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客观性
第一节 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必然性
会计交叉学科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会计学科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会计新学科。会计学发展的交叉化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会计学的普遍联系性。
交叉化是两种事物在某点、某方面或某种性质上的相互融合。交叉化采取融合的方式,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会计是一个开放系统,为会计学与各种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如会计信息,是会计理论与信息理论的有机融合,是将信息理论融于会计理论之中。信息,是以各种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凡能以各种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信息。会计信息则是以各种形式反映资金运动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经济信息;也就是说,凡能以各种形式反映资金运动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属性的就是会计信息。
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需要对科学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航天技术、城市经济和管理系统,都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参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促进科学的融合发展。
科学发展的交叉化趋势对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原有会计学科得到完善,并建立了新兴会计学科。会计科学的交叉化即会计学的交叉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会计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化发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但它又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因素。
二、影响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客观因素
影响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是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会计交叉学科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会计环境按其空间性,分为国家环境和国际环境,在本章,国家环境指我国会计交叉学科所处国内的情况和条件,国际环境是指我国会计交叉学科所处的国家范围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情况和条件。
(一)会计交叉学科的国家环境
会计交叉学科的国家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和自然环境等。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及其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渐发展。
2.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包括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对国家、社会、民族作出贡献的理想,树立作为行为指导、活动宗旨的正确价值观,树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公益事业。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注40是人类所处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条件下,需要建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团结或社会整合的目标。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积极扩大就业,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建立和健全公共安全预测与防护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达到使社会风险危害最小化、增强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目标。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
5.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水平、手段、人员和政策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已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是:(1)面向市场的管理,是开放型的、质量效益型的、以价值形态管理为中心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管理。(2)从系统出发,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实行战略管理,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实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3)从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多样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管理。(4)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各种中长期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5)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采取满足单位内部经营机制要求的内部管理方式。内部会计管理注重加强资金、成本和利润管理,并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和收回资金的制度,实行资金目标管理,严格资金日常控制,促进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6)从“以人为本”出发,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和高层管理为主的管理,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培育企业精神,采用分权管理体制。(7)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重视信息的管理。
6.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包括立法、司法和监督制度,以及国家的法治方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的法律体系。相应地,也要建立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行政法规和会计行政规章。国家在加强经济立法的过程中,也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基础上健全会计法规;国家财政部门在《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其他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使会计法规体系化。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依法开展会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的正当的经济利益,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
7.科技环境
科技环境包括科技研究水平、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技政策、科技队伍和科技体制改革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必须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呈现指数式增长的趋势,相应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发展综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趋势;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高度综合性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交通发达,加速了物资和人员的移动;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为实现全球化创造了条件;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以信息部门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使信息部门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8.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和太阳辐射等,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这五个自然圈,也可以划分为水生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和陆生环境(按地势有低地区生态类型、高山区生态类型)两大类型,还可以划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三类。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可以反复利用的资源,如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风)、水资源、地热资源(地热与温泉)、水力、海潮等。可更新自然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生长繁殖、复原,得以年复一年地不断推陈出新,能被持续利用的资源,如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和半地质资源(如土壤资源)。自然环境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直接或间接所需要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内涵随时代而变化,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
认识会计交叉学科的国家环境,就是要认识国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的会计实际问题,促进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
(二)会计交叉学科的国际环境
会计交叉学科的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家范围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情况和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更加密切。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也有其显著特点: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企业以全世界为对象进行生产、销售;同时,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强化了国际分工,使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得到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新的自由公正贸易规范的确立,以及全球贸易规则的日趋统一,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们在世界各地的直接投资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贸易国际化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在商品贸易结构中,制成品的增长速度和所占份额均高于初级产品;资本国际化使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金融国际化使国际金融交易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2.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型、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迅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地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的方向发展,使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3.国际竞争不断加剧
科技进步日益加快,全球的科技、人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竞争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加强并加深了各国与外部经济技术的联系和依赖,由此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以人才为重点的,相应地,我国也要把技术和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积极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加强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经济人才。
4.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
美国2006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单纯依靠虚拟经济、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是引发危机的根源。因而,世界经济结构将面临一定的调整,需要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摆脱过度消费,转变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应地,我国也要调整经济调节机制、所有制实现形式、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的科技革命有可能迅速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际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动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主要借助利用科技进步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产业的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由产业之间到产业内部、由产业生产手段到产业产出产品的产业不断分化和结构不断高度化,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由物质产品向服务经济过渡,由地球经济向宇宙空间经济过渡;产业国际化,即产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工厂”和“全球产业”;产业高技术化,即以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同时应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高技术信息业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产出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使世界经济从依靠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经济时代,转到依靠高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国际经济时代。
5.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市场供需能力、人口数量、国民受教育程度、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技术实力不强,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经济发展困难较多,在国际竞争中一般处于被动。这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6.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是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遍及全球,其产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90%以上,跨国公司内部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在世界各地的直接投资,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生产资本国际化,促进国际产业分工更加深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加速国际资金流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促进和控制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加快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未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7.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加强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依靠地区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区域性经济将继续发展。在欧洲,欧盟成员国将增加;在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地区将扩大到中南美地区;在亚洲,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在发展;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区域、次区域合作也在加强。世界正在逐步形成几大区域经济合作板块,形成地域性经济共同体,不断提高自由化程度,促进世界共同市场的形成。
三、客观因素对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催生新的会计交叉理论
客观因素对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大量催生新的会计交叉理论。会计交叉理论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会计理论与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会计理论。进入21世纪以后,在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移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完善与发展会计理论与方法,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在会计学中引入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资金、成本、收入、利润、分配、负债、权益、管理、委托代理、银行结算、经济核算、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理论与方法。
在会计学中引入的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预测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模式理论、规范理论、协调理论和发展理论等,相应地,也要完善和建立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会计预测论、会计决策论、会计控制论、会计突变论、会计耗散结构论、会计协调论、会计模式论、会计规范论和会计发展论等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交叉化的会计理论按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理论融合和基本方法融合:基本理论融合,如系统理论与会计理论的融合而形成会计系统论;基本方法融合,如控制方法与会计方法的融合而形成会计控制方法。
在会计学界,有人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会计学能否引入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等)的有关科学理论。从形式上看,似乎不可能,但只要深入学习、细心研究、善于观察,还是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结点的。有人将物理学中“场”的理论运用于会计理论而形成会计规范场的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需要指出的是,在会计实践基础上,通过会计研究形成新的会计交叉理论,是对相关会计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客观因素丰富和发展了原有会计学科。
(二)推动新的会计交叉学科产生
交叉化的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其体系化的基础上,将会形成新兴的会计学科。在建设现代会计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系统学、决策学、环境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发展新兴的会计科学,可以建立相应的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法学、会计系统工程学、决策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会计数学、计算机会计学和会计方法学等。其中,不少的学科已有专著出版。当然,形成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并不容易。不是出版了一本有关的书,就形成了相应的一门会计学科,会计交叉学科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会计学与哪些其他学科可以交叉,不能靠主观的臆断,而要视客观的需要与可能。这种客观的需要是潜在的,需要我们以敏锐的眼光去察觉,并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客观存在的需要在会计的以下工作中存在可能性:会计基础工作(如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工作(如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管理工作(如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环节、会计管理方法、会计管理模式);会计体制(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规范、会计事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