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领导哲学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创新思维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活动是一个既包括思维活动,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的过程。任何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或观念的创新。没有思维上的变革就不会产生行为上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都是从思维创新起步的。因此,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哲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别的思维方式,无论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其根本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创新。也就是说,这些思维方式都是达到创新思维的手段。领导者只有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创新思维方法,才可以解决政务或是事务中的各种问题。尽管问题千差万别,但在思维路径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具有创新的特点。创新思维,实为领导哲学思维之魂。

(一)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优化组合多种思维方式从而取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它本身并不构成思维方式,而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创新思维的新,体现在新成果上,而不是思维本身。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只有思维创新才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新事物,解决前人无力解决的问题,也只有做到思维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横亘在人类社会面前的新问题。创新思维往往表现为与流行的或权威人物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相异性。社会上流行的或权威人物的思想观点和见解,是社会人士或权威人物对其所处的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和概括后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通过不断地突破现有系统形态的相对稳定性,形成差异和变革而实现的。创新思维的首创性,正是客观事物这一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激励人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不断地提出各种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思路,并以新的思维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有效推进所从事的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它往往是一种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善于转换视角去思考问题,善于同中求异,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即使是社会上已有的事物,将其重新结合,也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全新的影响和首创性的震撼。

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是领导者凭借新的理念和实践,超常而首创性地对事物进行旧质形态向新质形态转化的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形成新的观念,提出新的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局面。对领导活动而言,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能够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能够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能够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

(二)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是求异

《周易》有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浑浑噩噩的简单重复,缺乏求异精神,最终的结果是“君子之道”的失落。

创新是建立在对已有东西不满足的基础上的怀疑、批判和超越。对领导者来说,在开展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需要领导者具有求异的思维。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能是旧局面的维持。相反,一个领导者具有越强烈的求异思维,并能论证求异的科学性,便越能取得大的成就。可见,创新的首要前提是求异,一个领导者,当他的求同心理、保守心理占了上风的时候,那这个领导的创造性生涯就基本结束了。

创新思维之要旨在于创新,或在思考的技巧上,或在思路的选择上,或在思维的结论上,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与先前结论有所不同,因而创新思维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因而具有求异性。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求异性。

创新思维的求异性与求同性是按照思维的结果划分的。求同思维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求同思维推崇一元性,强调不同主体在主观与客观上达到统一。这种同一性的思维容易使人放弃自己的独立观点,易于轻信,最后导致僵化。第二个方面是,求同思维也可以称为异中求同。不同几样事物,你却能在不同之中找出联系,找出相同点,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另一种层面的求异。运用求同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就要避免陷入第一个方面僵化性求同。当然,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中,求同和求异这两项都是缺一不可的。求异本身既是目的也是突破,可以达到新颖的彼岸。求同则是手段之一,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求异性超越,求同是为了求异。创新思维的主要方面是求异思维,是成立的。

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并无现存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在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方面也没有固定模式。因此,可以灵活地自由驰骋于知识的海洋,快捷地从一种思维跳到另一种思维,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多方位、多角度地换位思考,不断随着情况的变化修正所探索的课题和目标。尤其是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同时面临着信息化革命带来的种种新机遇与新挑战。对领导者来说,依靠创新思维突破旧有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往往会给整个组织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若仅仅掌握资源和技术,不懂得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那么很有可能将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变为不可能性,乃至被淘汰。思维方式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积淀,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的惯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领导者的创新力度,这就更要求领导者充分认识到求异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创新思维是求异与求同的统一

创新是以思维的创新为前提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根本和灵魂。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对创新特别重要,因为只有求出异才能达到创新的效果。循规蹈矩、只知求同、只知模仿、重复别人的人,永远不可能在创新方面有任何作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创新思维就是求异思维。仅有异,没有同,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就成了人们无法理解、难以接受的东西,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

