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
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因素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消费者
C.科学技术
D.劳动关系
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劳动者的总和
B.生产关系的总和
C.劳动对象的总和
D.产资料的总和
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基本制度的性质
B.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更替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力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10.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革命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科技的进步
1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
A.人的阶级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B.所有人的共同属性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12.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1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B.生产成果的占有关系
C.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关系
D.生产前提的确定方式
1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
A.基本经济体制
B.基本经济制度
C.基本经济机制
D.基本经济结构
1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A.政治上层建筑
B.观念上层建筑
C.思想上层建筑
D.国家政权
16.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其他错误的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
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
C.如何理解物质的本质
D.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
17.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地理条件
B.人口条件
C.资源条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8.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所指的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19.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有()
A.逻辑学
B.自然科学
C.艺术
D.社会风俗
20.以下论断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方式
21.“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该论断所揭示的道理是()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是由物质力量所推动的物质过程
D.社会规律与自然过程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22.以下体现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论述是()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3.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英雄史观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历史唯物主义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该举措在哲学上的依据是()
A.人口因素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B.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口因素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
D.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
2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该论断所揭示原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2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该观点的含义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其精神生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2013年新年第一天,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开始正式实施。法律出台的目的是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
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交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28.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该论断意味着,人类历史是()
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C.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9.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与该论断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论述是()
A.“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B.“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曲折性毕竟改变不了前进性”
C.“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D.“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0.关于历史观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B.杰出人物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完全是必然的
C.历史人物不能创造历史,但总能加速历史的前进
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
A.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B.其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制约
C.是历史的主体
D.是历史的创造者
32.关于历史人物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一种说法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又有一种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种说法()
A.前者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后者属于英雄史观
B.二者都是唯心史观
C.二者都贬低了历史人物的作用
D.二者都是唯物史观
33.我国医药名著《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编写而成的。许多文学名著,如我国的《诗经》《楚辞》《水浒》《西游记》,外国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也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作为精神生产与社会交往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3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展开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这一主题,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了市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等。这种经济体制改革所体现的规律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5.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属于改革和革命共同之处的是()
A.二者都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
B.二者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C.二者都是对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D.二者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
36.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根据以上表述,表明尼采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
B.历史决定论
C.形而上学历史观
D.英雄史观
37.《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所表达的意思,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进行划分,属于()
A.自然人性论
B.抽象人性论
C.具体人性论
D.利己主义人性论
3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总体上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历史阶段。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却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却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等地区却直接由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非洲甚至有一些民族直接由原始社会跨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和非洲这些国家的发展情况说明()
A.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C.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D.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39.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该论断所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理由有()
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
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2.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所有哲学流派,都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3.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构成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基本矛盾
D.地理环境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D.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5.生产力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具有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技能
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其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可以分为()
A.个体意识
B.群体意识
C.社会心理
D.社会意识形式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B.社会意识改变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发展导致社会意识的发展
8.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通过指导实践对社会存在进行改造
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阶级斗争决定社会进步
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
10.构成社会形态的有()
A.生产形态.
C.政治形态
B.经济形态
D.意识形态
1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范围内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其具体内容有()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主体的利益是决定历史性选择的直接动机
1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3.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B.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C.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D.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4.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有()
A.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B.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发生变革
C.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发生变革
D.科技革命推动交往方式发生变革
15.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所坚持的原则有()
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C.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D.充分肯定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理由有()
A.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这句谚语正确的解读有()
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B.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
C.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8.在现代天文宇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天文望远镜可以遥望几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在现代生物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分析人体细胞和DNA的内部特征。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相信“上帝”“真主”“佛陀”,相信“灵魂”的存在与“转世”。宗教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这一事实说明()
A.唯心主义有其复杂的认识和社会根源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9.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在网络基础上建立的虚拟人际关系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
A.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B.网络对人类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C.网络关系将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
D.网络和计算机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资料
20.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该论断包含的哲理有()
A.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量变必须累积到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2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人类社会应当是这样一种“金字塔”结构:由神用铜铁造的工匠、农民等,居于最低阶层,负责供给社会生活必需品;由神用银子造的军人、武士等,居于中间阶层,负责保卫国家;由神用金子造的哲学家和国王,居于最高阶层,负责统治国家。柏拉图指出,如此各个阶层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柏拉图的这些观点()
A.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统治的
C.否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D.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地位
22.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现代哲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与人体有机体一样,具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两者犹如社会的“骨骼”和“血肉”。关于以上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正确的解读有()
A.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B.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实践
C.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联系
23.以下属于唯心史观的论断有()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B.“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4.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下事件中属于阶级斗争的有()
A.唐朝末年的黄巢大起义
B.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C.辛亥革命前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间的斗争
D.当今西方国家中的工人为争取提高待遇而举行的示威游行罢工活动
25.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对于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有()
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C.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D.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
26.马克思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该论述所包含的观点有()
A.历史事件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C.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27.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各级部门都以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救援工作的第一目标,贯彻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于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正确的解读有()
A.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B.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D.群众观点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28.有人指出:“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然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句话()
A.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说明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C.说明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D.表明历史必然性取决于人的主体选择
29.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该论断所包含的唯物史观的哲理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0.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该论断所揭示的唯物史观的原理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该论断告诉我们()
A.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而非生物的自然性
B.人的本质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D.人的本质是历史的而非永恒不变的
3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B.它作为劳动对象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C.它能够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D.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34.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以理性认识为主。以下关于宗教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B.宗教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式
C.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D.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3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B.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C.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D.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