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菩萨蛮(第2首)

黄鹤楼 1927年春

前阕以写生的方式叙述名胜古迹的雄伟景致,后阕吟咏因想起传说中的黄鹤而高昂的心情。也许是面临反革命危机时局的缘故吧,古人赞叹的风景也变得阴沉了。无法沉醉于仙人的梦幻和游客的娱乐之中的作者,大概心中在暗暗发誓。当时长江的狂涛巨浪是作者心绪的象征。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同型。两句一韵,共四韵:“国”、“北”;“苍”、“江”;“去”、“处”;“滔”、“高”。如果用罗马字母代替韵的读音,便是aabb ccdd。而且a是押仄字韵,b为平,c为仄,d为平,即仄—平—仄—平。这样交互地在音律美上下工夫,是值得注意的。前阕和后阕的最后一句,是按仄平平仄平的语调规律排列的,但是李白却打破了它,写成平平平仄平的样式。有人遵循李白,毛泽东也遵循李白。但是前阕的“锁”是上声,不是平,所以又破了格律。根据“词律”,仄字也可以。也有人认为,这不太正规。[51]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昌县城西部的黄鹄矶上。

[茫茫]天地无边无际,宽阔遥远。这里形容长江水流雄伟,指的是从这一带到下游的景色。李白有赞美长江的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九派]九,指数量多。派,是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省和江西省一带有几条支流。[52]

[流]流贯。

[中国]华夏建都于黄河南北时,开始使用的处在“四方之中”这个意思的自称。这里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

[沉沉]宫殿等深宅大院貌。一般认为,这里指的是铁轨沉甸甸地伸向远方的样子。现代汉语把重称为“沉”,这里借用这一生动说法,也有解释成铁路搭载沉重列车的。

[一线]指长江北岸的京汉(北京至汉口)、南岸的粤汉(广州至武昌)铁路。现在由于架起了长江大桥已经直通了,但是当时是利用渡船联络的。

[“茫茫九派”以下二句]从黄鹄矶上眺望的景色,自古以来常为人吟咏。南朝宋代诗人鲍照(414?—466)曾写道:“东顾三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登大雷岸与妹书》)盛唐诗人王维(701—761)有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维的诗赞美了有众多支流连接的湘江和长江流向广阔遥远的地方,如同走向天地之外一般的雄伟气势。在毛泽东的词中,贯通南北的铁路被进一步赞美,又把人们的联想引导到国民革命军(南方)和军阀(北方)的对立上,不仅有风景,还令人感到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紧迫政治形势。作者赞美从黄鹤楼上眺望到的雄伟风景,只是提出连接着许多支流的长江和横跨南北的铁路即纵横方面最重要的标志,不偏重细节描写是这里的一个特色。

[烟雨]如烟雾般的濛濛细雨。

[莽]宽广、辽阔、广阔貌。

[苍苍]深蓝色。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的词中有“巫峡苍苍烟雨时”(《竹枝九首》)句。

[“烟雨”一句]常去长江旅行的人会感觉这种形容确实十分贴切。以往形容这里的景色常用“烟雨迷离”。作者如果在此处用“迷离”或“暗淡”的话,会有轻快和细腻之感。不过,这样一来,应具有的更为庞大的妙处就似乎没有表现出来。[53]

[龟蛇]指对岸汉阳连接大别山脉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

[锁]封锁。龟山和蛇山在地质上是相连接的,长江的宽度在这里变得狭窄了,因此,两座山把长江夹在中间相对而立,看上去如同封锁一般。虽只用这一字,却充分地表达了风景与革命的紧迫空气。与《水调歌头·游泳》中的“龟蛇静”的用法相比较是耐人寻味的。

[“烟雨”以下二句]这是将辽阔的远景与龟蛇两山对峙的近景对比吟咏的。

[酹]按照中国古代习俗中,在饮酒礼节中、请神降临之时、祭地神之时,有将酒浇在地上的仪式。这里不是饮酒礼节和祭神。面对中国的象征与历史见证的长江,作者大概想用这一“酹”的行为表现革命的理想和热情。

[滔滔]水涌流貌,指长江。

诗词大意

长江无尽头,它引来许多支流自西向东在中国流淌着。沉重的铁轨黑又亮,贯通南北。濛濛细雨把开阔的风景笼罩成深蓝色。其中,龟山和蛇山将长江夹在中间,紧密地封锁和守卫着革命的据点武汉三镇。

古代传说中的黄鹤飞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其去向。留下来的只有散步和眺望的场所。我效仿古代的仪式取出酒杯,把酒浇到波涛汹涌的江中。于是,如追逐长江渐起的狂涛巨浪一般,情绪也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