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唐通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著名唐通事林道荣

林道荣(1640~1708),原名市兵卫,讳应寀、应宰,字款云,号墨痴、官梅、罗山,法名熟也(见图4-2)。1640年3月3日出生于长崎,林时亮长子,母亲是日本大村藩士森氏之女。林道荣是长崎著名唐通事,与长乐籍刘宣义并称唐通事“双璧”,也是远近闻名的诗人、书法家。

图4-2 林道荣画像

资料来源:旅日华侨陈东华先生提供。

一 林道荣青少年时期

沙县籍后裔卢骥(千里)在《长崎先民传》里写道:“(林道荣)幼读书一目五行,读则成诵,又工字学,凡真草行隶无所不能,所著诗文不务构思,下笔立就。”[13]这是描述林道荣幼儿时期聪慧好学、记性超人、能书善写。

林道荣青少年时期,正是黄檗名僧大量东渡时代,他们一踏入长崎就入住华人寺院,广泛与华人结交。前一节提到过,林道荣父子经常参拜寺院,跟随东渡名僧参禅。隐元大师于1654年到长崎,此时林道荣16岁。《新纂校订隐元全集》第五卷收录隐元在崇福寺期间为林道荣写的诗偈两首,分别是《林道荣善童请》和《示道荣信童》[14],后一首写道:“法具法通达,心空道自荣,炤临千万国,画在一念诚。”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借道荣的名字写的法语,以此勉励风华少年。据增田廉吉介绍,林道荣通读过隐元携带到日本的所有书籍。[15]

即非禅师于1657年到长崎住持崇福寺,18岁的林道荣经常到崇福寺,向师傅请教各种问题。《新纂校订即非全集》第一卷收录诗偈《示林英士》[16]:“林子熟也,姿禀俊秀,幼读书一览,辄通大义,及长尤工真草篆隶,诗词敦笃有乃父风,长者莫不爱之。”也就是说,林道荣天姿俊秀,幼时读书过目知其大意,擅长书法,各种书体无所不能,其诗文诚朴宽厚,具有其父林时亮的风格,长者人见人爱。林道荣十二三岁时,勤勉读书,崇拜林罗山(1583~1657,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学家),所以以“罗山”为号。

林道荣青少年时期,正直明清交替之际,不少明朝遗臣和文人墨客流亡到日本长崎,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朱舜水。朱舜水[17](1600~1682),原名之瑜,浙江余姚人,是明清之际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明朝被推翻后曾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多次到日本逃难,在日本生活22年之久。朱舜水在日本影响很大,幕府当局特批他的居住权,他与日本达官显贵密切交往,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1659年冬至1665年6月,朱舜水在长崎定居五年半,后移居江户,获得居住权之前也数次在长崎停留过,其间朱舜水与少年林道荣有过接触。朱舜水特别喜爱这个聪明、伶俐、有才智的少年,并给予极高的评价。朱舜水在《送林道荣之东武序》[18]里回忆道:

余于庚辛间至日本,见福清林子玄庵熟也于东明书房,此时才在髫龀,顾其视瞻翯翯,步履劳劳,固已心翼之如鸡群一鹗矣。壬辰秋,复过日本,适当作报国藩及定西侯张侯老两书,病困不能搦管,而舟行甚迫,日夕促报书。或有言林子能作小楷者,延之即至。授之草,即濡毫疾书,气度冲融,旁若无人。

林道荣七八岁时,朱舜水在长崎兴福寺东明山书房见到的童年形象犹如刚破壳的鸡雏,羽毛光滑润泽,走路稳当,其心底如鸡群里的一只鱼鹰。1652年朱舜水再次去长崎,那年林道荣13岁。朱舜水要给故国的国藩(监国永明王)与定西侯张侯老写急信,而此时朱舜水患病卧床不起,无法握笔,即将起航的船又催促。此时有人介绍说林家子道荣擅长楷书,于是急忙叫来吩咐。少年道荣立刻蘸墨挥笔,其笔势轻快,气度如水波荡漾。

