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充分认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展,对于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时抓的重要意义。十二大还特别指出:“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而且还强调指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从当前国内外活生生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 ”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应当承认,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确实存在过一些失误。而所有失误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可能迷失方向和走向邪路的危险,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从我国最近十年所走过的历程来看,在建设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上,确实有一个方向问题,即究竟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还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的问题。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现代化,都绝不会也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单纯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的现代化,都必然会有与这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的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目标作为指导,从而使这个国家或这一社会的现代化沿着一定的方向向前发展。正是从这一意义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现代化的经济活动,都不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的一种手段。那种认为一定的现代化的经济活动,可以同一定的价值导向相分离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才特别强调精神文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对资本主义和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防疫力,从而挫败西方的“和平演变”,保证我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

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妄图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用心是十分明确的,这是我们很多同志都已认识到的。那么,我们进一步要问:他们究竟通过什么形式来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呢?总的来说,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包含许多方面,如传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支持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持不同政见者”,挑起民族矛盾,经济制裁,等等。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来诱惑、腐蚀我们的广大人民、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使他们抛弃为人类美好社会而奋斗的理想,背离社会主义,从而使我国“和平演变”到资本主义社会。早在1949年,当我国的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在武力和威胁都已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开始构想这一战略,力图以美国的“民主”、“自由”和“个人主义”作为武器,来颠覆新中国的政权。毛泽东同志当时就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和平演变”的卑鄙意图。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一个著名的西方政治家就说:当中国打开大门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时,西方国家要利用这一有利情况向中国传播、宣传和迫使中国人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1988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了他的推行“和平演变”的《 1999:不战而胜》,提出了要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加深渗透,并认为通过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到20世纪末,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就可以不战而胜,同时具体地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时间表。1989年,布什上台后,更是明确地提出要用尽一切办法,以西方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和“和平演变” 。他认为,通过“和平演变”战略,就可以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目标的历史性较量,他本人甚至要作为“共产主义试验的最后篇章结束的见证人” 。最近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势发展,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反共势力的战略之所以能在某些国家得逞,同他们不断对这些国家进行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的渗透,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

从国内的情况看,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极力宣扬“全盘西化”,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宣扬“一切向钱看”和自私自利的思想,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从而诱使一些不坚定的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最近几年来,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特别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熏陶”,选择一些所谓的“精英”予以特别培育,并通过他们来影响中国的广大青年。正是在这种国外反动势力与国内自由化分子的相互配合下,所谓政治上的三权分立、思想上的多元并存、经济上的私有化和价值观上的“个人本位”、“个人至上”的思想愈演愈烈,从而为一小撮人制造1989年的动乱做了思想准备。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其所以能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事件,是同国内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同帝国主义对我国多年所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我国政府和人民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之后,国际反动势力还为这些“精英”提供庇护场所和进行反华活动的资金、基地,同时还妄图从经济上制裁中国。现在,我们冷静地回顾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确实有许多深刻教训需要总结。其中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在我们党的指导工作中,出现了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失误。忽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失去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警惕,放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放松了对全国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及伦理道德建设,这个十分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

在建设精神文明时,应特别注意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补充,推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缺的环节。没有教育科学文化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说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绝不可忽视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因为没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不但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和提高,而且许多愚昧、落后及封建迷信的东西还会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妨碍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从我国农村的某些情况来看,由于前一段时期自由化思潮泛滥,农村的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被忽视了,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发展了,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却出现了置地造坟、求神拜佛、赌博盛行的不正常现象。有的地方不但为死人造坟,而且为活人造坟;有的地方大修庙堂、广设神坛,仙姑巫婆闹得沸沸扬扬。正是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的建设,有些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村,不但生产不能持续发展,甚至重新陷入贫困境地。同样,有的地区由于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侵袭,注意了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从而保证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在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同时,为了防止“和平演变”,坚持改革开放和建设“四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们还必须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不但对发展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普遍进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呢?如果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保证的,那么,我们就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则是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来规定的。国际反动势力对中国所进行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策略,国内自由化分子所宣扬的自由化理论,都集中在思想道德方面。这一点也是我们应当特别予以注意的。

