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状况判断方法
中国人营养状况现状
我国营养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科学实验,制订了切合我国各类人群所需要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进行营养评价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用来它评价膳食营养的好坏。
1.食物构成:我国目前以谷类食物为主食,蔬菜为副食,配有少量豆类、豆制品和动物性食品及乳类。这样配成的膳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但特殊生理条件下应当有进一步的要求。如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时期,应当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必需的无机元素,因此应当习惯于多样化的膳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消化力有一定的增强,应当逐渐在膳食中增加蔬菜的品种和数量。
2.各种营养素占供给量标准的百分数:人们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在同一个托儿所里吃相同膳食的全托儿童,有的可能发生某种营养素的缺乏,有的没有任何异常。这种现象可能出于多种原因。
在各种营养素中,热量供给量与需要量的差别不大,其他营养素的供给量为需要量的1.5—2倍。热量虽然不是营养素,但它是几种产热物质的综合表现,而且对人体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当首先给于考虑。成年人热量的摄入量占供给量的80%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可取的,95%以上最好。但长期摄入量超过供给量的50%或者更高是有害无益的。低于供给量的70%为供应不足,最后将导致食物性的营养不良。儿童的热量摄入量占供给量的90%以上为正常,低于80%为不足。
蛋白质的营养状况评价,首先要看摄入的量是否够用,然后再分析质的优劣。一般来说,动物性和豆类蛋白质最好能占全蛋白质的三分之二。我国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因此合理搭配,提高谷类食物中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调配得当,可以通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提高膳食中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一般认为,当热量供应充足时蛋白质摄入量在供给量的80%以上,大多数成年人不致产生缺乏病。长期低于这个水平可能使一部分儿童出现缺乏症状。如果蛋白质的供应仅为标准供给量的70%,热量供应又不能满足,儿童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足。进一步评价膳食蛋白质的质量可使用计算氨基破分(化学分)的方法。计算食物或膳食蛋白质中每种必需氨基酸和某一种参考蛋白质中同一种氨基酸的含量比值,比值最低的一种氨基酸即为其限制氨基酸。
脂肪在合理膳食中一般规定脂肪的发热量最好占总热量的20—30%。脂肪也有质的优劣。脂肪与蛋白质相反,蛋白质是以动物性蛋白质为好,而脂肪则要以进食植物性脂肪为最佳。植物性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丰富,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动物性脂肪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膳食饱和脂肪酸的热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热量比值越小,表明膳食含脂肪的质量好。
碳水化合物(糖)在合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来源的热量占总热量60—70%为宜。
矿物质及维生素。根据我国的膳食构成,钙的摄入是不足的,特别是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乳母。儿童膳食中氮、钙、磷的适宜比例应为10:1:1.5。食物中供给铁的量往往大于供给量标准的2—4倍,但实际上仍有一定数量的人患有缺铁性贫血,主要原因是铁的吸收利用不好。
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在食物成分表中是分别列出的,所以在膳食计算也是分别计算,但在进行评价时应将胡萝卜素折合成维生素A以微克视黄醇当量与规定的供给量标准比较。合理膳食要求维生素A最好与胡萝卜素能有1:3的比例,这就要求膳食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动物性食品,大约占维生素A总供给量的30%。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评价膳食甲种维生素的营养状时,应重点考虑胡萝卜素的摄入量。
硫胺素(维生素B1)和尼克酸在我国膳食构成以混合食物为主的情况下,一般能达到供给量标准。人体对硫胺素的需要量一般认为每1000千卡热量需要0.3—0.35毫克,供给量能够达到每1000千卡摄入0.5毫克硫胺素则更好,即成年男子供给量为2400千卡,硫胺素的摄入最好能为1.2毫克为适宜。尼克酸营养状况评价,即为硫胺素的10倍。核黄素(维生素B2)在我国目前膳食组分中动物性食物较少的情况下,摄入量常不能达到供给量标准。能达到供给量标准的80%,一般不致出现缺乏症状。但低于供给量标准的50%就可能出现明显的缺乏症状。膳食抗坏血酸(维生素 C)的摄入多数情况下是能达到规定的供给量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区差异很大,受季节的影响更大。