林道荣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不满足于待在长崎这一偏远之地,决心有朝一日去江户深造。朱舜水回忆道:“戊戌冬,向余叹曰:居此地而读书,奏雅乐于重译,表龙章于裸壤耳,奈家贫不能作别业何!”对此朱舜水勉励道荣说:“谚云‘孳孳力田,必将逢年’。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也……”[19]正好此时长崎迎来了新的奉行,名曰妻木赖熊,他十分爱惜人才,“能遴才好士,罗致幕下,朝夕刮磨之”。[20]妻木于1660年9月到长崎赴任,次年9月回江户,爱才如命的妻木决定带才子道荣一同回江户。长崎是特殊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直辖市,行政首长叫奉行,他是长崎的行政司法长官,同时兼有其他奉行所没有的警备司令官、商务官和外交官职权,因此其地位显贵,令人羡慕。随奉行去江户,对长崎的华人来说,也是一种荣耀。道荣出发之际朱舜水为道荣写了上述《送林道荣之东武序》。即非禅师的《示林英士》就是为送道荣而作的诗偈,勉励他潜心读书做学问。林道荣随妻木北上之时,路过京都宇治黄檗山,参谒隐元大师和木庵大师,还得到木庵大师的七言绝句诗偈,题名《送林熟也信士之江府》[21]:“有才必见知俦,莫学巧言令色流,次日高临江府地,泊然大用显风猷。”木庵勉励道荣,只要有才必遇有见识的朋友,不学巧言令色之流,虽身居江户府,但要淡泊名利,尽情施展才华。妻木回到江户后荣升勘定奉行。[22]道荣住在妻木的宅邸,不少有志青年和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拜见,道荣在此广收徒弟,教授诗文和书法,名声大噪,此时大老酒井雅乐头(江户幕府时代辅佐将军的最高官员)赐“道荣”名字。但不久招来了日本江户一些人的嫉恨,甚至危及生命,于是于1663年上半年回到了长崎。虽然在江户求学深造的梦想破灭了,但无疑为后来成为著名的唐通事增添了一段阅历。

二 一代著名唐通事

林道荣回到长崎后,1663年10月,破例而且破格直接被任命为小通事。林道荣本应继任父亲唐年行司的职务,但父亲没有去世或者退休是不可以继任的,唐通事一般从稽古通事见习做起,并且还要其家庭已经具有唐通事“役株”,然后根据才华和业绩逐步升级。林道荣24岁时直接越过多级成为正式的小通事,进入本通事阶层,而且是最年轻的,这意味着林道荣的家庭已经获得了唐通事“役株”,其家族可以世代担任唐通事,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

在林道荣成为小通事的年代,本通事为8人制,即4个大通事,4个小通事。在大小通事中每年各选一人轮流担任“年番通事”,也就是值年。唐通事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唐船从上岸,经唐人在长崎交易,到离港期间的翻译工作,还要应对长崎奉行有关贸易和外交方面的咨询,参与唐人与日本内地商人之间的贸易管理。林道荣是个文人唐通事,他社会交际广、见识多,所以除了正常的唐通事业务外,也经常参与处理其职责以外的事务,积极维护华人的利益,尽力保护到长崎的唐人。

1669年,林道荣30岁时轮到值年,在他与大通事柳屋次左卫门(1639~1700,柳氏,祖籍不明,林陆朗说是福州籍)共任年番通事期间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与黄檗僧独立禅师有关联。独立(1596~1672),字性易,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1653年渡海至长崎,翌秋隐元大师应聘东渡后出家,定法名为性易、法号为独立。独立也是著名医师,广施药品、行医救治,人称为神。[23]当时独立住在崇福寺,与林道荣有交情。有一次独立出远门到本州的岩国(今属山口县),为其领主吉川广正看病期间,时任长崎奉行稻生正伦病危,虽然快马加鞭派人督促独立速回诊治,但独立未来得及赶回长崎,稻生病亡。这样独立与长崎奉行结下了梁子。后来独立仍然前往本州西部各藩,与那里的达官显贵结为朋友,出诊治病,这又加深了长崎奉行的不满。林道荣任年番小通事的那年,独立依然在西国(今山口、广岛一带),长崎奉行多次督促独立速回,但独立以各种借口推迟,也确实遇大雪封路,迟迟于次年才回到长崎,长崎奉行大怒,斥责其违约行为,独立也不服,其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此时,与独立有较深的交情,且在长崎具有一定威望的林道荣出面,调解了矛盾,使两人握手言和。

