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共和主义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研究(1839-184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章小结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预备工作《笔记》)构成其哲学的开端。对于理解其早期政治哲学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到他通过融合青年黑格尔派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而形成的全新的批判哲学的基本观念。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基本问题是,随着青年黑格尔派批判运动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黑格尔哲学、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以及德国其他保守学派之间,同时也在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冲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试图在融合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出自己对“批判”的新看法,对前述问题做出新的、切实可行的和富有创见的解答。

如前所述,在当时的语境下,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体系,二是如何对待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无论是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关于宗教批判的论争,还是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批判,以及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之间的分裂与论争,都与这两个问题内在相关。而对马克思来说,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马克思以希腊哲学史为例,放在整个希腊哲学史发展的长尺度下,思考这个问题。通过对希腊哲学史的重新解读,马克思得出了哲学的历史乃是一个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交替上升、交错发展、相互吸收、互相推进的辩证的发展历程。集大成的哲学体系构成以往所有哲人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全部总结,其思想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而且也是对未来世界的规划,因而构成新时代的指南。在这种集大成的体系哲学之后,哲学必然转向实践,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因此,对他而言,体系哲学与后体系时代自我意识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区别。所以,正如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等后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一样,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必然走向实践。理解了这一点,即可明白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为何立即转向政治批判,因为只有政治批判才是实现现实改造的最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相对于实践批判,理论批判的重要性要小得多。这并非因为他对实践哲学的偏爱,而是因为他对哲学史发展的这种根本理解。相反,一旦马克思意识到理论哲学之不足,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理论上的研究。这正是我们看到的中晚年马克思的基本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他来说,理论和实践是绝对统一的,理论必然构成实践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早期之所以偏向实践,是因为他和切什考夫斯基一样,相信黑格尔已经解决了理论方面的重大问题。我们看到,随着马克思在1843年开始感觉黑格尔法哲学不够时,便开始从实践退回书斋,对其从理论上进行彻底的批判。从此之后,马克思便越来越深地陷入理论批判之中,甚至彻底由实践转入理论研究。由此,马克思似乎用他自己的经历——从理论批判开始,转向实践批判,最后又从实践转向理论研究——证实了他在《笔记》中的基本观点:哲学是一个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交错发展、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过程。当然,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其哲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在这种侧重点转变的背后,从未改变的是他对理论真理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改变旧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通过对希腊哲学史的研究,得出了转向实践批判的根本结论。我们将看到,他对“批判”的根本理解:“根据本质来衡量个别的存在,根据观念来衡量特殊的现实”,实际上构成了其早期政治批判由此出发的总纲与前提,并且奠定了其早期政治批判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第1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第1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第13页。

[5] Allan Megill,Karl Marx.The Burden of Reason( Why Marx Rejected Politics and the Market) ,p.47.

[6] 哈特曼(Klaus Hartmann)正确指出:“对系统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来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构成了出发点。它不仅是时间上的开端,而且包含了一个晚期观点得以产生的决定性的主导思想;它作为开端,也是基本立场,它就是发轫。”参见Klaus Hartmann,Die Marxschen Theorie,Berlin:Walter de Gruyter & Co.,1970,p.13。

[7] 目前,国内学界已经有两部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专著问世,即鲁路的《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北京:中央著作编译局2007年版)和罗晓颖博士的《马克思与伊壁鸠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 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10] [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1818—1844),刘丕坤等译,持平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92页。

[11] [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1818—1844),第192—193页。

[12] 罗晓颖:《马克思与伊壁鸠鲁——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第52页、第79—91页、第153—154页。

[14] [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176页。

[15] Allan Megill,Karl Marx.The Burden of Reason( Why Marx Rejected Politics and the Market),p.83.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17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70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17页。

[19] MEGA,IV/1,Berlin:Dietz Verlag,1976,p.135.中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67—168页。

[20] 黑格尔在其晚年的《宗教哲学讲演录》中直言:“哲学实际上和宗教一样,就是事神”,参见G.W.F.Hegel,Vorlesung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Teil 1,neu hrsg.von Walter Jaeschke,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1993,pp.63-64。

[21] 同上,第235页:“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宗教表象中的内容变成思想的形式,内容并无不同。宗教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因为没有两种自我意识,因此也就没有一种概念把握的自我意识和一种内容不同的进行表象的自我意识,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这是表象和思想之间的不同。”

[22]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Tübingen:Verlag von C.F.Osiander,I,1835,p.74.

[23] 众所周知,马克思早就正确指出:“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177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177页。

[26]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Tübingen:Verlag von C.F.Osiander,II,1836,p.717.

[27]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II,p.733.

[28]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II,p.734.

[29] “我们发现,通过神性和人性的统一的普遍命题,最不可思议的是出现了一个个人,在此个人中,这个个人以排他的方式作为个体而出现。”参见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II,p.733。

[30]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II,pp.734-735.

