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业与投资启示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资本助力健康:托起明日骄阳

资本的涌入会给“大健康”带来怎样的机遇呢?互联网医疗行业将会催生何种变革?

2016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接近3万亿元;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健康服务业的总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要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据统计,2016年第一季度单是医药领域就有23家企业完成IPO,超过60%的企业背后有VC/PE支持,其最高回报达60倍以上。[1]

动脉网梳理了2015—2017年医疗健康产业基金相关情况,试图从参与主体、投资领域、投资规模等角度解析医疗投资的逻辑与趋势。2015年,上市公司参与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数为51只,2016年为53只,2017年为55只,如图1-3所示。

图1-3 上市公司参与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数量

数据表明,上市公司参与医疗健康产业基金的热情是连续性的,已成为了行业“常态”。产业基金拟募资金额变化的数据,2015年是983.5亿元人民币,次年为452.4亿元人民币,2017年为768.7亿元人民币。图形呈现典型的“V”字形,如图1-4所示。

综合而言,上市公司在2015—2017年之间,发起、设立或参与了近160只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拟募资金额超2 400亿元。

图1-4 产业基金拟募资金额

对比2015—2017三年医疗健康基金数据,我们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或“国家队”参与医疗健康基金越来越多。在2015年仅有两三只基金有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到2017年约有十只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相关。这说明政府在转变财政投入方式,从过去的给地、给政策扩展到资金深度参与,对产业基金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政府参与产业基金能够主导基金的投向,有规划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资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创业创新企业而言,这同样是最好的时代。产业变革需要资本助力,资本需要优质标的锚定赛道,两者互相作用,带动医疗保健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1.3.1 资本追逐下的医疗风口

现代风险投资起源于二战之后的美国。最初硅谷地区每年的风投规模只有几百万美元,但由于回报很高,投资额逐年上升。

2000年美国的风投规模达到1 000亿美元顶峰,这恰恰也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美国每年风险投资的规模只有300~500亿美元,2016年爬升至700亿美元,但再也没有突破2000年的记录。

据统计,2017年中国平均每季度的中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募资金额就超过了600亿美元,全年超过2 400亿美元。尽管2017年年底M2[2]的增幅降至8.2%,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机会一去不复返,A股波动令人生畏,沉淀的可支配资金自然地流向了深浅未知的风险投资领域。

新华网曾经报道,自1990年以来至2015年,中国经历了55次牛市和熊市的轮回,频率相当于标普500指数的6倍多。频繁的波动意味着高风险,再加上上市公司普遍质量堪忧,部分优质企业流失海外,投资渠道的匮乏一直困扰着国内投资人。

即便风险投资内部,聪明的资金也在从估值高地流向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行业。2017年,国内医疗板块中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优秀创业企业不断涌现,成为风险投资追捧的热点。

1.3.2 资本与行业同步分化

相比于2016年,2017年中国医疗行业私募融资交易数量稳步上升。除医疗器械之外,医药与生物技术、诊断及基因测序以及医疗服务板块的单笔交易额都呈现大幅上升,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显著,交易总额超过半壁江山。

风险投资也是一个遵循供求关系的市场。风险投资的钱多了,新的技术也不会随资本的剧增而增加,而是不该拿到投资的项目拿到了投资,估值1亿美元的项目被估到了2亿美元。但是,风险投资和PE投资最大的不同,也是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追求的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估值50%~100%的偏差问题不大,但如果看错了人,就血本无归了。

风险投资的核心能力是准确评估一项技术,并预见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令人鼓舞的是,国内一批领先的VC机构逐步建立了分工明确的专业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也网罗了一批优秀的被投企业。拥有良好过往业绩的创业团队、独具特色的技术壁垒,让生物医药、基因技术领域的企业脱颖而出,成就了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反观医疗器械中较为传统的设备和耗材领域,无论在私募或并购交易方面的单笔交易额度下降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渐淡出投资机构的视野,行业整合也已经进入下半场。

总体而言,人才、资金、资源都越来越向高壁垒的新兴创业公司集中,而大部分优秀企业都在国内大约10家领先VC机构的投资名录上。

1.3.3 风险与机会并存,冷暖自知

人们通常的认识是高风险、高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在硅谷48%的风险投资基金亏损,而据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军博士估计,在中国赚钱的风险投资只有5%。

从资金来源上讲,风险投资基金也是私募基金的一种,但因为其通常只投资给创业公司,甚至是还没有组建公司的创业项目,因而需要团队对技术和市场有敏锐的判断。而另一类PE基金,则主要投资相对成熟的公司,通过改善运营以及资本运作,让公司脱胎换骨并寻机退出。

在新兴的医疗领域,由于企业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其实是不适合PE基金的。然而,越来越多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期限较短的资金涌入风险投资阶段,不仅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早期和成长期资产的估值,也因为缺乏判断能力要求被投企业接受了很多限制。比如,若几年内不能达到合格上市的条件,要支付每年8%~12%的利息。这样的风险投资让企业家为了中短期目标,转移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提前消耗了未来的投资回报。

对于拿谁的钱、需要怎样的资源,企业家们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思考,面对机构的投资热情也设置了越来越高的门槛。对于PE投资机构来说,耐心等待未来行业整合的机会,发挥自身在资源调配方面的优势,才是制胜之道。

至此,大家心中一定都在期待关于中国医疗投资存在“泡沫”与否的讨论,对此我们建议拨开迷雾,发现本质。

风险投资本就是高风险行业,即便是行业专家,成功判断技术与市场走向,并带领被投企业上市退出的概率依然很小。如果大部分企业会遭到淘汰,关注市场平均估值水平的意义就不大。

在积极宏观环境下,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头部公司马太效应明显,成为资本和市场追逐的对象,有机会发展为平台公司,领衔未来的行业整合,过于关注估值将错失投资机会。

细分赛道中率先完成融资的企业,更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中持续领先,强者恒强;而因为种种迟疑错失融资黄金窗口期的企业,可能陷入发展困境。

医疗因其高技术、强监管的特性,已经把一部分缺乏专业判断能力的资金挡在门外;错配资金和资产风险,可能对投资人造成致命打击,伤害行业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