第二件事情是,1669年秋,有一艘编号为35号的唐船入港之际,被查出船上载有2名僧人。这两位僧人自称福清黄檗山虚白禅师的使者,带有给隐元的谢法信,其中一人是隐元的侄子林濡默。崇福寺的即非要把此二人接到寺里,派住持千呆与长崎奉行松平隆见交涉,而上任不久的松平奉行说“我怎么不认识千呆和尚”。此时两位福州籍唐通事出面调停,虽然挨到奉行的责骂,但最后奉行还是批准了即非的请求。

1671年,崇福寺中兴住持即非寂逝,长崎市民纷纷前来悼念,火葬当天,从长崎市中心到崇福寺后山,送葬队伍排成长龙。平素与即非结下深厚友情的林道荣父子为同乡名僧写祭文表示哀悼。林道荣根据即非禅师生前留下的19字遗偈“生如是死如是坐断生死关触破没巴鼻喝一喝”,写了19首挽诗,都是七言律诗,文采非凡,格律严谨,展现了华人后裔的文采。这组挽诗收录于《寿山即非和尚德感集》[24],现摘录其中的“生”字头一首。

生气凛然在世间,

白云流水绕青山。

樵歌牧曲皆神语,

萝月松风即道颜。

真性何妨携履往,

灵机岂碍振铃还。

素质色相无非幻,

时节到来也等间。

1674年,35岁的林道荣升任大通事,在小通事任上足足待了11年,之所以在同一个位子上任职那么久,是因为那个年代大通事只有4个编制,空缺才能补位,而且是论资排辈,由于林道荣作为唐通事是个后起之秀,也要按照规矩排队,到这时才有机会。

林道荣在任小通事和大通事期间,在位的长崎奉行有一位叫牛込重忝,1671年9月上任,1681年4月退位,10年间有5年在长崎。牛込爱读书,善诗文,经常召集有才华的文人举办诗宴,营造文化气氛。据林陆朗考证,牛込邀请林道荣和长乐籍唐通事刘宣义举办过以“梅”和“牡丹”为主题的诗宴。卢千里在《长崎先民传》里也提道:“藤荫镇(名胜登牛込氏)亦服其(刘宣义)才,宠遇优渥。是时林应寀亦以书名闻,故义与寀书夜陪伺守厅赋诗属文。未之有间,一日守延二人置酒。偶分杜少陵东阁官梅之句各赐以号,义为东阁,寀为官梅。”[25]意思是说,长崎奉行牛込,十分佩服刘宣义,对其宠爱有加,给予优厚待遇,此时长崎还有一位林应寀(道荣)也以书闻名,所以命二人守夜陪伴赋诗作文,有一天邀请二人举办诗宴,根据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为酬和友人裴迪而创作的七律),取其中第一句“东阁官梅动诗兴”中的“东阁”“官梅”,赐给二人为号。可见此时的长崎洋溢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林道荣和刘宣义确实传承了地道的中华文化。

据林陆朗介绍,长崎市街南部曾经有一个名胜地叫雄浦(也叫大浦),这个地方过去属于大村藩领地,1857年开始归幕府所有,之后填海造地,就是现在的长崎市松枝町。前面提到大村与林时亮有因缘,道荣的母亲就是大村藩士的女儿。大村藩藩主大村纯长十分欣赏林道荣的诗文和书法,1700年藩主在雄浦一带划地给道荣作别墅宅邸,于是此地叫“道荣之浜”或“道荣之崎”,在《长崎名胜图绘》里有一幅画内容就是“道荣之崎”。

