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
保山坝子,是怒山山脉中的一片高原,它的高度,和旧寨的山顶,不过差三百米。这一片坝子,是云南全省中最大的坝子之一;横穿过去,由东到西,有二十七公里之远。县城位在坝子的中央。在县城以东,坝田上全种稻、麦、蚕豆三种粮食;在我等走过的时候,因为季节关系,蚕豆占了农作物的主要成分。坝子四周,都围有矮山。因为人民历年砍柴的结果,山差不多全是荒山;往往一座山上,连一棵树也没有。
保山原来是汉朝的永昌郡。清朝的时候,称永昌府,保山县是该府之下所辖的一县。民国废府后,只用保山一名;但是平常本地人仍然常把这地方叫做永昌。古代永昌设治的地方,可是并不在现在县城所在的地方,而是在离这城约三十华里,板桥村附近的金鸡村(金鸡村有一处温泉,现在住保山的,常有人去那里游玩洗澡)。现在的县城,最近一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重修的。这城在云南省内各县城中,要算很大的。据我大约估计,由东门到西门,有两公里左右,由南到北,大约有三公里。城墙是用青砖砌成,至今仍然存留着;但是事实上只有三面有城,西北角上,是依着太保山为城(保山的名字,就是由太保山而来)。城内主要的市面,全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就中东西两条,更为热闹。这四街交叉的十字街头,尤其是最热闹的地方。从十字街口算起,北街比较南街长得多;可是北街的北段,很是清静,几乎完全没有市面。除掉这四条大街以外,城内还有几条横直的大街和不少的旁巷。在西北角上,太保山的脚下,建筑物很少;路也只是单条的长窄石板路,很像乡下风景。城内大街,是石子路的底子。普通的街,在路的中央,嵌铺一条窄长的石板路;最热闹的几段,铺着有三条直的石板,彼此相隔有若干距离。除四条大街以外的其他各街,虽然其中有的宽度与这四条约略相等(保山城中的大街,相当地宽),可是异常地静寂。要是不看两旁建筑物的话,几乎会疑心那不是城里。我们到保山后的次日(三月十四),正巧逢着街子(保山五天有一次街子),大街上挤得真是“水泄不通”,可是这些旁街上,人仍然是很少。晚间上灯以后,更是静得很,并且满街黑暗。大街上最考究的店铺,夜间点着打气灯。普通店铺,多半是点洋油灯。店前的摊子(大部分是食物摊子),有的点马灯,有的点一种本地特有的灯。最后一种,是把松香放在一只直径大约三寸左右的铁碗里,上面架着小条的木柴;烧起来以后,这样的灯,发出不小的火焰和黑烟,确是别有风味。
保山是滇西最热闹的城市。除掉下关以外,恐怕在云南西部,没有比这里更热闹的地方。大概保山坝子特别地大,是造成这种事实的主要原因。可是除掉农产品相当地丰富而外,别的出产很少。洋货全是由昆明运去的。唯一可以注意的手工业制造品,是粗的陶器和瓷器。每逢街子的时候,在较僻静的地段上,总可以看见几家陶器摊子。
比南京板鸭要肥得多的保山板鸭,是本地的一种土产,常常有人把它带到昆明来送礼;这物的代价,在保山现在是五块多国币一对。保山的中国点心,也很有名,就中最出名的要算油饼。论起农产品来,保山坝子,对于温带和亚热带植物,都很适宜。在街子上看见出售的物品,除掉米、面、蚕豆以外,还有芭蕉、菱角、梨(很大,皮色深黄)、烟叶等等。此外据说黄果、地瓜、金耳(即“黄木耳”)也都是本地产物。保山所产的核桃,壳特别地薄,用牙齿一咬就碎,许多人常把它当做礼物,带到别处。在保山普通喝的酒,有升酒、香花酒和梅子酒三种。升酒作一种浅绿色,与昆明市上所卖的有别。有的酒店,把这三种酒,以适当比例,混和起来,配成所谓“三拼酒”;这种暗绿色的酒,似乎在别处还没有遇到过。
