自信的人。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艾米·卡迪

当下越来越多的口才指导类书籍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与人见面时有力地握手,并展示出自己自信与积极的一面。这样的指导原则在交际中真的有用吗?艾米·卡迪以自己的实验证实:自信到一定程度时,虽然会收获敬重与赞美,但同时也会留下不满与反感。

卡迪招募了五百多人随机参与自己的实验。在实验中,几位工作人员分别扮演了两类角色,A:自信且强势的人;B:谦和但显得不太能干者。

在实验过程中,双方进行了大约五到十分钟的交流,这些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按实验要求展示自己的特性,而其结果却大有不同。

大约有89.3%的人认为,B类人群更亲切,更希望进一步接触,有5.4%的人认为,A类人群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所以他们会与之接触更多。5.3%的人则认为,两类人群都是自己喜欢的,前提是下一步对方是否会做出自己期望中的动作。

这项实验所揭示的恰恰是这样的事实:被认为能干的群体会收获大量的敬重与赞美,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受到信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印象”的两面性。

艾米·卡迪指出,在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是留下单一的印象——它实际上是由两个印象组成的。我们会判断这个人有多“热情”与多“可信”。

这两个印象产生时,我们也会问自己:“这个人有多强大,多能干?”这确实与对方是否有能力展现自我意图有关。而卡迪的研究证实,不管在何种文化、何种族群中,这两个特点对于初次印象的影响都占据了80%~90%。

当这些反应发生在个人层面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初次遇到一个人时,常常会从对方的身上寻找热情或者信任,但同时又试图展现出自己的信心与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想要看到我们交流的对象是值得信任的。此时,我们才会愿意与之深入交流。但是,我们同时也希望,他们认为我们是能干或者强大的。

这从侧面证实了一点:如果我们的交流对象强大到使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懦弱、无能的,那么,我们便不会与之展开交流。

在知道了这些以后,一旦我们打算与人打招呼时,就可以更好地制造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交流中应该建立信任

想要准确地评价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他的真实本性。但是,“做回自己”这种事情,我们必须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才能真正地做到。所以,如果你在交流时,极力地想要成为更占据优势、更强大的一方,那么,你可能很难获得有关他人的准确信息,因为你的行为会让他们关闭自我。

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因为你拼命想要展示出自己强大的一面而变得心存戒备,或者他们会感受到来自于身边的威胁,从而将你从“深入交流”的名单中踢出去。

这些都不是自然的打招呼模式。因此,如果你想要与对方打招呼,并给对方留下“他值得回应”的印象,那么你就必须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你应该尽可能地展示出自信,但又不会让自己的自信过于膨胀以至于威胁到对方——当你这样做时,人们就更有可能信任你。

(2)初次打招呼时,这样传达信任信息

传达信任、使对方意识到“他没有威胁性”的方式有很多,其实简单地提一个问题就可以做到。

尽管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前这个人,不过,你们既然可以在一个场合中相聚,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共同的经历将你们带到了一起。鉴于这种共同的经历,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 你是怎么认识活动的主持人的呢?

● 你参与这类的活动/比赛多久了?

● 你从哪里了解到活动信息的?

在谈论这些活动信息时,你需要格外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3)记住:别把一切都当成谈判

因为有“自信”这一前提,很多人会误以为所有的对话都应该展示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商务对话中,有些人更是以为一切对话都是谈判:“我最好先发言,这样我就能更多地控制事态的发展。”但问题在于,除非你真正坐在了谈判桌前,针对某个问题展开了谈判,否则你们的对话并不是“利益之争”。

摈弃了利益之争的对话之所以走向无疾而终,关键在于你没有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热情——热情会让人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他们期望从对话中知道,你是明白他们的。

激发他们的热情,可以更好地消除敌意,而从对话中获知他人的兴趣,并让对方分享关于自己的事情,更能够建立起信任。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闲聊。闲聊是最能够增进信任、减少敌意的交谈方式。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打开谈话局面而交谈,那么聊天气、聊服装、聊电影、聊工作……这些都可以成为促进信任发展的契机。

如果你希望对方信赖你的话,那么,你应该更多地展示自己谦和的一面,而不是表现自己的能力与力量——这些在竞争中才更重要。在交流中,你需要让对方更多地意识到你是值得他们体现出热情、值得他们去信任的,当你能够做到这些时,你会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会变得更加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