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机器人“复联”
2019年3月,一篇有关仿生物细胞群体机器人的论文登上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封面。这是机器人科研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由多所高校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其中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李曙光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仿生物细胞群体机器人的设计思路是把多个独立的粒子但愿组成机器人系统(particle robotics),每个粒子有单独的编程,它们一起组成的群体机器人,可以在诸如光等信号源的引导下实现移动和避障等任务。《自然》杂志认为该粒子机器人系统未来可应用于勘探、建筑和医疗等领域——比如通过粒子机器人将药物送达人体内难以触及的目标区域。李曙光认为,物流机器人则可能是粒子机器人概念最快可以结合的应用领域。
作为第一作者,李曙光在仿生物躯体机器人的研究中负责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控制算法的开发、物理实验与测试等工作,他表示这个概念源自生物系统的启发:让机器人模拟生物细胞的集体迁移,从而实现各种动作指令。
在他看来,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全新的思考方式”,他一直渴望研究一些新的东西,想要打破模块机器人的传统概念。据了解,在传统机器人系统里面,单个部件出了问题会导致整个系统失败,而模拟测试的结果显示,粒子机器人在20%的“粒子”失效后,系统还可以继续运作。
李曙光中学时期便对机器人产生巨大兴趣,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并在该校攻读博士期间被选上康奈尔大学的联培项目。随后加入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同时担任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他拥有丰富的机器人研究经验与作品集,其中包括变形机器人、弹跳立方体,以及一款以折纸为灵感的人工肌肉(可在10分钟内制成,能承受起自身重量1,000倍的物品,而成本不到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