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艺术:1279—1368年
在元朝蒙古族的统治下,中国与臣服于元朝的中亚和西亚地区重新建立了往来关系,在13至14世纪,增进了中国佛教与日本和朝鲜之间的联系。这时佛教修行实践和与之相关的视觉文化发展出多种类型的图像与表现风格,在中国开始产生重要影响。手工工匠和僧人(他们通常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从尼泊尔和吐蕃来到今天的北京,活跃在宫廷中,他们从绘画(现在大部分已经遗失)开始,通过印刷品与雕塑传入了不同材质的新风格。这些外来的佛教艺术工匠首领中最重要的是尼泊尔的阿尼哥(Anige,1234—1306),1260年他受邀来到中原。
尤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全新的完整的印版佛经《大藏经》,它具有方便传播的优点。它的制作自宋1225年开始到1322年完成,耗费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印版在苏州城附近碛砂岛上的一座寺院中刻成,图59展示的经页于1301年印刷,当时采用的藏地造像风格正是其高度发达时期,众多的藏族艺术家也来到中土。他们可能带来了造像的原型,但证据不过是作为汉人的扉页插画的设计者和善款的捐赠人。
图59 佛经经卷,木版印刷,耗时长久,1225—1322年。此卷在1301年印刷,但是扉页版画的时间稍晚一些。经卷旋风装或者经折装在当时只用于宗教书籍。
在藏传宗教绘画中更为可靠的证据是这张巨大的丝织挂毯[图60],是在皇室的直接赞助下完成,挂毯下部两端的角落里是供养人像,是元代文宗皇帝(1328—1332)、他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妻子(妻子们在右下角,穿戴着蒙古族妇女的服饰)。这幅宗教画,包括供养人的表现方式可以追溯到大约敦煌壁画时期,但是挂毯上供奉的尊像是全新的。画面表现的是一种宇宙的空间图示或者是曼荼罗,与藏传佛教的密教有关。天神和圣人的神秘体系必定由藏族佛教徒传来,同时缂丝的纺织工艺交由直接为宫廷服务的来自少数民族的手工工匠负责。汉族僧人和藏传佛教僧人之间的关系时常很紧张,他们都在争取蒙古统治者的宠信。紧张的关系不但来自语言的障碍和不同的宗教学说立场,而且源自不同的视觉传统。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在后来的中国佛教修行实践中一直保持着突出的地位,尤其在后来所有王朝的宫廷中,对中原统治者来说与藏地宗教和世俗首领保持良好的关系一直都很重要。
图60 佛教曼荼罗丝织挂毯,以大威德金刚为中心,1328—1329年作品。挂毯可能是为元代皇室成员皈依密教的入会仪式而制作,皇室成员在画面底层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