事实上,任何创新都是辩证的否定,对旧事物既有克服,又有保留,总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特别是要用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前人总结出的公理、判断、推理等知识,以及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发散思维或收敛思维等思维工具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求异是离不开求同的,甚至是以同为手段,是同的基础上的异,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求同与求异的根据,就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求异思维侧重于探索事物的特殊性与个性,求同思维侧重于探索事物的普遍性与共性。创新思维既侧重于求异思维,又离不开求同思维,是求同与求异相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

邓小平理论堪称运用这种创新思维的经典,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相统一的科学精神。如在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问题上,由于人们长期受到“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总是倾向于把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与社会主义的东西绝对对立化,结果形成了许多僵化的观念。邓小平理论冲破这些僵化观念的影响,巧妙地把对立统一的规律运用于两种制度的研究中,把对立的两极联系起来,贯通起来,在对立中看到了同一,在同一中看到了对立,提出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新思维。在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所谓的这种“特色”,就是“异”,但是在求异的同时,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共产党的领导等,仍然是社会主义,这个地方又表现为“求同”。邓小平理论和以前党的指导思想相比,达到了求同求异相统一的求异性超越。

综上可见,创新思维表现为求异与求同的统一。首先,求异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求异思维,不敢求异,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其次,创新成果虽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着旧事物,但从总体上来说,总是过去所没有的,其主要方面是异。第三,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求异,但在求异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同的作用,有时甚至是以求同为手段而达到求异的效果。

二、创新思维与领导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性活动,而历史上一切创新性活动都来自于创新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外化和结果。作为领导者,创新思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打开工作思路、解放思想、优化管理系统和管理效率的动力来源。

(一)创新思维是正确领导的灵魂

历史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文明,因为后来缺少创新精神而日渐衰微乃至湮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领导者,尤其是党政工作的领导者,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需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要做到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方式是重要的一环。思维及思维方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科学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判断能力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错误的思维和思维方式则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判断和行动。

对领导者来说,创新思维是实现正确领导的灵魂。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体现个人与群体和客体的关系。决定领导行为的重要条件不仅表现在领导体制、结构、物质手段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在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上。领导体制、手段只有沿着领导者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轨道正确运行,才能真正实现领导工作的高效能和现代化。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掌握了创新思维方法,他在思维方式上才具有求异性,在思维状态上才具有主动性,在思维结构上才具有灵活性,在思维运行中才具有综合性,在思维表达上才具有新颖性,其思维成果也才会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效用性,其领导工作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从历史上来看,领袖人物的创新思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借用外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党内的“左”与右的错误严重束缚了党的指导思想,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毛泽东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中国,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与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创新性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摆脱困境,走向胜利。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可见,领导的创新思维,小到对个人、组织,大到对于整个政党、整个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思维是管理活动的核心

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功能,主要解决效率问题。领导活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主要解决方向问题。领导职能也包括在管理职能之中。但领导活动不是一般的管理活动,而是高层次的管理,属于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领导者是高层次的管理者。

领导者的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带动、催生和推进组织成员动力的活动,是由领导者在实际领导范围内创造生机和活力、推动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创新。领导者的管理活动,体现着领导的本质属性,其创造性主要在于领导者领导管理活动中对创新思维的运用。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与领导业绩息息相关,更与领导客体的命运福祉乃至领导主体本身的成败得失息息相关。领导的本质决定了领导者必须是不断创新的。领导者的管理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给组织的整个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个组织的不断发展,主要应从领导者的创新管理思维中去寻找根源。特别是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大大促进了人类进步。管理历来是管理者施展才华发挥创造性的舞台。组织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它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变数。对管理者来说,天变道亦变。如何从容应对这些系统变数,称得上是一门管理艺术。对于管理艺术来说,创新是根本。缺乏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平庸,还意味着组织会丧失应对的主动性,使整个政策方针落后于现实情况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组织陷于被动。领导者的开拓创新集中体现在特色发展上。