[31] 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II,p.738.

[32] J.E.Toews,Hegelianism.The Path toward Dialectical Humanism,1805—1841,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288.

[33] Douglas Moggach,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runo Bau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64.

[34] Douglas Moggach,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runo Bauer,p.40.

[35] Douglas Moggach,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runo Bauer,pp.42-43.

[36] Bruno Bauer,Rez.zu Das Leben Jesu,kritisch bearbeitet von David Friedrich Strauß,Dr.der Phil.und Repet.am evangelisch-theol.Seminar zu Tübingen. Erster Band.Tübingen,1835,XVI.S.731,in“Jahrbücher für wissenschafiche Kritik”,1835,p.883.

[37] Bruno Bauer,Herr Dr.Hengstenberg.Kritische Briefe über den Gegensatz des Gesetzes und des Evangelium,Berlin:F.Dümmler,1839.

[38] Bruno Bauer,Kritik der Geschichte der Offenbarung.Die Religion des alten Testaments in d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en ihrer Prinzipien dargestellt,Bd.I und II,Berlin:F.Dümmler,1838.

[39] 参见Bruno Bauer,Kritik der Geschichte der Offenbarung.Die Religion des alten Testaments in d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en ihrer Prinzipien dargestellt,I,“导言”,尤其是§.VII。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思想了如指掌,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了鲍威尔对宗教的这种主体化的改造:“鲍威尔先生最先是一个神学家,但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神学家,而是一个批判的神学家或神学的批判家。……后来,他从宗教的外壳下剥除了构成这种神性内核的极端自命不凡或自我意识,把它看作独立的存在,把它变成独立的存在物,并在‘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幌子下把他提升为批判的原则。”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181页。亦参见[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第45—48页。

[40] 该书副标题即为“关于律法和福音之对立的批判性书简”。

[41] 这种对立的本质,鲍威尔后来归结为体现在施特劳斯思想中的实体原则与他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原则之间的对立,参见Douglas Moggach,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Bruno Bauer,pp.44-45。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如是理解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的对立:“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是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的争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两人十分彻底地把黑格尔体系应用于神学。前者以斯宾诺莎主义为出发点,后者则以费希特主义为出发点。……他们使每一个因素都获得了片面的、因而是彻底的发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第176—177页。

[42] J.E.Toews认为:“鲍威尔对亨斯腾堡的攻击表明了日渐增强的原教旨主义与黑格尔神学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意识。”参见J.E.Toews,Hegelianism.The Path toward Dialectical Humanism,1805—1841,p.310。

[43] Bruno 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 des Johannes,Bremen:Carl Schnünemann,1840.

[44] [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第56—57页。

[45] Bruno 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hte der Synoptiker.Erster Band,Leipzig:OttoWigand,1841,p.25.

[46] Bruno Bauer,Die Posaune des jüngsten Gerichts über Hegel den Atheisten und Antichristen.Ein Ultimatum,Leipzig:Otto Wigand,1841.下文简称《末日宣告》。

[47] Bruno Bauer,Die Posaune des jüngsten Gerichts über Hegel den Atheisten und Antichristen,p.101.

[48] Bruno Bauer,Die Posaune des jüngsten Gerichts über Hegel den Atheisten und Antichristen,p.148.

[49] Bruno Bauer,Die Posaune des jüngsten Gerichts über Hegel den Atheisten und Antichristen,p.163.

[50] [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第127页。

[51]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Berlin:Veit und Comp.,1838.

[52] Horst Stuke,Philosophie der Tat.Studien zur ‘Verwirklichung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Junghegelianern und den Wahren Sozialisten,Stuttgart:Ernst Klett Verlag,1963,p.90.

[53]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3.

[54]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3.

[55]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7-8.

[56]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15-17.

[57]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22-23.

[58]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27.“我们通过提出历史的有机体的概念,获得了新的命名权,因为以前的历史哲学只是临时的体系……决不像黑格尔对哲学本身所作的那样,是世界历史在其有机的观念性中的严格思辨的发展。正如从毕达哥拉斯到黑格尔只有哲学,而在后者那里,哲学成熟为真正的智慧;因此,我们这里以类似的方式(在方法上)处理这个问题,以前的历史哲学遂成熟为历史智慧。”

[59]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27.

[60] Horst Stuke,Philosophie der Tat,p.95.

[61] Horst Stuke,Philosophie der Tat,p.111.

[62]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100,101,131.

[63]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30;“他(黑格尔)彻底思考了整个宇宙,不要说,在思辨领域还有什么留下来有待研究,根本的东西均已得到揭示。”亦参见前揭,第114—115页:“无论是在哲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已经没有新的伟大的方向,也没有重要的发现可以完成。”

[64]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13.