长崎华人第一代一般娶日本大家闺秀为妻,第二代开始在唐通事家族之间通婚,这是所谓的门当户对的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在异国他乡的再现。林时亮娶大村藩士之女,第二代林道荣娶福州籍王心渠女儿信光院(1641~1682),由于王氏早逝,后来再娶渭源院。林道荣有1个嫡子,1个女儿,2个养子,1个养女。长子三郎兵卫继承道荣家业,后来成为大通事,长女成为福清籍林楚玉曾孙林仁兵卫(德芳、大通事)的妻子,养子继善是林道荣妻子王氏妹妹的二子,日后成长为著名儒学家,改名为中野谦(1667~1720),养女是继善的妹妹,嫁给长崎本古川町乙名(相当于町长)藤漱长兵卫,另一个养子三十郎成为林家分家B始祖,职位升至大通事。

1693年,长子三郎兵卫从稽古通事升任小通事,父子成为大小通事,在唐通事九家中占两席,这在唐通事社会来讲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1694年,林道荣兼任唐船风说代役(职责为收集情报),不久大通事刘宣义退休后林道荣成为大通事笔头(最老资格首席唐通事)。1697年,林道荣被任命为负责监察的唐通事目附,同时负责稽古通事的指导工作,同年长子三郎兵卫接替父亲升为大通事。1699年正式接任风说定役,职级位居上座。这一年长崎来了个叫林藤五郎忠和的奉行,由于他姓林,要求姓林的华裔改姓,林道荣无奈以官梅之号作姓氏,给长子和养子改为二木。林家改姓35年后,到第六代三郎太时恢复林姓,他们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华人。

1704年,林道荣65岁时失去了长子三郎兵卫(享年37岁),深受刺激的林道荣处于隐退状态。1705年养子三十郎升格为小通事,成功地以官梅姓氏继承役株另立门户。1708年8月,林道荣参谒崇福寺第三代住持大衡(1650~1717,莆田籍,1693年到长崎)[26],大衡禅师为林道荣题字留念。同年10月,林道荣与世长辞,享年69岁,大衡禅师写祭文悼念。

林道荣是江户时期长崎唐通事中最杰出的文人唐通事之一,他与长乐籍刘宣义并称唐通事“双璧”,得到长崎奉行以及日本达官显贵的青睐与热捧,在任40多年间先后有20多位长崎奉行交替,林道荣与他们友好交往,职位升至唐通事上座,他的家族获得5个唐通事役株,后裔人才辈出,是最有势力、最有威望的唐通事世家之一。

三 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林道荣是著名的唐通事,他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是因为他作为唐通事做出多么惊人的业绩,更重要的是他才华非凡,有书法家、诗人等文人身份衬托着。当时不少大名到长崎视察访问,指名道姓要林道荣陪伴,其实都是冲着他的书法作品去的。

首先,林道荣是大学者。《先哲丛谈续篇》[27]记载:“(道荣)好学,修洛闽之说,精通性理……尤其精于象胥,博览杂记、演史、小说、话本,通晓明清之典话、官制、俚语,我土之人未曾有之。”也就是说,道荣好学,曾修过洛阳程明道和福建朱熹的程朱理学,精通其性理学,他不仅是优秀的翻译,而且博览杂记、历史、小说及话本等,通晓明清时代的典故、政治制度、民间传说,像他那样学识渊博的人在日本从未出现过。林道荣与朱舜水的交情很深,朱舜水评价道荣是“如鸡群一鹗”。朱舜水在日本以其理学家身份而著称,少年时代的林道荣还阅读过日本理学家林罗山的著述,道荣自己起号为罗山。他精读过程朱理学的基础文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上面也提到过,林道荣16岁时隐元东渡日本,隐元特别宠爱道荣。隐元去日本的时候带了很多书,如《大藏经》《五灯严统》等。风华正茂的少年道荣废寝忘食地通读这些书。这些读书经历,为其日后成为大学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林道荣是著名书法家。朱舜水评价少年林道荣的书法如“兔起鹘落”,这是说道荣的书法,如鹘捕捉兔子,动作敏捷,迅捷流畅。卢千里评价林道荣的书法:“延贞之际寀之书名显于天下,远近争求,不啻珍宝,王公贵人厚币购致之。是时高玄岱亦善书,时人称为‘二妙’矣。”[28]意思是,延宝至贞享年间(1673~1687)林道荣的书法作品闻名于世,其墨宝价值连城,不亚于珍宝,远近求购,甚至达官显贵出高价竞相收藏,达到洛阳纸贵的程度,于是道荣与高玄岱(其父亲大通事深见久兵卫,萨摩人,是漳州籍名医高寿觉的养子)一起被时人称为“二妙”。