可见,成功的管理就是创新,而创新恰恰是创新思维的结果。管理活动时刻处于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之中,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有创新思维,以创新来适应和迎接这些变化。管理活动总是富于综合性的社会活动,管理必然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动态交汇,就意味着领导者必须以创新举措加以回应。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推动了本组织的进步,而正是创新思维成为进步的动力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科学决策是现代领导者实施领导的首要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影响着组织大局和人心向背。在决策活动中,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学决策是对领导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领导者只有胸怀创新发展之志,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在现实与发展的结合中找准创新点,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才能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找到新出路,做出新成绩。

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是指领导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展新局面的思维活动。对于未知领域工作的处理,领导者面临着如何决策的问题。在组织活动中,新理论的创新,新观念的形成,新思路的出台,新办法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能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关键因素之一在于领导者创新思维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思维是领导者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今社会,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着较大幅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领导者如果仍然拘泥于旧的思维定势,思想僵化,领导的决策活动就必然墨守成规、畏首畏尾,脱离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组织工作失误,错过快速发展的机会,最终导致工作和事业的停滞。因此,新时期的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过程或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工作中利用创新的思维做出科学的回答。

(四)创新思维是组织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人类近代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表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因循守旧,谁就落后,谁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

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来说,也是这样的。没有或缺乏创新,总是步人后尘,那么这个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必然越来越落后,陷入被动局面。如果说创新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动力,那么创新思维便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源泉。一切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都来自于创新思维。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创新必须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基本情况和具体问题真实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产生新的、科学的认识,使事务得到合适合理的解决,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思维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不仅在重大决策上至关重要,而且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对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调动全体的积极性、处理好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如逆向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量化思维方式等,有助于在思考和处理事情时,多从几个角度想想,多想几种解决的方法,防止固执己见,防止钻牛角尖等。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有助于领导者在工作中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充分发挥领导才智,使问题解决得更圆满。

三、思维定势的突破

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头脑所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程序的总和——思维主体在加工处理来自外界的各类对象时,必定要使用这些工具和程序。领导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的处理都加以系统研究,更多的情况是像电脑程序那样,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这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能够驾轻就熟,使问题得到不错的解决;但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往往产生负面的结果。思维定势的形成,与现实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很大的惯性,一旦定型之后就很难改变。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就表明,领导者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下面,着重几种较为普遍的思维定势,分析其突破的方法。

(一)跨越从众型思维定势

从众,就是跟从大众、追随大伙、随大流,它是思维枷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烈的领导者,在认知事物、判断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

从众型思维定势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喜欢一群人待在一起。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比如:这些事有人会想的,看看别的单位是怎么做的;上级领导是不会错的,遇到问题报告上级等等;于是思维领域的从众枷锁就逐渐形成了。在很多场合,“别人都这么做”就是我这么做的最充分的理由。一个群体的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因为在群体决定时,本来有不同意见者也碍于群体的压力而不再坚持己见,也会觉得集体的决策似乎是对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听从大家的意见。同时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决定是大家做出的,责任由大家分担,个体较少负有直接责任,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从众思维定势往往导致不必要的恶果。比较著名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猪湾事件”。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顾问班子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空降古巴、占领猪湾、借此推翻卡斯特罗政权这一决定,可结果美国却遭到了惨痛失败。事后,顾问班子成员又互相指责,说这一决策太愚蠢了。

善于创新的领导者,既能使自己与周围的组织成员保持一致,又使得组织成员不扼杀自己的新思维,这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如果领导者不与周围的人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那么,领导者自身就会很孤立,领导者的新思维也无法在下面得到很好地推行;如果领导者与周围的人群过分地保持一致,那么,领导者的创新思维也就被忽略、被扼杀了。

成功的领导者,无不是敢想敢干的人。领导者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框框,提出独到见解,突破从众定势思维,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审视现实,分析问题,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谋他人所不敢谋,敢为他人所不敢为的事。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突破苏俄模式,大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为日后成功地收复香港、澳门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敢谋善断,不从众的成功典范。

(二)避免权威型思维定势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领导者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其必错无疑,并大加贬谪。这就是思维的枷锁之一——权威枷锁。