思想道德建设包括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只有紧紧抓住这两个环节,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才能防止“和平演变”,才能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四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强调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是一个深层次的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最近十年,在我国所进行的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焦点问题,就集中在思想道德这一领域,集中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斗争上。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究竟应当以个人主义(“个人中心”、“个人至上”、“个人神圣” )作为我们在人生观上的价值导向,还是应当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来作为我国人民的价值导向?回顾十年来在思想道德领域内的多次争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

从1980年开始,一些人就提出“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的错误理论,认为“为己——它是人们思维、意识的最原始的动机,不是哪个人可以毁灭和创造的”,甚至鼓吹“我终于发现说谎、欺诈、恭维、奉承是人生的要谛,自私是人的本质”,等等。接着,“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为钱正名”的思想红极一时,有些人公然提出“商品经济必然要向钱看,哪有不向钱看的商品经济”,甚至说“一切不向钱看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宣扬“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要把“向钱看”作为一个道德原则落实到我们的各种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中去。有的人公然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的金钱拜物教在我国今天的社会中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认为这种资本主义的金钱拜物教“会唤起人们进取、创造、拼搏的精神,从而会给社会带来普遍舒适、方便、自由和高效率”,“还对权利和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从而使人们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互利、互助的合作关系”,“还会给社会带来光明”,等等。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下,甚至已经绝迹多年的社会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热的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思想,进一步腐蚀着我国的广大青年,还有“为个人主义正名”,鼓吹个人主义对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有积极作用,为了使改革开放的观念更新能够成龙配套而要求用个人主义来更新集体主义的思想,也成了一种“时尚” 。总之一句话,在对全国人民的价值导向上,一些人要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来更新集体主义。他们标榜尊重个性、自由和个人利益,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正确原则与我们已经纠正了的某些“左”的偏差混为一谈,攻击和诬蔑社会主义是反人道、反人性的,鼓吹个人至上的价值观。这种种情况都进一步说明,共产主义理想及其价值导向,即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认识个人主义?

最近几年来,随着自由化思潮泛滥而出现的鼓吹“个人至上”、“个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还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呢?为什么国际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和国内自由化思潮都把鼓吹个人主义作为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重要手段呢?

就其思想来源看,个人主义是从西方输入中国的一种价值观念。一般来说,个人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它既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又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主义”一词,是在19世纪40年代的后期,由法国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所著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下卷中提出来的。自此之后,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价值观念,很快为西方的思想家们所接受,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块重要基石。

根据托克维尔的理解,个人主义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个人主义特别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而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2)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民主和自由,极力反对国家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干预,因而往往导致无政府主义;(3)作为一种财产制度,个人主义主张维护财产私有制。根据托克维尔的概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并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个人主义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它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是紧密联系着的,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及其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在我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时期,一些人曾提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不同,两者不能混淆;并且认为,我们只能反对利己主义,而不应当反对个人主义。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呢?

