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小巧失大真
无论新闻还是文学,都同一理,写作时先要立意,即明确思想主题,作者想说什么。意者文之帅也,词、句、章等旨为主帅所遣之兵,勿因句章不准而使意题摇摆不稳,勿因小巧而失大真。
2002年6月,有一篇评论,原题为《抓好禁毒工作的点、线、面》。原稿作者很欣赏自己的这个比喻,说:“借几何语言来说抓禁毒工作,个人和家庭是点,社区是线,全社会是面。我们就是要抓好禁毒工作的点、线、面。”家庭可以是社会的一个点,这没有问题;全社会是一个大的面,这也没有问题。说社区是线,就有点费解。社区是指城市里的某个区域,是块状,是指一定的范围,怎么成了线呢?线是条状,是起穿连作用的。作者说要抓好全社会的禁毒工作,就是要抓好“家庭、社区、全社会这三个点、线、面”。这一个一个的、独立的社区怎么“沉沉一线穿南北”呢?显然这个比喻不能成立,这篇评论的立论也就彻底失败了。可能作者也知道这种比喻尴尬,但又实在舍不得这个自以为很巧的比喻,所以还是上了大样。后来改稿时,改为《抓禁毒工作的点、片、面》,将社区比喻为“片”就较为合适了。
同年7月,有一篇文章是讲上海大众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但用了这样一个小标题《从“零”起步到“零距离”》,并配有评论《“零距离”后面有距离》。“零距离”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距离,达到了同一水平、同一高度。上海大众是与德国大众长期合作的伙伴,我们的汽车工业与领先世界水平的德国汽车工业真的比肩同步,没有距离了吗?显然不是。文中也确实没有说出怎么达到了“零距离”。从字面看,这两个标题是很巧。一是当时正是世界杯足球热,“零距离”这个词很时髦。“零距离”一词源于对神奇教练米卢的采访。一般记者采访米卢,很难从他嘴里得到中国队有价值的消息,而有一个记者却有办法获取想要的东西,总能抓到稿子,并以采访米卢的亲历写了一本书。这种现象被新闻界称为“零距离”采访。二是题中“零”起步与“零距离”相提并用,有一种回环之效和反差之美。标题的形式是美,但难免以题害意,给自己出了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难题。
类似的情况在新闻写作中经常遇到。作者先有一个好构思、好角度、好题目,甚至一个好比喻,好句式,一下就被自造的美所慑服,不顾主题,自设菩萨自己拜,总是不肯割爱,不肯改弦更张,跳不出圈子,于是形式就害了内容。文学创作中也常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散文作者先设计好一个精巧的框子,然后就在这里面酝酿思想和主题,文章就总跳不出框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杨朔散文“物—人—理”三段式结构就是这样。古代也有此弊,宋人写词格律很严,有人写“窗更深”句,不合律,就换成“窗更幽”,还不合律,最后又换成 “窗更明”。合律是合律了,但意思已经走得很远了。
(200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