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和范式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马克思政治哲学已经居于经典地位。我们仅由几部权威政治哲学史名著即可窥斑见豹。美国政治学家乔治·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1937)第三十四章“马克思和辩证唯物主义”讨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学说,第三十五章“共产主义”进而讨论了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政治学说。[1]由美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主编的《政治哲学史》(1963)专章讨论了“卡尔·马克思”(由另一主编、美国学者约瑟夫·克罗波西执笔),书中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包括其经济学说和历史形而上学学说——分别论述现在社会和包括现在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的产生及灭亡。”[2]“因此,我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介绍,就内容而言,将包括这样几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及经济条件优先论;(2)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3)辩证唯物主义与劳动价值论的结合。”[3]“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以历史取代哲学便为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4]对此,他们这样反讽道:“我们有充分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是人民的鸦片。”[5]加拿大学者威尔·金里卡在《当代政治哲学》(1990)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力图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政治哲学。作者特别关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因为它的倡导者旨在运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马克思的洞见予以再阐述”[6]。“换句话讲,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理论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消亡,却换来了作为一种规范政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一种新趋势,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批判并取代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7]虽然当代西方学者在认识和评价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上存在种种局限,但他们大多高度认可马克思。即使第一流的政治哲学家,例如罗尔斯,也同样高度认可马克思。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马克思与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密尔并列,被认为是政治哲学星空的几大明星之一。罗尔斯说:“鉴于马克思的生活处境,他作为一位理论经济学家和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学家的成就是非凡的,事实上可说是英雄般的。”[8]
当代中国大陆学术界展开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系统研究是近十余年的事情。[9]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系统研究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呈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并且,研究主题不同,研究范式有异,具有多样性的面向、多元化的路径。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当代中国大陆学术界有三类观点:一是认为阶级斗争、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及其蕴含的政治价值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层面;二是认为唯物史观或人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三是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主题是共同活动方式或公共生活形式,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这三个界定,第一个界定过窄,将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作分支哲学、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而且没有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区分开来;第三个定义过宽,虽然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区分开来,但没有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区分开来;第二个定义虽然宽窄适度,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区分开来,却没有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一般哲学区分开来。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范式,当代中国大陆学术界有几种方法:文本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事实性与价值性(或规范性)的研究、宏观政治哲学与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真善美内在统一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研究。除最后一个外,前三个是沿用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后四个是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殊研究方法。[10]
张文喜和臧峰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是近年中国大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学术著作。虽然这部著作的研究领域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就其格局、规模而言,仍然是难能可贵的。其中,有关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他们着重阐述“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苏格兰启蒙运动、法国革命政治学(法国启蒙运动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关系”[11]。这揭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也折射了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影响。
相比其他哲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与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们确实较多从意识形态意义上又同时较少在政治哲学意义上讨论它。如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去理解政治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如何从政治哲学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联结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探析。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去理解政治哲学就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理解政治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四种生产和再生产(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第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种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前两种是通过劳动实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第三种是通过生育实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第四种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意识或精神的生产。[12]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则提出了两种生产和再生产(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通过劳动实现的生活资料以及工具的生产、通过家庭实现的人自身的生产。[13]两种生产理论不过是四种生产理论的省略形式。生产蕴含了实践、劳动、交往、世界对象化以及对象化世界诸多含义。所谓“世界对象化”以及“对象化世界”是指,整个对象世界是人们通过实践、劳动、交往,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和核心。值得注意的是:交往形式生产也就是广义的政治生产,包含了狭义的政治生产。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超越了政治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独立性外观,深入物质生产层面去阐明它们——“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4];同样也改变着自己的交往和交往的产物,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性)。这是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解,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亦即与其他政治哲学的根本区别)。
其次,马克思政治哲学包含三个基本层面:一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历次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总结中所阐发的有关政治策略(包括军事战略)的思想。严格地说,这一层面并不属于政治哲学范畴,而是属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范畴。不过,其中所反映的某些政治观念无疑具有政治哲学意味,应当予以认真评析,但是不能脱离具体语境。二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基本政治问题的研究中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学说,如马克思早期著作对道德和法的研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的“道德和法”部分中对平等和自由的研究,以及著名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严格地说,这一层面亦非全部属于政治哲学范畴,而是部分属于政治科学范畴。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解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即我们要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政治哲学。马克思的整个哲学,尤其是他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实践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统一中建构他的政治哲学;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马克思的整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对理想社会的制度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现实性政治哲学和理想性政治哲学的高度统一。
最后,从政治哲学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从政治哲学视角来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所谓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对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论论证和辩护。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个具有严密论证逻辑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且,在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前后包含两种基本论证逻辑,一是实践论的论证逻辑,即由无产阶级生存境遇推论出无产阶级改变现存世界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二是唯物论的论证逻辑,即由自然规律引申出社会规律,对这一“铁律”的认识决定了无产阶级改变现存世界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更为本原的,二者应当互为补充,但在历史进程中二者往往相互分离,并且前者一度为后者所压倒。马克思主义往往由此被扭曲为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
既然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对马克思所主张的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论论证和辩护,那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既不应该是单纯的文本研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比较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实证研究,虽然我们需要以文本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前提和基础。政治哲学属于规范理论,对政治生活的研究,既不仅仅是事实认知,也不仅仅是实践操作,而是价值评判。对于价值评判及其评判标准而言,政治哲学要求我们给予逻辑论证。因此,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在方法上的基本特色应当是首先并且主要注重论证逻辑研究。这里所谓的“论证逻辑”不是就其狭义而言,而是就其广义而言,亦可称为“论证结构”“论证模式”,包括论证的前提、中介(中间环节)和结论及其前后逻辑关联等。政治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自我批判和反思,换句话说,是对意识形态建构的自我解构、补构或换构、重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此有关。
注释
[1]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02。
[3]同上,803。
[4]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24。
[5]同上,825。
[6]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67。
[7]同上,168。
[8]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杨通进,李丽丽,林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32。
[9]陈亚丽。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47-53。作者“对CSSCI数据库1998—2015年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2005—2006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
[10]邹卫中。承续与建构: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综述。攀登,2011(3):31-35。
[11]臧峰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前史”(张文喜,臧峰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7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6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