确实,极端的利己主义、公开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在一段时期内,在我们的社会里曾经出现过的“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和“有钱能使鬼推磨”以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思想,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同利己主义有没有区别呢?托克维尔在创立“个人主义”一词时,就早已注意到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他指出,利己主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产生了,它主要是指把自己的感性欲望的满足当做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一种思想,而“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新词”,即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形成的个人至上的思想所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念。所以,托克维尔说:“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和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 ”而个人主义则比较多地强调个人的价值,因而“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感情” 。但是,托克维尔明确地指出,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一切从个人出发的,所以从本质上看,两者又是一致的,因而个人主义最终必然要沦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就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由此可见,个人主义由于强调个人至上和个人中心,因而总是要诱发人们的私欲不断膨胀,总是要造成个人同整体、同国家的离心离德,总是要使个人从整体中孤立出来,并最终沦为利己主义。这一切,同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集体代表着所有成员的利益,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因而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它只会使人们丧失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使整个社会失去凝聚力,瓦解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提高全国人民对利己主义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危害性的认识,把反对个人主义提高到反对“和平演变”的高度,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论是对外来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都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既不能盲目排外,更不能良莠不分。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极力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活动,我们更要注意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对我们的侵蚀。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与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曾出现过一种主张全盘西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就是要否定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传统中,确实存在着糟粕,如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等级观念,特别是有很大影响的“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严重束缚着广大人民的个性。长期的封建主义道德关系这一巨大的“因袭的重担”,直到今天还沉重地压在很多人的肩上,影响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确实包含着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起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历数千年的历史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这种优良的道德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继承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伦理精神,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包含许多方面。在今天,特别值得强调的有自强不息、发奋有为的斗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国家后个人、先民族后家庭的为国为民、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民族传统。正是在这种民族传统的鼓舞下,中国人民表现出极其诚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每当民族或国家危难之时,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总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勇于自我献身,直至为国捐躯。这种为中华民族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孕育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团结全民族的极强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劳勇敢、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信守的重要的道德规范。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会越来越好,尽管如此,我们决不能铺张浪费,奢侈挥霍,追求享受,甚至腐化堕落。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半途而废。为了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能够取得更迅速的发展,更有必要发扬我们民族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看待义利关系,又成为很多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义贱利的思想,固然是必须反对的,但是,还应当看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中,还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崇尚德性、崇尚理想的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的“骨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以能巍然屹立的“中国的脊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同国际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的斗争中,更需要发扬我们民族的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总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面向世界,又立足于本国,既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形成一种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重视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培养“四有”新人,对于防止“和平演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集体主义是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同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整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从经济上来说,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目的;从政治上来看,它体现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价值原则来看,它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这一切都说明,集体主义同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它产生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同时又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由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及伦理文化思想的核心,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集体利益的发展又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并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在贯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等等,对于激发人们为现代化事业的开拓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强调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反对“个人至上”、“个人神圣”、“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的思想。社会主义的“集体”,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而是实实在在地代表着集体成员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40年的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都同我们国家的集体利益密切相关,只有我们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得到了维护,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才能得到维护。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应当发扬个人的献身精神。同时,集体主义并不主张不分情况、不加区别地和无条件地要个人为集体牺牲,而只是在必要和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利益。

其次,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保障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切,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集体主义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攻击、诬蔑集体主义是对人的个性的束缚,是忽视和否认人的价值,是“反个人”和“恐个人”等。这些攻击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既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又强调集体应当尽最大可能来关心个人利益;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又重视集体对个人应负的责任。这也就是说,集体和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是辩证的而不是片面的。那种把集体主义原则理解为只能是个人无条件地服从集体,而集体可以忽视甚至不顾个人利益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最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自身及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不断地为完善集体而努力,要使集体公正、全面、真实地代表所有集体成员的利益。最近几年来,一些人反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借口之一,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集体还有以权谋私的现象,还不能真实地体现集体成员的利益,因而他们反对在我国实行集体主义,并主张以个人主义来代替集体主义,这种观点更是十分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经对各种性质不同的集体作过透彻的分析。他们认为,在过去一切剥削阶级所领导的集体,由于它只代表着少数人的利益,因而这种集体只能是一种虚假的、不真实的集体;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集体,才是体现所有成员利益的真实的集体。正由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揭露资产阶级的所谓集体(共同体)的虚伪性,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集体,就是指社会主义的集体。应当承认,我国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来说,代表并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个真实的集体。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集体主义原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体现着国家的各种不同层次利益的一些具体的集体中,也确有一些集体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以致造成不能或不完全能体现集体所有成员利益的情况。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强调集体及其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健全和完善集体而奋斗。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中的个人在必要时应当为集体利益而献身的要求,本身就包含着为健全和完善集体、为消除集体的腐败现象而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中,在价值导向上的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之争,绝不仅仅是两种思想道德观念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同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相联系的。个人主义所宣扬的“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只能使人们同社会主义的国家、集体和社会离心离德,最终导致瓦解社会主义存在的基础,复辟资本主义。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强调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这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利于加强对社会、对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前,在反对“和平演变”和反对渗透的斗争中,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必将会更有力地引导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进。


注释

本文原载《社会主义若干问题讲座》一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