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领导权威。对于多数干部而言,尊重领导是基本的行为准则,这本身没有错;然而现实生活中过于迷信领导就会出问题,五十年代伟人的一句“人多力量大”,造成了今天巨大的人口压力。个别领导者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办法,而是请示领导,开口闭口“这是上级领导讲的”,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二是专业权威。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个人在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古人说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按照专家的意见办事,总能得到理想中的成功;如果不慎违反了专家的意见,总要招致或大或小的失败。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了以专家的是非为是非,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于是,在大家的思维模式当中,专家就形成了权威,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思维屏障。

不论是来自领导权威还是专家权威型思维定势,归根结底都是根源于个人的有限性。个人知识上的有限,使人们崇奉博学者为权威,个人力量上的有限,使人们崇奉强力者为权威。人们试图通过权威的力量,把自身的有限性上升为无限性。

2008年,互联网上出了个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县委书记”,原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2008年1月,这位县委书记曾指派人进京捉拿媒体记者。2月,铁岭市委认定张志国身为县委书记,法治意识淡薄,对进京拘传记者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领导责任,责令其引咎辞职,并向市委写出深刻检查。

张志国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权威型定势思维在作祟。这类人习惯了管制型政府体系,把政府当做老大,拿人民的知情权当儿戏,这种思想完全有违于中央提出的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一句话,公权在民,公权民授。解放思想,实际上就是实现官本位思想的转变。还知情权,意味着要实行政务公开、资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参与权,意味着人民要有权利干预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表达权,意味着要让人民畅所欲言;还监督权,意味着要有制度保障人民对政府的民主监督。而有些领导者,总是难以突破这种权威性思维,难以还权于民。

1990年1月24日,陈云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谈话时将事先题写的条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赠送给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陈云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个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么,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泽东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泽东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陈云的这十五字原则,讲的就是如何避免权威思维定势。

(三)跳出经验型思维定势

领导者生活在一个经验的世界里,从小到大,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都进入他们的头脑而构成了丰富的经验。

经验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进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经验积累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另一方面,经验又是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因而又有可能导致领导者对经验的过分依赖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就会削弱头脑的想象力,造成创新思维能力的下降。这里讲的经验型思维定势就是指这种“唯经验定势”。

为什么“唯经验定势”会形成思维枷锁呢?一是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任何经验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而往往也只适应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外国或外地的成功经验,只能说明在外国或外地是成功的,在本国或本地是否成功则不一定。这就是全国各地都去学海尔,学华西村等先进经验之后多数不成功的原因。二是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每一个领导者,不管经验多么丰富,从数量上说总是有限的,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无穷多的。如:近年发生的禽流感、非典等突发性事件,这是领导者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三是经验之外的偶然性。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总会有大量的平常很少见的、偶然的东西出现,如果仍然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偏差和失误。

温家宝说,“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温家宝指出,新时期的解放思想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些年来,思想经常被误读,名曰独立实则附庸、名曰批判实则阿谀、名曰创造实则因袭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独立思考不是奉命思考,可有的人就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而且逐渐将“独立思考”变成了“形式思考”。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解放思想两张皮”,一边嘴里高呼解放思想,一边还在争取大上快上那些同时增加经济总量和污染总量的项目?这表明,还是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回顾过去,近观现实,我们可以想一想,联产承包是创新,经济特区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是创新……还有各行各业的改革,各行各业的开放,也都是创新。创新使我们认识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创新使我们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解放思想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打破经验定势思维的束缚。我们党一向注重实事求是,反对经验主义。早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就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新事物的产生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新也会变成“旧”,因而需要“更新”。我们应该突破前人,后人也肯定会突破我们;我们可以突破别人,别人也可以突破我们。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处理问题不能仅仅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在新的奋进征途中继续奋进。

