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维度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实现两者有效整合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最为根本和持久的莫过于价值观建设。因为认同问题涉及文化心理问题,而文化的核心无疑是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从价值观建设实现各个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笔者选择从价值观维度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本书的缘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构建及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由来已久,并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巩固或分裂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该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政治整合的程度。”[1]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族国家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产物,但它出现以后俨然成为一股席卷世界的浪潮,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国家形态。在多民族国家,国民兼有民族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的双重属性,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认同,同时作为国家共同体中的成员,也会萌生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这个民族国家时代,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民族与国家关系的问题,尤其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先后和轻重。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民族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就容易导致极端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的功能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推动民族国家的统一或加速民族国家的分裂。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与国家高度重合,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重叠在一起;而在多民族国家中,两者的关系则颇为敏感和善变,民族和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异质性,使得共存于个体观念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能会发生碰撞,引发认同冲突,进而破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而“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样正在向‘现代社会’迈进却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此一问题可能更加严重”[2],尤其是当认同受到重大社会变革的挑战时,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可能会兴起。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过程中,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发挥着军事、科技等力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整合问题历来高度重视。在这方面,中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创造出很多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解释理论及制度。然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并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呈现不同样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挑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其结果不仅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凝聚力,甚至可能会破坏国家政治版图的完整统一。所以,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通过认同整合,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发展。

其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需要凸显价值观的黏合剂作用。关于国家认同问题,周平教授认为:“中国自从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国家认同问题就由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凸显出来。”[3]现实中,中国的民族成分较为复杂,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也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甚至存在隐忧。中外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仅仅凭借武力的强制征服是难以持久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关键在于从深层次的领域去探求认同整合的契合点和实现路径。由于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既要充分尊重民族的传统与情感,又要保证国家认同的优先性,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状态的整合依赖于社会成员持有相同的价值取向”[4]。他认为社会的共享价值观将社会“黏”在了一起,否则,社会稳定将会崩溃。在此意义上,社会整合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而民族是以文化为聚合的,“文化必有一主体,此主体即‘民族’。民族创造了文化,但民族亦由文化而融成”[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中,民族与国家在基本价值观取向上的同构性能够发挥重要的黏合剂作用,鉴于此,构造同构性的价值观以实现认同整合是极为必要且重要的。

最后,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促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深层基础。国家政权合法性是国家认同的根本内容,“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在掌握政权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在这套机器中行使领导权的话,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6]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凝聚共识,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深层基础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7]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构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充分揭示了推动实现认同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因之一与应有之义。没有价值观的同构性,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就失去了根基。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缘政治的敏感性、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等特点,以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认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核心价值观建设塑造广泛的价值认同,奠定各民族对国家认同深厚的价值根基。

二 研究意义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研究较为活跃的话题,在多元化社会和民族问题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认同整合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现实价值。中国绝大部分民族地区因地理位置的边缘性、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宗教信仰的复杂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特点,在展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彰显了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艰巨性及其重要意义。本书的研究凸显了价值观建设在促进认同整合中的作用,注重挖掘认同整合的深层基础,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拓展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本书从价值观角度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美国和新加坡的经验,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进一步整合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既开拓了认同研究新的视角,也拓展了理论研究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发展、制度保障、文化产业推动等方面,侧重于刚性的制度设计和实际的物质保障,而专门以价值观建设作为切入点的研究非常少见,价值观与认同整合之间实际上有着更为根本而持久的联系。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从深层次上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意义和价值,以价值共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研究成果的不足。

其次,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理论内涵。价值论是关于价值研究的相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而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8],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确定价值坐标,对社会行为起到一定的规约作用,从而增进社会认同。因此,可以说价值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活动,归根结底,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人们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的结果;并且,重大的社会变革以及历史的转折往往是跟价值观的转变紧密相连的。如何把价值观研究结合到实践中,解决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是彰显其理论生命力的有效方式。本书以价值观建设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立场,也是对这一理论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领域下的运用和发展。

最后,对于中国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毋庸置疑,在认同序列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先后直接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完整统一。而且,“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9]。中国各个民族大都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自然自发地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在参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萌生对国家的认同。但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毕竟存在客观的差异。两者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认为层次不同,不存在冲突,但在现实中,如果两者在价值观上表现出明显差异甚至互不相容,就可能引发彼此的冲突,甚至可能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滋长,危及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因此,如何构建基于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尊重的具有广泛共识又能凝聚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认同整合,无疑有利于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避免形成威胁国家统一的分裂势力,也能够提高各民族的整体凝聚力,使其成为促进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