有些维生素在贮存、加工和烹调中损失较大,例如稻米中硫胺素在碾米、淘洗过程中有较大的损失;抗坏血酸在长期贮存和过度加热容易受破坏。所以膳食调查计算得到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实际的摄入量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在膳食调查对各种营养素摄入量较多,而体检或生化检查仍然表现不足甚至缺乏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膳食调查应当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做些熟食中营养素含量特别是维生素含量的测定,以便使调查结果更准确些。
膳食热量的分布:一般认为热量的来源蛋白质应占10一15%,脂肪应占20—30%, (其中饱和脂肪酸的热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0%),其余的热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这样的配比较为合适。对热量食物来源的分布,一般膳食中谷类食物提供的热量最好不要超过总热量的70%,当谷类热量低于60%时,也当注意其他热量来源的食物,如果大部分来自于薯类或纯热能食物,其营养价值比单纯由谷类供给热量还要差。豆类和动物性食物供给的热量最好占总热量的20%以上。豆类和动物性食物供给的蛋白质能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30%以上,即可认为蛋白质在质上是良好的,低于10%为差。
全面盘点你的营养状况
营养调查包括身体测量与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两个方面,目的在于评价综合营养状况与生长发育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关系,以及有无因营养素缺乏导致的营养缺乏症。身体测量项目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头围、上臂围、皮褶厚度等。
评价某人的身体测量情况需要有参考值。通常是对某地区正常人群进行大规模的测量,将上述数据按年龄、性别统计整理,据此算出该地区人群身体测量项目的均值及其范围,然后将某人的身体测量数值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如低于该值下限的即为生长发育差。
1.体重与标准体重
体重是常用以反映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形态指标。婴儿出生体重一般为3千克左右。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生长发育停止时身高不再增加,而体重则常因各种原因而有所上升或下降。测量体重的最好时间是上午10时左右。
标准体重即理想体重,一定的身高有相应的标准体重。大于标准体重即为超重,甚至肥胖;小于标准体重为消瘦。常用布洛沙(Broca)公式衡量:标准体重=身高〔厘米〕一100。被测者体重>标准体重为过重、>20%为肥胖,<为消瘦,<20%为严重瘦弱。中国人的体重常用此公式的改良式,即标准体重=身高(厘米)一105。有人在研究青年人的体重后,设计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公式。北方青年的标淮体重为[身高(厘米)—150]×0.6十50,南方青年为[身高(厘米)一150] ×0.6—48。如一北方青年身高为174厘米,按上述公式计算,其标准体重为64.4千克。如此人体重为72千克,超出标准体重7.6干克,即11.8%可认为该青年人的体重比标准体重略重一些。 幼儿在身高为125厘米以下时,其体重与身高是平行发展的,即身高每增加3.8厘米,体重增加1千克。按此规律可得出下述公式:3十[身高(厘米)—50]/3.8=理想体重。如一幼儿身高100厘米,按此公式计算其理想体重应为16.1千克。该公式不考虑年龄因素,只考虑身高。
2.身高
身高受种族、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较明显,营养状况长期良好时,身高按一定规律增长。因而身高是评价以往营养状况的有用指标之一。身高在一天内有1—2厘米的波动,如上午高于下午,这是脊柱关节和下肢关节间的软骨被压缩所致。
3.身高—体重
测定身高—体重为营养综合指标评价方法之—。以身高为基准,不分年龄、性别列出不同身高的最佳体重值,该值可敏感地反映目前的营养状况,且地区间、民族间的差异较小。同一身高的人有不同的体重,多数接近均值,均值±1个标准差的包括约68%的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的可包括95%的人群。
用年龄—身高、年龄—体重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方法,只能作单项比较,与同年龄人比高低、比胖瘦。结合身高—体重,可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4.年龄—体重
即以年龄为基准,列出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体重正常范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只要了解儿童的确切年龄和体重,就可判断是胖还是瘦,也能反映儿童、青少年近期的营养状况。由于是单项指标的评价,无法反映过去的营养状况,也不能对小儿的体型和发育动态进行评价。