基于经验所做出的判断,往往由于领导者本身思维的局限性而产生失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007年12月中旬到2008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有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工作从2007年12月中旬开始,历时88天。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76次,其中党政部门座谈会21次、专家学者座谈会14次、企业家座谈会12次、乡村干部座谈会18次、老干部座谈会4次、综合座谈会7次。参加座谈会人员1595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9人、地厅级干部168人、县处级干部490人、基层干部和群众572人、专家学者91人、企业家167人、老干部88人。调研人员走访企业、乡村等基层单位共234家。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结了各地发展的共性认识与面临的新挑战,对各地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领导者拘泥于传统观念,用旧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那么就不会发现什么问题,反而觉得事物发展正常。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去看事物,就会发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更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创造性地思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邓小平说:“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一个新办法?新的问题就是用新的办法来解决。”唯经验论并不是万能的,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反而会成为绊脚石。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工作中,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不仅是克服经验定势思维简单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破除经验型的思维定势,需要领导者在处理新问题时,敢于逆向思维,更新常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法,又称反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寻找、分析解答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打破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经验、独特的个性,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念。领导者长期居于领导岗位,下面的人总是要顺从领导的意思办事。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自身也就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立场,甚至是用自己的眼光来考虑人与事,事事按照自己的意思和习惯来办,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多元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但是多元社会并不是一个“机械组合”的社会,而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领导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把组织里各种多元、异质的元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不会损伤组织发展的活力。整合发展并不是以消灭多样性为代价的,而恰恰是以承认和尊重多样性为前提,组织发展的活力资源常常蕴涵于多样性之中。而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事事从领导者自身价值观出发,忽视了一个组织的有机多元性,因而也就抹杀了这个组织的创新性。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一直为公司的效率问题苦恼,但对浪费和闲人一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向管理专家讨教,管理专家只说了一句话:“那是你自己的油田。”盖蒂立刻醒悟,马上招集各工头,向他们宣布:“从此油井交给各位负责经营,收益的25%由各位全权分配。”从此以后,经营效率提高了。

企业经营并无什么奥秘,只要每位员工肯努力“耕种自己的田”,则丰收可期。打破自我中心型思维定势,把“自己的田”变成“大家的田”,就可以让人人都在“耕种自己的田”,经营效率自然会提高。

打破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进行换位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信息的开放,社会的多元化在不断加剧。一元的思维方法,已经不适于社会的前进步伐。正如谚语所讲,一个人的美酒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在自己看来,总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别人的眼里,或许完全是谬之千里。由于领导者自己特殊的地位,下属往往不便给领导点破。这就要求领导者自身转换思维角度,逐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和组织,以多元化的眼光审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如果领导者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尺度来要求下属,下属做什么事都要符合领导的尺度,合领导的口味,那么久而久之,下属便会失去自己的判断标准,失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导致整个组织失去活力。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是大方向上的把握,而不是每个细节都要求下属与自己保持一致。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每个人都倾向于肯定自己的意见,领导者尤其是这样。领导者要善于自我怀疑,并不是说领导者就要事事怀疑自己,这样就会缺乏自信,畏首畏尾。自我怀疑,说的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要在心里尝试着否定一下自己的思路,从别人的立场或方法来考察一下问题,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重大决策,都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上征询,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大力发扬民主作风,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开展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保证科学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很多政策推出之前,首先召集社会各界人士举行听证会,运用电子政务先进手段做的政府信息的透明公开。通过民主恳谈、民主听证,问计于基层,求教于群众,畅通一条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的渠道,从而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领导方式、领导方法的改进,在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各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民主恳谈、民主听证做法,对拟出台的重要政策和改革举措,特别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安排相应的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前通过新闻媒体或公告栏进行公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处理结果公示反馈,接受群众的监督。

2011年4月25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见稿,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6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汁原味”地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短短30多天时间里,收到来自82707位网民的意见237684条,另外还有181封群众来信、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创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项立法意见数之最。之前,全国人大立法征求意见数量最高纪录的保持者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一个月共收到19万余条意见。

接踵而来,在所收集的23万条意见中:意见大多集中在个税起征点高低、税率结构调整,以及起征点是否要实行地区化差异这几点上。而其中,最为关注的“3000元起征点”,只有15%的网民表示赞同。从意见梳理情况看,围绕上述焦点展开的讨论异常热烈,民间表达,专家观点,各个阶层的声音,各种利益诉求,颇有不同。而一项重大决策因民意一时不能达成共识而反复磋商,这在中国公众习惯被权威代行权利的民主生活中也是罕见的。