保山街上,各种店铺,应有尽有。书局方面,有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家的支店。理发店有一家,照相馆(带着卖胶卷)有两家。此外店铺,有旅店、饭馆、洋货店、绸缎店等等。街上的人,似乎比昆明的人来得勤快些。早晨八点多钟,大街上人已经很多,店铺也多半已经开门。每逢街子的时候,街上两边店铺的前面,各摆一排摊子,卖各种物品,大部分的摊子,每个上面,支着一把大的油纸伞,一方面遮太阳,一方面防雨。
因为地方富庶,保山的文化水准,比较地高。旧时的文庙,过去一部分用作省立师范的校舍,一部分内设师范学校。现在这两校已经合并,中学变成了师范的附属中学。这校是男女同学,可是女生很少。校长杨玉生先生,是本省人,在上海暨南大学毕业的。杨先生因为在外面读书服务多年,眼界较宽,办事也很认真,这校要算省立学校中较好的一个。
保山街上,并没有洋车和其他近代式的交通工具;唯一的代步方法,是坐轿子,而轿子却又很少。在路上往来的,全是步行。
有一位本地人,在外面很久。他告诉我说,初回保山以后,有三件事给他的印象最深。这三件事,就是辫子多、小脚多、驮东西的黄牛多。此次我们来到保山,看见辫子已经绝迹,其他两点,却真不错。
保山街上的牛,的确比昆明还要多得多,昆明的牛,都是拖着牛车运物。保山的牛,却并不拖牛车,而是像驮马一般地,成队驮着东西;最常看见的,是驮着成捆的木柴,一边一捆。一部分的“驮牛”,背鞍上高挂着一只方形的大铃;铃的外部,是用皮革制成,里面却是一只木杵。这种牛队,走过来发出幽雅的铃声,这声音可以算作保山的“本位音乐”。
保山的小脚,的确名不虚传,很可以和北方山西的大同比美。每逢街子,年轻妇女,许多故意地穿着绣花鞋,在街上走,并且还拿红色、黄色,或者紫色的布,将踝部包缠一段,引起人们对于他们小脚的注意。我们在街上碰着一顶新轿,前面并没有上轿帘,新娘故意将她那“三寸金莲”,向前伸出,让人参观。
保山的种种,都有北方风味。大约来这地方的人,原籍多半是华北和长江各省,就中从南京、江西、山东等处来的,似乎占重要成分。城内的建筑物,完全像中国北方城市的样子。房屋的外墙有青砖、土砖与黄土和石子砌成的三种。房子几乎全只有一层。房内墙上用白纸裱糊起来。窗是中国式的木格窗,上面糊着一层白纸。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北方很相像。说话的口音,很带着有江西和南京的风味。
偶然走过县政府,看见大门和二门,都是洞开。遥望见大堂之上,县太爷坐在上面问案,下面跪着三个被审的人,仿佛的是几十年前的模样。
保山的主要名胜,要算城西北角的太保山。这山上满长着树。几乎是县城附近唯一有树的山。山并不高,也不陡。由山脚到山腰一带。建筑物不少。其中主要的古迹,是玉皇阁。这阁的旁边,有迤东和大理两会馆。玉皇阁是一座在唐朝就已经存在的庙。一进大门就看见树着有两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是“太保山玉皇阁永远不准驻扎军队碑”。两碑上,一刻本县绅士呈文,一刻民国九年联军总司令唐继尧氏核准此项呈请的指令。庙内正殿,叫做“璇霄绛宫”。该殿内部,相当地高大华丽,中间供着玉皇大帝,两旁一边供着一块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正殿左侧,靠外有一座“翠微楼”。凭着这楼的栏杆,可以望见保山全城和保山坝子的大部分,这是玉皇阁风景最精彩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