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频繁活跃在国际舞台,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落户,同时中国企业也在逐步走出去。然而与这种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的是我们的管理研究,广大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实践中摸索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的同时,我们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西方的管理研究范式和管理理论,面临着“本体论的焦虑和知识论的困惑”的困境(黄光国、罗家德、吕力,2015)。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管理理论,存在着诸如个人主义文化等前提假设,但是中西方在动机、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差异(Huang & Bond,2012)。张志学等在探讨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时曾提到,“在现有的西方的理论框架下,用中国的样本检验,不能建立中国情境下的理论,也不足以解答中国管理者的疑问。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研究问题要扎根于中国现实”(张志学、鞠冬、马力,20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和西方是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系统中重要的两大代表(Eisenstadt,1986;Jaspers,2003),如何从本土视角切实地认识、回答并指导中国管理实践,是国内管理学者正在共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尚书·大禹谟》中写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子总结了前人的执中尚和思想,将“中德”改造为中庸,将其奉为“至德”,曾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而后《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发展,是中庸哲学之元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而且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何轩,2009)。
本研究着眼于中庸——一个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语,它是历经几千年大浪淘洗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和岁月沉淀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当中,成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导向,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判断和行为态度。尽管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中庸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中国员工的为人处事、行为选择都折射出中庸的影子,例如待人处事时讲求“不偏不倚”,何时何地都要“适度”、对“度”把握得当以及“韬光养晦”等理念。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开展中庸研究,探究中庸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本位文化的中庸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整理为《中庸研究:探寻组织管理中的传统文化力量》一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为中庸的内涵探索和量表开发,共分为两章。第一章为典籍中庸思想,通过回顾中庸思想的演进发展史,研究典籍文献中历代先儒们对中庸思想的论述与发展脉络,了解其最本源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典籍文献中的中庸思想内涵进行整合分析,概括出中庸的哲学内涵,并立足于现代中国社会,分析中庸思想与中国人之间的渊源,具体从中庸对中国人的性格、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论述,并对现代社会中关于中庸思想误读的观点进行解释。本书还结合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概述现代中庸研究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庸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章为当代中庸内涵研究,本章回顾和总结有关中庸内涵探讨与结构测量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当代中国人对中庸的认知,遵循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发符合现代内涵的中庸量表,最终将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地区的企业员工对中庸的认知差异程度,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现代中国人对中庸理解的具体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中庸价值取向对组织中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共包含三章内容。第三章为中庸与客位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有着本位研究与客位研究之分。本位(Emic)研究是指研究者撇开西方学者的眼光和自己的主观认识,以当地人视角去研究当地文化(Farh,Hackett & Liang,2007),例如中庸就是中国人用自己的眼光来描述自己的文化。与之相对,客位(Etic)研究则是指研究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在跨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文化间的不同,从而提出文化概念(杨中芳,2009)。对中国人来讲,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是典型的客位价值观,该价值观是西方学者用他们的认知方式,通过观察来对东方文化做出总结(Hofstede,1980;Triandis,1995)。目前我国文化研究大多是从客位角度出发,用“客人”学者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文化,这与中国学者作为“自己人”来看“自家”的中国文化所产生的结论会存在偏差(Sapir,1934)。Farh、杨中芳等学者指出,相对于客位价值观,本位价值观能够深层次探索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更为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但目前还缺乏实证研究来切实对比探索本位价值观与客位价值观的关系。为进一步补充和拓展现有研究成果,本章将以中庸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权力距离为例,探讨本位文化研究与客位文化研究的关系。
第四章为中庸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随着本土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有关中庸的研究逐渐从内涵、结构的探讨拓展到可操作化层面的实证研究,从而验证中庸的影响效果。本章首先回顾已有文献中有关中庸影响机制的研究,探析中庸在人们工作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中庸对个体行为态度的影响作用,证明中庸的存在价值及其重要性,具体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①中庸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②中庸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帮助行为);③中庸对员工变革投入的影响研究,包括有员工的创新行为、变革行为、观望、从众。
第五章为中庸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本章聚焦于中庸对不同领导风格领导有效性的影响。由于文化权变性的客观存在,领导有效性的考察必须基于特定的文化情境。本章将探索个体中庸价值取向和团队中庸价值氛围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情景影响作用,我们关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较为典型的领导类型,分别是真实型领导和威权型领导。
最后一部分为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章主要回顾全书的研究、总结主要结论,阐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构想和展望。
从以上章节内容安排可以看出本书研究的“本土化”特色。徐淑英和张志学(2011)曾经指出情境研究的最高层次是“本土化”研究,即“使用本土语言和具体本土意义的构念对本土现象进行的科学研究,旨在检验或建立能够解释并预测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特定现象的理论”。黄光国等人也指出“在中国发生的事件,用西方理论看,都是零散的,每人各看一块,可是你用中国理论解释,你就能抓到核心,这就是突破”(黄光国、罗家德、吕力,2015)。总的来说,本书在前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庸”这一本土文化构念进行深入和较为系统的探讨,愿对这一逐渐打开的“突破”有所拓展。当然,本书的一系列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但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未来研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推动我国管理研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