公开征集社会意见,是保证信息公开、行政透明和决策民主的积极举措,也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议政权的良性途径。向个税起征点大胆说“不”,是公众表达意见的一项基本权利,但说出去的“不”会不会得到尊重,却是这项权利能不能打通程序民主通道进入实体民主的关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面向全国征求意见过程中,对所收集民意原汁原味整理展现的坦诚,对纷繁反复的民意表现出的耐心和谦逊,使得立法通道得到前所未有之畅通,23万条意见创中国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汹涌的民意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全国人大关于个税法修改,凸现了“公开透明、以人为本”的决策新思维,打破了传统官员思维的自我中心论,为新媒体时代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好的领导者有必要运用各种途径,倾听不同的声音,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更好地为组织事业服务。

四、领导者创新思维的培育

创新之所以不那么容易,首先是因为一般人都趋于保守,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并不是说,保守完全是坏事。保守有接纳传统的含义,对维系文化的延续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保守过头了,就变成了墨守,就使传统的东西变成了僵化的东西,新兴的东西成了自己的对立面。尤其是在中国,维护现状不变的势力总是显得过于强大,有人敢求新求异,总会被人背后指指点点“出风头”。虽然说,对个人来说,不创新也能生活,工作,这就更加使人趋向于保守。保守会过得安宁,不担风险。对领导者来说,过于保守是难以做出成绩的。一个只会模仿、重复别人成果的领导者难以打开新的工作局面,相反,可能造成的危害却特别大。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将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统一于头脑之中,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因此,对领导者来说,怎样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思维就十分重要了。

(一)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

现代思维学的主要原理及其应用价值,突出体现在它在总结和概括创新思维机制和规律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思维方法上,学习和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是推进思维创新的关键所在。为帮助人们突破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现代思维科学总结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这些原理和方法,能帮助我们自觉地抵制和克服上述各种思维障碍。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等等。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运用逻辑思维得出正确答案或寻找解决方案,这是聚合思维的作用;就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案或在多种解决方案中寻求最佳选择,这是发散思维的用处。而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直觉和灵感都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人类创造性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更是人们普遍运用、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

领导者要打开思维的空间,避免经验主义、机会主义和直线思维、常规思维。创新思维要有超前意识,要形象运以用大看小、用长看短、正负兼顾、内外兼顾的思路。领导者作决策、作选择的时候,重点是创新思维,这就需要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避免局限性对自己思维的束缚和限制,打开思维的空间,打破时空的限制,才能够进入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照搬书本。”创新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内追求“独到”和“最佳”。在思维方法或思维技巧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前人的榜样。但在思维的结论上,要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应善于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遇到难题暂时搁置

领导者在日常问题的处理中,总是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尝试解决一个问题毫无结果的时候,不妨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思路清醒以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顺利将问题解决。暂时搁置不是回避矛盾,放弃问题的解决,而是采取一种迂回战术来处理问题。按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在处理旧问题时,或许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在处理新问题时,常常思路堵塞,思维迟钝,反应迟缓,阻碍寻找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状态下,应该把问题暂时搁置一边,把注意力从创造对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这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时间可以淡化原有的思维方式或定势的影响,从而有利于采取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在集中注意研究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术转换式的问题时,显然没有得到多大的成功,而且也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跟他以前的研究有什么联系。对自己的失败彭加勒感到非常恼火,于是就来到海边住几天,并且想些别的问题。一天早晨当他正在悬崖绝壁上行走时,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简明扼要,突如其来,立刻感到确定不移。认为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术转换式跟非欧几何上的转换式是相同的。最终解决了这个算术难题。