林陆朗举了新井白石求购道荣墨宝的故事。[29]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户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儒学家。有一次新井白石得到道荣的真迹一幅,高兴之余写诗词一首赠予道荣,以表达喜悦之心情。

西园翰墨冠词场,

尺璧双投明月光。

草法由来推绝妙,

真书不独见飘扬。

尝闻外国求名迹,

幸比邻人得报章。

长史醉时颠可甚,

何缘尊酒宴高堂。

林道荣真草篆隶无所不能,那么他是怎么练就的?即非禅师称赞道荣书法成就时说过,道荣“诗词敦笃有乃父风”。唐通事的语言学功底一开始是通过家教完成的,第一代住宅唐人都是有文化的商人,非常注重家教,林道荣的父亲林时亮也是其中一员。林时亮的真迹基本遗失,林陆朗在他的著作中收录了日本普同寺收藏的一幅林时亮遗像,其上面有林时亮临终前留下来的遗偈草书真迹,虽然称不上名笔,但笔势流畅,飘逸自然。林道荣青少年时期与隐元、即非、木庵等“黄檗三笔”笃交,经常切磋技艺。隐元的书法具有宋代蔡襄(1012~1067,福建仙游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茶学家)和明代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的雄浑之风,木庵的书法具有赵子昂(1254~1322,宋末元初“楷书四大家”之一)的书法特点,即非擅长行书和楷书,他们的唐式书法风格在故步自封的日本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被日本赞誉为“黄檗三笔”。林道荣的书法成就受“黄檗三笔”等黄檗僧人以及朱舜水等明代遗臣的影响,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这是他一举成名的秘籍所在。

林道荣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真迹,那么他的墨宝如今何在?据林陆朗介绍,1998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唐样之书”展览期间,有4幅林道荣的作品展出,长崎县立美术博物馆收藏2幅,有的作品落款上为“瑞如之孙公琰之子”,下为“林道荣印”。其余多数墨宝流落民间,有的遗失。增田廉吉的《锁国之窗》一书中收录林道荣的石刻真迹(照片)1件(见图4-3),高野晨之的《艺林逍遥》[30]中收录1件(见图4-4)。《艺林逍遥》里有一节“林道荣潇湘八景诗书卷”,写道:“大正六年(1917)赴长崎停留数日,有一天闲来到磨屋町造访古董商龟岛某。龟岛自称是林道荣后裔官梅雅一的远方亲戚,他热情接待来客,拿出林道荣的墨迹,于是求割爱买下了这幅墨迹,之后我对林道荣的墨迹更加感兴趣了。”

据来自日本的黄檗僧人介绍“黄檗三笔”和林道荣的墨迹在市面上看不到,已经成为文物。

图4-3 林道荣真迹

注:鸣漱川是长崎一条河溪。

资料来源:增田廉吉《锁国之窗》。

图4-4 林道荣真迹

资料来源:高野晨之《艺林逍遥》。

图4-5 林道荣真迹

资料来源:三浦実道编《光风盖宇》(福济寺出版,福济寺收藏)。

图4-5是林道荣的真迹照片,二战前日本福济寺出版《光风盖宇》,收录林道荣的画像1幅和真迹1幅,可惜被美国的原子弹炸毁。这幅墨宝是,1673年分紫山福济寺重兴蕴谦戒琬示寂时书写的祭文,此时林道荣34岁。

