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背景

元话语(metadiscours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Harris(1959)提出的,用来指语篇中不承载命题意义信息的语言成分,与承载命题意义信息的基本话语(primary discourse)相对,二者共同构建语篇。由于元话语这一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研究者们选取的理论视角也不同,因此,有关元话语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差异。Keller(1979)、Schiffrin(1980)、Beauvais(1989)分别从心理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和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对元话语进行定义。而当前对元话语的定义所选取的主要视角是功能语言学视角,代表人物有Crismore(1985,1989)、Vande Kopple(1980,1985:84)和Hyland(1998,2004,2005)。尽管各位研究者的定义有所差异,但基本认为元话语是一种不承载命题意义,但却在言语交际中能够组织话语、引导言语受者跟上言说者的思路,或者表达言说者对命题信息或者言语受者的态度、实现言语交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资源(成晓光,200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有关元话语的研究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元话语的概念界定、理论视角、分类模式、语篇分析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等多个有关元话语的研究领域。本研究选取元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对以下几个因素的考虑:

第一,元话语这一语言现象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自元话语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丰硕的研究成果证明元话语在言语交际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且发挥着促进言语交际有效进行的重要作用。因此,元话语这一语言现象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去探究,通过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进而能在言语交际中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第二,元话语概念的模糊性。自元话语这一概念诞生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分类系统的划分,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如有关元话语是否承载命题意义的争议和分类模式的狭义和广义之分。因此,为了尽量降低元话语概念的模糊性和揭示元话语的本质,研究者需要对元话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三,元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的局限性和固化性。尽管当前元话语的研究视角涵盖了功能(Dillon,1981;Vande Kopple,1985,1988:265;Hyland,1998:442,2004:161,2005;杨信彰,2007:2;李发根,2012:26)、认知(Chafe,1986;姜晖,2009:66;高哲静,2010:223)、语用(Beauvais,1989;Mauranen,1993;胡春华,2008;姜晖,2011:16)和修辞(Crismore,1993:46;Vande Kopple,2002;高健,2005)等视角,但对其进行研究的视角逐渐出现固化的趋势。研究者们不断选取不同学科领域的语料,在有限的几个理论视角下对元话语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这些理论视角都是围绕语言本体论视角进行,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当然,近几年,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从语言哲学视角对元话语进行研究(成晓光,2009:9;纪蓉琴,2011;娄琦、姜晖,2012:175),但这些研究仅仅是简单说明元话语与主体间性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没有深入剖析二者联系的具体方式,也没有运用某一具体的语言哲学理论来分析元话语。因此,为了能够从哲学的高度考察元话语,全面揭示元话语的本质,研究者需要对语言哲学视角进行深入挖掘。

第四,元话语的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有关元话语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定量研究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并且通过数据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但过于简单化和程序化的特点使其很难对原本就具有一定模糊性、复杂性、抽象性的元话语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定性研究能够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如何将两种研究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值得研究者们去探讨。

第五,元话语研究的语料库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当前很多研究者对语篇中的元话语进行研究时,为了便于研究,一般都会自建一个封闭的语料库。但是由于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人工阅读语篇的方式来识别元话语,效率低下,很难建立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语料库,导致研究成果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究更为有效的元话语识别方式,从而相对扩大元话语的语料库规模和提高元话语识别的准确度。

通过对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状况的简单梳理,我们看到元话语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表明元话语这一语言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然而,当前元话语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