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正因为有了这一酝酿过程,好主意才能直接从你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这种“酝酿效应”的原理在于: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一问题(让它进入人的无意识),然后就把它彻底抛在脑后,一段时间后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总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参加过各种考试的人往往都有这种经历,在临近交卷时,突然想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实际上,当人的无意识完成一项任务时,任务接受得越早,就越有充裕的时间在无意识中积累信息,他们会在晚些时候发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有了酝酿过程,似乎总能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正确的解决办法。因此,领导者必须使自己有充裕的时间去对付尚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时的酝酿过程十分重要。假如领导者在解决某一重大问题时不给自己充裕的时间以形成酝酿过程,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交时,邓小平在同对方领导人会谈中就提出了处理南沙群岛争议的合理主张:南沙群岛是历史上中国固有的领土,70年代以来发生了争议,从双方友好关系出发,我们趋向于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以后再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不要因此而发生军事冲突,而应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1986年6月,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访华时,邓小平向他提出,“南沙问题可以先搁置一下,先放一放,我们不会让这个问题妨碍与菲律宾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1988年4月,阿基诺总统访华,邓小平会见她时再次阐述了这一主张。他说,“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这个问题可先搁置一下,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阿基诺总统和劳雷尔副总统都对邓小平的主张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外,邓小平还阐述了“主权属我”的立场。他明确指出,“南沙群岛,历来的世界地图是划给中国的,属中国”,“我们有很多证据,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地图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他还向阿基诺总统声明,中国对南沙群岛最有发言权,南沙群岛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近几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正在加速推进。事实证实,南海石油开发,受制于技术、资金和后勤保障的制约。中国公司远赴千里去南海开采石油,后勤补给跟不上。因此,共同开发对争议各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把疑难问题暂时放一放,过段时间,可能旧的联想,旧的思路就有所遗忘或可能产生新的思路。这时再回头来考虑原来的问题,由于已摆脱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在放松自己中形成新思想

一位名叫拉默查丹的学者认为,恋爱中的人经常会冒出许多好主意。因此,多多放松自己,听音乐、与同事一起吃饭、朗读诗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自信轻松的领导者。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无论读了多少书,如果只会循规蹈矩,那么就无法想出好主意来。许多名人传记中的管理方法,如果换了别人,就根本无法奏效。领导者身上背负的责任很大,往往肩上的压力也会很重,如果领导者根本不会放松自己,那么会造成头脑对一些无谓的琐事过于敏感,那就会严重地妨碍领导者进行灵活敏捷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灵感的出现也会有很大的益处。这也便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在长期的紧张工作和思考之后,在散步、闲谈、爬山、听音乐、酒吧时,会常常有灵感到来的原因。

美国化学家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阿基米德之所以在沐浴时能够想到他著名的定律,是因为浴盆里条件最好,而不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身体在水中的浮力。想办法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将会对创造成功的灵感的闪现有好处。愉快,情绪轻松的精神状态是捕捉灵感的有利条件。而在心情沮丧、精神委顿的情形下,往往很难产生灵感。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侵,水陆并进,直逼淝水,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谢安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谢安任命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辅国将军与西中郎将桓伊等率八万精兵拒敌。敌我兵力悬殊,人心惶惶。战前,谢玄前来请问战略战术。谢安却说:“朝廷已另有旨安排。”谢玄亦不敢追问。谢安泰然无异常日,命驾车出游,与亲朋好友欢聚,还跟谢玄一起围棋赌别墅。谢安平日棋技不如谢玄,但这一天谢玄心里慌乱,竟输给了谢安。下完棋,又在别墅附近游览山水,至夜晚才回来。西线的桓冲十分担忧,从荆州派来三千精兵帮助保卫京师。谢安却不接受,说:“朝廷已有退敌之计,无须补充兵力,西边防线也很重要,不宜随便抽调军队。”桓冲对手下的人叹息说:“今大敌当前,宰相只顾游山玩水,又派年轻不懂事的青年将领上前线,敌众我寡,东晋灭亡无疑了。”谁知谢安早已成竹在胸,欲稳定民心,才故意装出若无其事,以博弈游玩托情,暗中却运筹帷幄。十月决战前夕,召来诸将,面授机宜。淝水一战,晋军大破秦军,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人围棋,接信看后放在一边,照旧下棋。客人询问何事,谢安才慢慢回答:“子侄们已打败了秦军。”这种操胜负于谈笑之间的风度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修养,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对于现代的领导者来说,“谢安风度”是同等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当学会放松自己,这是很重要的。当人的精神放松时,思维定势的强迫就不那么严重,在头脑中就更容易形成一些新颖的思想组合。

