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美好的图景(序言)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吴欣歆
一转眼,做语文教师已经23年了,一直有个过于理想化的愿景:每所学校都有一套个性化书单,每位走进这所学校的孩子都有共同的阅读经历,在固定的年级阅读固定的书;当他们升入高年级,走过低年级的教室,看到更小的同学在读自己曾经读过的书,会自然地微笑,自然地俯下身来,分享“小时候”的阅读感受。“大孩子和小孩子”共读共议的美好场景打动了每一位师生,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真珍贵的记忆。学校共读书单经过一届一届师生的筛选,能够表达学校的育人理念,彰显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共同的“心理故乡”,不管走到哪里,经过多长时间,那些书一出现,立刻就有了回家的感觉,心变得柔软,充盈着温暖。一批一批学生的作品,留在学校,可以做新生的示范,可以做历时的研究,成为图书馆的宝贵资料,成为校史馆的重要展品。于是,走出学校的学生,以读书人的形象行走在未来社会,用读书人的家国情怀、果敢担当、温润儒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承接、传递着爱读书的精神,播撒、繁衍着优秀的文化,让民族品格更加优秀,民族精神更加纯粹而有力量。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读书人应该担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二是劝人读《论语》。如果每位毕业生都承担起自己读书、劝别人读书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希求什么?遗憾的是,我没有机会实现那个理想,面对现实的教育教学压力,我甚至没有胆量讲述我的理想,任它在心底越潜越深。
贡院小学是建在通州贡院旧址的一所学校。贡院,始建于唐朝,是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好比向皇帝贡奉名产。读书人如“名产”,颇具深意。第一次走进贡院小学,红大门、青砖地,漆黑底子烫金字的匾额,触碰了我深埋的渴望。一见到左春云校长,我立即详细描述了酝酿多年的那幅图景。人与人的缘分很神奇,我们彼此的信任瞬间建立,我愿意托付我的梦想,左校长愿意提供一片土地,不仅如此,她还真切地表达了她对教育的热爱,对读书的热爱,拿出了她多年办学、推进教育变革的实战经验。
贡院古老的历史、清静的氛围、年青的团队都让人振奋。共同的研究历程充满愉悦:选择书目,论证书目之于贡院学生发展的合理性,论证书目在不同学段排布的可行性;开发学程,协商用什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自主自觉,进入高质量的阅读状态,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学会使用科学的阅读策略;设计研究课,讨论学生阅读过程中真实的困难与障碍,讨论如何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让研究课成为一套完整的认知动作,帮助学生走向高阶思维;编写阅读手册,集体讨论每本书的目标定位、活动设计、呈现方式,商定每个年级完成教学实践后实现“升级版”。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的方式,一个轮次一个轮次地设计、打磨、实践、修改、评定,每个轮次的结束只是下一个轮次的开始,螺旋式的前进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曾经的足迹和现在的进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年青教师成为骨干,贡院开始承接、举办不同级别、类型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活动,阶段成果在展示交流的中得到肯定,实践历程得到了梳理、提炼,阅读手册作为“标志性成果”被很多学校借鉴,整本书阅读的相关课题申报成功——贡院小学已经成为通州区阅读工程的标杆校。目前,各个年级都完成了同一本书两个轮次的教学实践,教学案例相对成熟,贡院小学搭建起了“校本阅读课程”的基本框架,初步确定了课程实施方案。
《儿童整本书阅读实践》是贡院小学两年时间研发的十本书的教学案例,呈现了学校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的逻辑:选一本适合学生的书;教师集体研究这本书,读细读深读透,充分挖掘文学价值,依据学情确定这本书“在贡院”的教学价值;团队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经过教学实践修改、完善,成为共同的“行动指南”;分工设计学生阅读活动手册;阅读手册引领学生完成通读;团队设计研究课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一逻辑符合课程发展的层级,从感知课程,到执行课程,最后是经验课程。《儿童整本书阅读实践》的体例也按照上述逻辑呈现,看似平常的指导方案,背后有扎实的学理依据。
茨威格在《巴尔扎克传》中描述“在巴尔扎克的书房里,壁炉的上方摆放着唯一的装饰品——拿破仑的小塑像,这位征服者的凝视,使他感觉到了一种挑战。为了勉励自己,他在一张纸条上这样写道:‘他以剑开创的伟业,我将以笔来完成’。”我们是否可以追问:巴尔扎克以笔完成的伟业,学校和教师用什么来延续?贡院小学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美好的愿景,一位实干的校长,一支勤奋的团队,一本诚恳的书,感谢贡院小学团队的努力,让一幅美好的图景走在了实现的路上。期待读者能在书中有所收获,期待贡院的阅读课程能够走得更加稳健,期待更多的学校加入儿童整本书阅读实践的队伍,一起培育新时代的“读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