最后,林道荣也是著名诗人。那个年代,凡是文人不仅擅长书法,而且会写诗,诗书不分家。林道荣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著名的诗人。前面提到过,林道荣少年时期“所著诗文不务构思,下笔立就”。林道荣作为诗人出名的契机是,元禄年间(1688~1704)清朝进士周勒山(名铭,浙江人)游长崎,在诗宴上林道荣与周勒山对诗,名声大振,被赞誉为“海东第一奇才”。[31]林道荣的诗词才华也是在与黄檗名僧交往过程中练就的。林道荣为隐元70岁寿辰之际写过七律《黄檗开山和尚七袠寿堂》,在80寿辰之际也写过七律《黄檗开山隐老和尚八十寿章》。在木庵禅师80寿辰时写过七律贺诗一首。林道荣与即非禅师的关系特别密切,即非56岁寂逝时,写了十九首挽诗。在此摘抄《黄檗开山隐老和尚八十寿章》[32]

法身原不属苍穹,

恰是威音劫外翁。

古底雷鸣天上下,

顶门眼烁界西东。

堂开檗苑悬尧日,

锡卓皇都振祖风。

道腊那关千耋寿,

常将万福享无穷。

这是一首七律,是林道荣32岁时,迎来隐元80岁寿辰,他为此写了这首贺诗。这说明道荣的诗词水平业已成熟,继承了“黄檗三笔”之风,格律严谨,朗朗上口。其中“锡卓皇都振祖风”一句,是说隐元高僧法力神奇,锡卓了日本京都,大振中华祖风,体现了他对祖国、祖先的认同感。

林道荣的诗歌多数一直保存到现在,《扶桑千家诗》和《长崎名胜图绘》等书籍都收录了不少林道荣的诗词。林道荣的诗词一部分与黄檗宗教教义有关,另一部分则描写长崎自然风景,还有的体现了儒家思想。林道荣的诗词除了受黄檗名僧的影响外,还受到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的影响。《先哲丛谈续篇》写道:“雨森芳洲的《橘窗茶话》云:‘林道荣喜读王世贞的诗学活法,从幼至老从未废弃。王世贞作为一时的闻人(名望显达),从汉魏六朝到唐宋诸家无不熟悉。道荣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拿起王世贞的书。王世贞的诗学具有深意。我土(日本)人应学习效法。’”[33]雨森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他如此高度评价林道荣,充分肯定了林道荣的诗学成就。林道荣还写过一些诗评,强调诗歌体现人志。因篇幅的关系仅列举林道荣的一首七律。

笠头夜雨

山如人戴笠头形,

拟必仙樵憩路亭。

翠黛为蓑遮宵月,

白云当袖掩疏星。

旅吟孤馆漏将尽,

烛剪西窗话未停。

欲待潇湘飞入梦,

一杯先醉墑阶听。

这是一首七律,笠头是指长崎的风头山,长崎八景之一,诗中描写了山的景色和人动和谐,如画般的意境。据笔者分析,林道荣年轻时忙于工作,应对各类访客,无暇描写如此静谧的心境,应该到了晚年才有空闲,该诗也表现了他功成名就后的得意心态。

2017年,日本华侨陈东华先生给笔者发来了林道荣父子的画像(见图4-1和图4-2)照片各一幅,其中林道荣画像由道本禅师题写颂偈,第一句就是评价林道荣“礼乐文章杰出”。道本禅师(1664~1731)是福清县陈氏之后,1719年东渡至日本长崎,居圣寿山,翌年任崇福寺第六代补处,禅余尤善诗画,常与墨客交游。道本禅师是林道荣离世后去日本的黄檗高僧,与林道荣没有交情,道本的颂偈说明圣寿山崇福寺历代住持都没有忘记林道荣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