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渔家傲(第9首)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这首词押韵的字都落在àn音上,用现代语音朗读,由高处急转直下到口齿清脆的第四声重音。也许是这个缘故吧,令人感到这首词总体上可以说是近乎粗犷的泼辣句子的汇集。大概是在隐忍持重之后,作者如实宣泄作战时取得重大胜利的喜悦吧。前阕采取口语形式极为有效。作者自注的关于神话的诸说也很有意思。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作者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者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词作者原注注释

[共工、颛顼、炎帝、高辛、女娲、祝融]他们都是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

[天柱、地维]维,大绳。古人设想天圆地方,天有九根柱子支撑,地有四根大绳拴系。

[虞(同娱)于湛乐,淫失(同佚、逸)其身]贪图享乐,纵欲放荡。

[堕(同隳)高堙庳]平毁山丘,填塞沼泽。

[以水乘木]乘,接替。古代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朝代更替的说法。《三皇本纪》称女娲“亦木德王”,共工想用水德来代替木德。

[渔家傲]62个字,双调,各五句。五仄韵:“漫”、“汉”、“暗”、“唤”、“瓒”,“赣”、“半”、“万”、“干”、“乱”。

[烂漫]花盛开貌。这里指一大片红叶,十分壮观。

[怒气]愤怒的样子。古代,越王勾践在路旁看到一个把肚子弄得鼓鼓的青蛙,于是他下车施礼。士兵们问其缘由,他回答说,因为我在焦急地等待诸君战斗情绪的出现,看到即使像青蛙这样的东西对敌人都能表达怒气,我不得不对它施礼。听到这里,全军士气大振。(见《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这里也许是源于这个故事吧。

[冲]冒,冲。

[霄汉]霄为天空中的霞,汉是银河,指高空。

[龙冈]江西省地名,红军在此大胜敌军。

[嶂]像屏风那样高大而险峻的山峰。

[前头]前方,前面。唐代的诗中有例句,但已成现代汉语,被普遍使用了。这里确实像听到战士的喊叫声:“前面活捉敌人师长啦!”

[捉了]“了”是现代汉语中附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的结尾词。捉,虽是文语,但已成现代汉语,意为猛抓,大把抓。这里的“前头”以下是把战士们的喊叫声如实写在词中。

[张辉瓒]当时的“围剿”军总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的直系部队主力师师长是谭道源和张辉瓒,张还是前线总指挥。张与谭的兵力分别为1.4万人左右。张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湖南长沙人。

[二十万军]反“围剿”的第二次会战是5月开始的,但当时敌人的军事行动已开始,兵力为20万人。

[重]重复,再一次。

[赣]江西省的别名。

[风烟]风与部队行军时带起的尘土。

[滚滚]边旋转边移动的样子。作为水涌起的样子的例句有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形容云运动的样子有竹添井井的“奔云滚滚随阖随开”(《栈云峡雨日记》)。

[天半]天的中间。

[唤起]叫醒,唤醒。陆游的诗有“唤起十年闽岭梦”(《思政堂东轩偶题》)的句子,作为诗句是有先例的。不过,这里可能指革命家、国民党的创始人孙文常讲的“唤起民众”之意。民众的大部分是工人、农民,所以这首词里也有“工农”的说法。

[同心]齐心。《易经》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系辞》)。

[干]现代汉语,指做。虽属略有俗气的语言,但给人以粗壮、充满力量之感。

[不周山]据说是传说中在昆仑山西北面的山,山的形状有缺欠,不完整,由此得名。这里大概是指革命根据地里的群山,或者是指当时红军构筑有阵地的东固周围的山。关于不周山的传说,在词作者原注中已有,表明了毛泽东对这些传说的理解。中国民众对这些传说是比较熟悉的。现代文学中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1920年11月执笔)、鲁迅的《补天》(1922年11月执笔)都是如此。在解释这首词时,郭沫若写道,毛泽东说“共工没有死”,“这是以前谁也没说过的”,“我体会这指的是宇宙观的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试图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共工精神,确实没有死,还活着”[99]

[共工]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生自景风(东南风)(《淮南子·堕形训》),蛇身人面。[100]

[淮南子]书名,21卷,西汉淮南王刘安编纂,广泛收集先秦诸子言论,分成21篇。后又以传说和事实为事例做了补充。各篇名中有像《天文训》这样的“训”,含有教诲的意图,也可视为百科全书,又是一部格言名句集。

[天柱、地维]古代人想出的宇宙构造,为说明天掉不下来和地平坦的道理,可能首先想到支撑天的柱子与连接地的绳子。而实际上,由于太阳西落和中国的河流大都流向东南,才产生了共工和不周山的故事,而且把共工与洪水传说联系在一起。神话的其他部分曾说共工是治水的官吏。“堕高处填低处”这一说法也是治水的一种技术,讲的是填土法。

[国语]书名,21卷。据说由春秋时期左丘明撰,是记载春秋时代八国的历史书,周的部分叫《周语》。

[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撰,记载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在文学上也是优秀的作品。补充黄帝以前的部分有司马贞的《三皇本纪》。

诗词大意

满山的枫树,霜后变成一片片红叶,多么壮观。红军的士气旺盛,干劲冲天。龙冈正下着大雾,烟云笼罩,山变得灰暗起来。在那里待命的红军齐声喊叫:“前面把敌军师长张辉瓒活捉了!”

原以为那场战斗结束了,可是20万敌军又来侵犯江西根据地。敌人行军时爆土扬尘,被风吹得滚滚而来。这边正号召千百万工人农民齐心去战斗。看!在像神话中的不周山那样高高的大山的山脚下,勇敢的共工子孙中国红军的红旗不是正在迎风招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