[65]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14.

[66]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80.

[67]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85.

[68] 切什考夫斯基在《历史智慧导论》一书中特别指出了费希特在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或者行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参见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14。

[69]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7.

[70]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8.

[71]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18-19.

[72]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97.

[73]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45.

[74]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115-117.

[75]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11.亦参见前揭,第126—127页。

[76]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p.131-132.

[77] 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p.112.

[78] 参见August v.Cieszkowski,Prolegomena zur Historiosophie,第146页以后对傅立叶的讨论。

[79] 费尔巴哈在其1839年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中,基于施特劳斯类哲学的基本观念,对黑格尔哲学提出了以下的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我说黑格尔的,是指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我们暂且不去管它的内容,不去管它的内容的性质——就被规定和宣布为绝对的哲学,亦即不折不扣的哲学本身;虽然并不是这位大师本人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但却是他的门徒们,至少是他的正统门徒们贯彻始终地契合着老师的学说出了这样的规定。在不久以前,就有一个黑格尔派分子——一个有才智有思想的人——正式地、可以说彻底地企图证明黑格尔哲学是‘哲学理念的绝对现实性’。”
“可是尽管这位作者有才智,他的做法的非批判性却首先表现在下面一点上,就是他没有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般说来,‘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艺术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哲学在一个哲学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究竟是不是可能的?……如果不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默认有一个直观中的或思辨中的达赖喇嘛,有一种直观中的或思辨中的实体转化,有一种直观中的或思辨中的世界末日必然存在并且实际存在。然而这种假定正是违反理性的。歌德说:‘只有全体的人才能认识自然,只有全体的人才能过人的生活。’(《与席勒的通信》,第4卷,第469页)说得多么深刻并且——更要紧的——多么真实!……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完满无遗的体现,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取消——实际上也就是世界的毁灭。”([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48页)

[80] Die Hegelsche Linke,hrsg.v.Heinz und Ingrid Peperle,Frankfurt am Main:Röderberg-Verlag,1986,p.152.

[81] Die Hegelsche Linke,p.153.

[82] Die Hegelsche Linke,p.154.

[83] Die Hegelsche Linke,pp.153-154.

[84] Die Hegelsche Linke,p.154.

[85] Die Hegelsche Linke,p.225.

[86] Die Hegelsche Linke,pp.226-227.

[87] Stephan Walter同样明确指出,在卢格看来,“黑格尔方法的原则应当是进步,而非终结。真正的哲学不知道任何终结。……卢格并不承认黑格尔的‘体系’就是终点,因为辩证法的原则应该是运动,而非静止或者绝对化……唯有如此,哲人才能成为‘未来的使徒’”。参见Stephan Walter,Demokratisches Denken zwischen Hegel und Marx:Die politische Philosophie Arnold Ruges,Düsserdorf:Droste Verlag,1995,p.144。

[88] Die Hegelsche Linke,p.192.

[89] Die Hegelsche Linke,p.192.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注释中同样也谈到了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迎合和首尾不一贯”(Akkomodationen und Inkonsequenzen)的问题,显然这是青年黑格尔派在1840—1841年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共识。

[90] Die Hegelsche Linke,p.227.

[91] Die Hegelsche Linke,p.226.

[92] Die Hegelsche Linke,p.204.

[93]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和飞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94] MEGA2,IV/1,pp.39-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3—71页。

[95] MEGA2,IV/1,p.4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3页。

[9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17页。

[97] MEGA2,IV/1,p.4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3页。

[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3页。

[9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5页。

[10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5页。

[1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5—66页。

[102] MEGA2,IV/1,p.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66页。

[103] MEGA2,IV/1,p.42.

[10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2页。

[10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

[106] MEGA2,IV/1,p.42.

[107] MEGA2,IV/1,p.99.

[108]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72页。

[109] MEGA2,IV/1,p.9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5页。

[110]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02页。

[111] MEGA2,IV/1,p.99;中译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5—136页。

[112] MEGA2,IV/1,pp.99-100.

[113] Günther Hillmann,Marx und Hegel.Von der Spekulation zur Dialektik.Interpretation der ersten Schriften von Karl Marx im Hinblick auf sein Verhältnis zu Hegel (1835—1841) .Frankfurt a.Main:Europäische Verlagsanstalt.1966,pp.181-182.

[114] Günther Hillmann,Marx und Hegel,p.185.

[115]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0—402页。

[116] Günther Hillmann,Marx und Hegel,p.185.

[117]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03页。

[118] MEGA2,IV/1,p.10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6页。

[1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16页。

[1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第137页。

[1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75页。

[1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75页。

[1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75—76页。

[1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76页。

[125] Günther Hillmann,Marx und Hegel,pp.291-292.

[1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