正常新生体重一般为3千克,早产儿常不足2.5千克。体重随年龄增加而增长,青春发育期体重增长速率较快,以后逐渐变慢、成年期体重一般维持在较平稳的状况。由于婴幼儿体重增长较快,一般年龄分组以一个月为间隔,2岁以后6个月为间隔;6岁以后一年为间隔,直到18 岁。中国每隔一段时期经大规模的测量,统计整理出正常体重表。评价某一儿童的体重情况时,根据其测量值,对照此表,即可作出判断。
5.年龄—身高
按不同年龄分组,得出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可反映长期的营养状况。新生儿出生后身长约为50厘米,一年后身长增加50%为75厘米,2岁时身长再增加11厘米,以后增加的速率减为每年约4—7厘米,青春期后每年约增加2—3厘米,到性成熟结束时,身高即停止增加。由于头2年身长增加快,因此以1个月为间隔,2岁以后以6个月为间隔,6岁以后则以1年为间隔。
6.身高与体重百分位
即以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百分位的数据来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此为近年来世界上常用的方法。如要了解某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要求,将所测得的数据,根据年龄性别与表上身高、体重百分位数作比较即可。
7.Kaup指数
利用体重和身高数据之间的比例来衡量婴幼儿的体格营养状况。
公式: Kaup指数=体重(克)/[身长(cm)]2 ×10
判断标准: 指数15~18为正常,<15为消瘦,>18为肥胖。如5岁女童身高101.5厘米,体重14千克,代入Kaup指数公式,计算后得13.59,在15以下,此女童体型为消瘦。
8.Rohrer指数
利用体重身高之间的比例,评价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体格发育状况:
公式: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 x107
评价标准:指数>156为过度肥胖,156~140为肥胖,140~109为中等,109~92瘦弱,<92过度瘦弱。如12岁男孩身高150.5厘米,体重37.5千克,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110。参考评价标准,该儿童体格发育中等。
9.Vervaeck指数
利用身高、体重和胸围之间的比值来衡量青年的体格发育情况。按公式计算参考标准进行评价(见表)。
公式:Vervaeck指数=体重(kg)+胸围(cm)/身长(cm)×100
Vervaeck指数营养评价标准
Vervaeck指数营养评价标准
你知道吗?瘦人如何增加体重
我们在生活中除了经常能见到肥胖者外,瘦弱者也并不少见。瘦弱者常常是由于食欲不振,进食量少,胃肠吸收功能较差,胃下垂等造成的,另外也有神经精神方面的因素,而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其瘦弱体质。
首先应适当增加每日热能摄入量,即多吃一点,使热能摄入稍高于消耗量,增加热能不仅可使体内脂肪得到适当增加,而且可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注意在增加热能摄入的同时,应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便为增加体重和肌肉增长提供充足的原料。但仅靠增加营养,是不够的。最佳的措施是增加营养的同时适当配合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俯卧撑、举亚铃等。力量锻炼可促进肌肉对蛋白质的利用,使肌肉得到快速增长。
对于食欲差的消瘦者,应设法改善精神状态,唤起愉快的情绪,如可以饭前听听欢快的音乐,或散散步,或做些体操等等。在食品的种类、色香味上多下功夫,按早、中、晚餐的不同,挑爱吃的进行选配。此外还要多运动,运动最能开胃口。
有一些由于胃部不适、甚至出现腹泻等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的消瘦者,往往还想多吃一些,而且也能多吃,但吃后就会感到不舒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选择好消化、好吸收的食物来吃,饭后散散步,或轻轻按摩腹部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应该多运动,运动对胃肠功能紊乱有调节作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消化吸收。
食物成份表的用处
用食物成分表上提供的各种食物的营养素含量,计算膳食的营养成分,可以得到膳食中各种营养素比较准确的数据。但计算比较繁琐,工作量较大。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膳食的营养素构成,这又是唯一的办法。作为非专业人员,只要你有耐心,又肯花费一定的时间,掌握这一方法是可以办得到的。不论进行营养配餐,还是膳食营养评价.都可以利用我们提供附录表,计算时把你一日膳食中各种食物填入最左边一列食物名称列内,食入重量填入左边第二列内。然后在附录中一一查找你所食入的食物,用下式计算其各种营养的含量。
某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含量=食入重量×每百克该食物中某种营养素含量/100。
例:30克瘦猪肉中铁含量=30/100(毫克)
因为食物成分表提供的数据都是以100克为单位的,而你的食入重量不一定是100克,所以必需折算。另外注意计算重量一定是你食入的食物重量,不包括弃去的未吃的部分。把所有食物所含的营养素查出并折算后,可以按列一一加起来,按下式计算蛋白、脂肪、糖三大营养素的热能百分比。
蛋白热能比例=食入蛋白总重量x 4÷食入总热能×100%
脂肪热能比例=食入脂肪总重量×9÷食入总热能×100%
糖类热能比例=食入糖类总重量×4÷食入总热能×100%
在计算的食物成分中有维生素A和胡罗卜素两项,在对比供给量二者应合并成视黄醇当量一项来比较,具体按下式汁算:
视黄酵当量=维生素A(国际单位)×o.3十1 67×胡罗卜素(毫克)
