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德国外交政策变化对南太平洋地区战略环境的影响
目前,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环境处于一种“软平衡”的态势。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日本、中国在内的南太平洋地区的域外大国中,只有美国在南太地区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其他国家虽与美国军事力量差距悬殊,但美国也不会对其他大国的地位构成严重的挑战。同时,其他国家在南太平洋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战略利益,并不会对美国进行直接的挑战,因此这构成了“软平衡”的重要前提。对太平洋岛国来说,由于国小民少,经济、政治和环境面临着很大的脆弱性,是名副其实的小国,对区域外大国的援助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岛国没必要挑战域外大国的地位而放弃这些大国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构成了太平洋岛国与域外大国之间的“软平衡”博弈态势。然而,这种博弈态势仅限于南太地区,这是由于南太平洋地区特殊的区位特点、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变迁以及各国之间巨大的军力差别造成的,而“软平衡”却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地区,比如在西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地区,由于地缘政治复杂,而且适合战略布局,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力量均无法完全控制这两大区域,加之很多沿岸国家处于近海,某种程度上不仅弥补了自己远程兵力投送不足的劣势,还抵消了美国的远海作战优势,因此“软平衡”态势不适合这两大区域。
由于历史原因,德国目前在南太平洋地区不存在军事力量,对太平洋岛国的战略手段具有非军事性质。作为南太平洋地区一支新兴的博弈力量,德国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该地区“软平衡”的战略环境,而不会直接挑战美国、澳大利亚等传统势力的地位。澳大利亚是南太地区的传统强国,在该地区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因此域外国家不可能抛开澳大利亚而单独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关系。为了更好地渗透到南太平洋地区,德国努力发展同澳大利亚的外交关系。虽然澳大利亚发展双边关系的重点在亚太地区,但德国是其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对象。澳大利亚不仅意识到它的血统在欧洲,而且利益和价值观决定了它是西方国家的一员,这意味着在欧盟具有重要地位的德国是澳大利亚的重要伙伴。2012年,双方举行了建交60周年的庆祝仪式。2013年,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罗伯特·卡尔访问德国,双方签订了《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柏林—堪培拉宣言》。德国是澳大利亚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的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亿欧元。[38]除了澳大利亚之外,德国与美国、中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在南太地区都没有战略利益冲突,相反德国与这些国家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在联合国“入常”方面,日本、印度、德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这三个国家在对发展同岛国的关系方面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在海洋科考方面和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方面,德国与区域外国家也有着共同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德国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并不会威胁区域外国家的利益。
对太平洋岛国而言,它们是德国参与南太地区的最大受益者。在“软平衡”的博弈态势下,岛国的战略价值相应提高,可以获得更多的援助和发展机会。区域外国家之间的合作或竞争提高了岛国的地位。为了寻求岛国的支持,区域外国家往往需要给予岛国更多的承诺。比如,德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援助可以帮助岛国有效克服自身的脆弱性,更好地实现“太平洋计划”所设定的目标。除此之外,新的地区战略环境为岛国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创造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域外国家之间合作竞争而非对抗的“软平衡”博弈态势,使得岛国可以不必在排斥性的两强或多强之间做出选择,这种战略环境赋予了岛国更多的对外战略行动自由和空间,因而“均衡战略”成为岛国常用的战略。“均衡战略”使得岛国不仅获得了安全和经济利益,而且从域外国家的竞争中获得了大量的“实惠”。不管对区域外国家而言,还是对太平岛国而言,德国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进一步巩固南太地区“软平衡”的博弈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