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的规模及其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在产值比例上还是在就业比例上,均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就业的重要支撑。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1.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例为43.5%。在第三产业快速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其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规模快速扩大。
结合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和CSS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自1990年以来,我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在就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70.69%下降为2015年的34.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等群体的比例有所上升;而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群体增加的比例最大,由1990年的5.41%增加到2015年的21.90%(见表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15亿人,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为1.16亿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6.20%;另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7451亿人,据此估算,目前我国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规模在1.7亿人左右。其中,商业人员约为9300万人,服务业人员约为7600万人。
表2 1990~2015年中国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
续表
第二,从商业服务业人员内部各类职业来看,高端商业和低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增长的重点,但总体而言低端业态的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仍占65%左右。
就商业而言,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传统商业受到较大影响,以小商店店主、营业员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在商业服务业群体中的从业人员比例近年来有所减少。CSS历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商业服务业各类职业中,小商店、商铺的小业主(个体老板)和经理的比例由2006年的30.7%下降到2015年的27.8%,商店营业员的比例由2006年的10.6%下降到2015年的5.5%,这一态势在2011年后尤为明显。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从业人员中推销、展销人员以及保险、证券、不动产等推销员和拍卖人员的比例则出现上升,这反映出高端商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增加。2006年上述高端商业人员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占比仅为0.9%,而2015年则上升为2.8%。
就服务业而言,以小旅馆、小招待所、小餐厅等服务业和娱乐业的小业主(个体老板)为代表的低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其从业人员比例由2006年的1.0%,发展到2015年的12.1%,并由此带动了低端服务业整体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如饭馆、餐厅、快餐部、咖啡馆、酒吧服务人员的比例由2006年的0.1%,发展到2015年的4.3%。
第三,从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单位性质和户籍状况来看,呈现以非公单位、农民工为主的特征。
从单位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商业服务业人员中有80.9%的人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有7.5%的为无单位就业,其体制外特征十分明显。从户籍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商业服务业人员中有68.3%的人为农业户籍,这一比例在2006年则为45.2%,有19.8%的人处于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兼业状况,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农业户籍就业人员占比仅次于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中所占比例的81.4%。可见,目前商业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随着新一代青年农民工择业观的变化,以轻体力或半体力劳动为主要特点的商业服务业就业岗位将成为其首要选择,这也为商业服务业从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新的劳动力来源。
第四,从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身份来看,雇员和自营劳动者所占比例较高。
目前我国商业服务业人员中有45.8%的为雇员或工薪收入者,有37.9%的为自营劳动者(如没有雇用他人的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而雇主、老板的比例为14.3%,另有2.0%的家庭帮工。总体来看,近年来,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就业身份呈现自营劳动者比例下降,雇主老板和雇员比例上升的特征。这表明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就业单位人员规模有所增大。分户籍来看,非农户籍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身份以雇员居多,2015年为57.2%;而农业户籍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身份则以自营劳动者居多,2015年为43.8%(见表3)。这表明非农户籍的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组织化程度高于农业户籍。
表3 分户籍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