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在人群基础上提出的。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热能供给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具体个人的供给量应以维持标准体重的日常食物量为准,不宜硕套供给量。
2.如果你的膳食供给量稍低于标准,并不意味着缺乏,只是提示你有可能缺乏,因为有些人的实际需要可能会略低于供给量标准的水平。
3.单独一天的膳食不能代表你真实的膳食营养水平,因为每日之间食物不同,用量不同,营养供给变动可能会很大。
怀孕妇女营养状况评价
妊娠期的营养状况可以从母亲和胎儿、婴儿营养状况两方面来评价。首先,关于孕妇营养状况的评价可通过如下几方面来衡量:
1.膳食调查。通过膳食调查可了解到不同孕期孕妇每日膳食所摄入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以评价所摄入热能和营养素是否能满足母体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对其膳食组成和膳食制度是否合理进行评价。调查按妊娠早、中、晚辈三期分别进行1—2次,每次调查3—5天。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询问登记法、24小时回顾法和称重法等。
2.孕妇体格检查 。主要定期测量母亲体重,通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判断孕妇 营养状况是否良好,胎儿生长是否正常。通常情况如下,妊娠早期(1—3个月)增重较少,约1-2公斤,妊娠中期(4—6个月)和妊娠晚期(7—9个月),每周稳定增加约0.35一0.40公斤。若孕期体重增加过少,可提示母亲营养摄入过少或营养的利用和代谢率较低。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母亲和婴儿的许多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后顽固性肥胖和可能出现的儿童期肥胖有关。
3.孕妇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查。通过测定孕妇血、尿、头发中的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指标,可了解孕妇的营养状况。
胎儿及婴儿体格测量
1.胎儿生长发育的测量
多采用超声波测量妊娠过程中,胎儿双顶径(BPD),股骨长度(FL)和腹围(FC)等,其中双顶径测量最为常用, 足月胎儿双顶径约为9.02厘米;若双顶径大于8.5厘米,预示胎儿成熟,母亲妊娠期营养状况尚好,双顶径<8.0厘米,预示胎儿不成熟,可能出生体重<25008;若孕中期(20—27周)测量双顶径过大,提示胎儿可能脑积水,若双顶径停止生长已4周,提示胎儿有死亡危险。
2.用母血中氮基酸及其他指标预测婴儿体重
有人研究发现妊娠后期母血中氨基酸总量、甘氨酸、赖氨酸含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测定妊娠后期母血中氨基酸含量预测新生儿体重;另外还有人认为维生B6充足的孕妇,所娩出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重,因此,常测定口服磷酸吡哆醛〔PLP)前、后红细胞丙氨酸转氨酶的活性,由口服PLP前、后酶活性的比例判断新生儿体重,当比值(服后酶活性/服前酶活性)<25时,说明维生素B6充足,新生儿体重不会<25008;反之,说明维生素B6不足,有可能出生低体重儿。
3.脐血和胎盘中各营养活素的测定
脐血中营养素含量最能直接反映胎儿的营养水平。由于胎盘对营养物质的特殊转运功能,可根据脐血和胎盘中营养素或营养素代谢产物水平的高低和消长趋势,间接评价妊娠期营养状况。
4.新生儿各种指数的测评量
新生儿头围、胸围、上臂围、大腿围、胎盘重量,身长、体重以及其他指数的测量。
5.婴儿行为和智力的检查
已有资料表明,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在出生后行为和智力异常比体格发育异常出现得更早,因此,用婴儿行为和智力检查方法评价妊娠期的营养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敏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新生儿行为评价法、婴儿智力量表法等。因此估计新生儿和婴儿对外界刺激反应,运动组织能力和调节自我意识状态的能力。此不仅能反映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和测定今后行为和智力发育的水平,而且能反映妊娠期孕妇营养状况。
你需要多少热量
不同车子的车型、重量、车速都有不同的汽油需要量,而人也因个人性别、体重、活动量等,有不同的热量需求量。有些人以为一个人完全不活动,就不需要热量,这是不对的。因为只要一个人一息尚存,就不可能不动,即使表面上四肢不动,身体内部种种生理作用仍是在进行,例如:心跳、呼吸、消化等,我们把这种外表休息状态时的代谢速度,称为“基础代谢速度率”,用来测度身体休息时所需的热量。
基础代谢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你的性别:男性基础代谢率高于女性。
(2)你的体重:身体体重愈重,基础代谢率愈高。
(3)你身体内含脂肪量的多寡:瘦的肌肉组织比脂肪更易消耗热量,所以同样体重时,脂肪多的人,代谢速度较低。
(4)你的年龄:年龄增多,代谢速度就会变慢,因为身体里的脂肪是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5)你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的时候,基础代谢率比醒着的时候低10%。
(6)环境温度:天气愈冷,基础代谢率愈高。
那么,该怎样计算基础代谢率?