(四)头脑风暴法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速度不断提高,领导决策所面临的问题更趋复杂。若单凭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很难做出最优的决策,不得不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帮助决策。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种。近年来,头脑风暴法在我国领导者的决策中也经常使用。

“头脑风暴”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特点是让与会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敞开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头脑风暴法主要是将一组人的思路进行集合。参与者围在一起,随意将脑中和研讨主题有关的见解提出来,然后再将大家的见解重新分类整理。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提出的意见和见解多么可笑、荒谬,其他人都不得打断和批评,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高度充分的自由联想。这种方法一般是举行一种特殊的小型会议,与会者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想法,彼此激励,相互启发,引起联想,导致创意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众多的创意。

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实施要点是:召集5-12人的小型特殊会议,人多了不能充分发表意见。会议有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会议开始,主持人简要说明会议议题、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宣布会议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鼓励人人发言和提出各种新构想;注意保持会议主题方向、发言简明、气氛活跃。记录员要记下所有方案、设想(包括平庸、荒唐、古怪的设想)。会议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以半小时最佳。时间过长,头脑易疲劳。会议要提前通知与会者,使他们明确主题,有所准备。

运用原则包括:第一,必须鼓励自由发言,尽量提出奔放无羁的创意,而不必考虑其可行性。与会者可以自由地、任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不受任何限制。思维越狂放,构想越新奇越好。有时看似荒唐的设想,却是打开创意大门的钥匙。第二,平等原则。与会者不分职务、资历、性别、年龄、专业,一律平等。第三,不评判原则。与会者相互之间不许质询、赞扬、批评和评论。即使是对幼稚的、错误的、荒诞的想法,也不得批评。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一条,会受到主持人的警告。第四,欢迎对他人的创意提出补充或改善建议。第五,数量原则。鼓励人人多谈想法,数量越多越好,而不求质量,数量多了质量自然会高。新设想越多越好,设想越多,可行办法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有一年,美国北方格外严寒,大雪纷飞,电线上积满冰雪,大跨度的电线常被积雪压断,严重影响通信。过去,许多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后来,电信公司经理应用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法,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他召开了一种能让头脑卷起风暴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自由思考。即要求与会者尽可能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第二,延迟评判。即要求与会者在会上不要对他人的设想评头论足,不要发表“这主意好极了!”“这种想法太离谱了!”之类的“捧杀句”或“扼杀句”。至于对设想的评判,留在会后组织专人考虑。第三,以量求质。即鼓励与会者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第四,结合改善。即鼓励与会者积极进行智力互补,在增加自己提出设想的同时,注意思考如何把两个或更多的设想结合成另一个更完善的设想。

按照这种会议规则,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提出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有人想到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也有人建议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还有人提出能否带上几把大扫帚,乘坐直升机去扫电线上的积雪。对于这种“坐飞机扫雪”的设想,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相反,有一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后,大脑突然受到冲击,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每当大雪过后,出动直升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用直升机扇雪”的新设想,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有关用飞机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不到一小时,与会的10名技术人员共提出90多条新设想。

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采用电热或电磁振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研制费用大,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坐飞机扫雪”激发出来的几种设想,倒是一种大胆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将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机扇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在头脑风暴会中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总之,头脑风暴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工具,让整个过程无拘无束通常能够找到最好的想法。当然,头脑风暴法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素质。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成本(时间、费用等)也是很高的。这些因素是否满足会影响头脑风暴法实施的效果。因此,领导者在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头脑风暴法所应有的条件,在环境适当的情况下用好头脑风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