粗略的估计,每1公斤体重每小时需1卡的基础代谢率。
例如:你的体重50公斤,1小时需要50卡;而1天有24小时,所以你一天的基础代谢率是1×50×24=1200卡。换言之,你—天,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要1200卡,才能维持基本代谢的需要。
怎样计算热量消耗?
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只靠基础代谢而生活,我们醒着的时候,多少都有一些活动,这些都需要热量的消耗。如果活动量愈高,则需要愈多的热量。例如:走路的时候,每小时就需50卡;刷洗地板、打网球时,活动量更大,则每小时热量消耗也更高,为240卡。
上面说过体重也影响一个人的基础代谢,体重愈重,身体要带动的“份量”愈大,而基础代谢率也愈高。同时,一个人动作的速度所使出的力气也有影响;速度快,用力大者,热量消耗较高。因此,旱鸭子在游泳池边“玩水”,和一个高手来回在池中游泳所消耗的热量是相去甚远的。同样的,在平地骑自行车和快速爬高山所消耗的热量也大有差别。另外由你呼吸的速度也可以看出你消耗热量的多寡。请参考附表,在不同活动时,每小时要消耗多少热量:由此你可以自己估算一下日常的活动大约消耗多少热量。
一个比较粗略的计算方法是,自己先看看是属于哪一种活动型。
每小时消耗热量一览表
饥饿、食欲与进食
决定人类选择食物和进食的因素有多种,并且都依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定。大脑是这些过程的组织者和信号的集成者,使能量贮存和消耗与食物的摄取之间维持平衡。
可是,有一个基本的问题仍然需要回答,那就是饥饿、食欲和饱足感的复杂过程如何导致能量平衡(或能量不平衡与肥胖)和摄入适当营养素的。
虽然饥饿和进餐开始的特异起源尚未确定,在严格的生理环境下,饥饿引起寻求食物的行为。简言之,当身体需要食物时,只要这种需求尚未满足,特殊的饥饿感的强度就会增加。如果这个人最近曾吃过东西,这种感觉会比较弱;而如果这人已有—段时间未曾进食,则饥饿感比较强,并且感到不舒服。可是,许多因素都可能改变这种感觉;包括食欲的脑相、即是对食物的想象、视觉、味觉或嗅觉的反应。
食欲是—种对食物的欲望,可以因饥饿而加重,一般伴以愉快地选择和摄取食物。食欲这个术语经常用来讨论指导选择和消费—些特定食物和营养素的信号,因而食欲可以用不同行为来表示。它可能导致专门摄入能量以满足体内能量不足,或挑选食物以适合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需要,或满足对某些口味(如滋味或甜味)的欲望。随着进食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饱足感和终止进食。如果饥饿感是由于能量不足所引起,则可以通过摄取能提供能量的含有宏量营养素(如、脂肪、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食物,而使这种感觉减弱和得到满足。摄取营养素以及许多微量营养素也能满足与营养素有关的特殊食欲。
对食物的摄取量依赖于消费者的感觉和认知反应,也依赖于食物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人类文化和社会习俗均能显著改变来自内部代谢和生理情况的信号。心理因素(如有其他人在进食)、社会因素(如有喜事、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欢乐因素均促使产生相对饱足感或终止饥饿过程。如果饥饿感的食物以达到饱足。例如,不熟悉的、讨厌的或宗教信仰禁忌的食物可能对饥饿信号不产生反应。
已知机体的总食物摄取量取决于身体的能量需要。因而生热作用在启动和终止进食时所起的作用是有重要意义的。进餐开始后大约4~6小时,膳食诱导的生热作用(DIT)通过对进食食物必需的和机能上的反应而产热,并且燃烧所进食能最的6%~15%。DIT所产生能量的75%是由于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等必不可少的工作。
吸收前的信号 吸收前的信号来源于胃肠道食物的存在。这些信号很可能产生于物理、化学、渗透性或激素的反应,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胃排空的速度对调节能量的摄取有影响,胃排空快则胃口大。这种反应的机制一部分靠监测胃容积(用张力感受器)的变化,另一部分靠释放到十二指肠的热量。食物释放到小肠可导致几种肽激素的释放,从而产生饱足感。消化作用使宏量营养素释放,通过小肠壁的化学受体,经过迷走神经把这些信号提供给大脑。于是在胃肠道系统的各种机械的、分泌作用和接受单元对进食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吸收后的信号在被消化的食物成分吸收后发生。营养素由门静脉进入肝脏,或营养素浓度在血浆或脑中的波功可启动这种信号。肝脏是营养素吸收后进入的第一个器官、它综合周边些信息传输到大脑而对进食控制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