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选择葛浩文作为笔者的研究对象,源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讲。莫言在提到他的作品《生死疲劳》时,说道:“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而莫言的作品又富含“中国味”,译者们如何把这些“中国味”转变到外国读者们能够理解、接受的程度?《生死疲劳》的英语译者葛浩文,又是如何应对翻译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的?译作等身的葛浩文,又有怎么样的翻译风格呢?他的翻译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本书想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葛浩文,美国人,汉学家,翻译家,英文名Howard Goldblatt。自1970年进入(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以来,葛浩文便开始了他的中国文化之旅。1974年,36岁时,他的博士论文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萧红评传》)获得通过,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东亚语言)。

作为莫言作品的“专用翻译家”,葛浩文曾经翻译过莫言的十余部作品:《丰乳肥臀》《变》《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红高粱》《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莫言小说选集》《檀香刑》《四十一炮》等。最后一部莫言小说译作《蛙》于2015年1月在美国出版上市。

当然,葛浩文翻译的远远不止莫言一人的作品。他翻译的中国作品,既有大陆作家的,也有港台作家的;既有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也有新潮作家如春树、娃娃、韩寒等的作品。根据笔者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其翻译出版的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作品(不包括其他著作中收入的篇章和节选),共计71部(包括短篇小说集),已提交出版社或已签合同、正在进行中的尚有若干。这些书中,有中国大陆及港台四十几位知名作家的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场》、李锐的《旧址》、贾平凹的《浮躁》、刘恒的《黑的雪》、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陈若曦的《尹县长》、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阿来的《尘埃落定》、姜戎的《狼图腾》、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毕飞宇的《玉米》《青衣》、王祯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及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雪漠的《大漠祭》《猎原》等。而他翻译的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见本书“附录一 葛浩文译作年表”)。

葛浩文是翻译现当代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翻译家。夏志清(2001)称他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美国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却好像只是葛浩文教授一人的孤独的事业。”(约翰·厄普代克,2005:37)在他四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葛浩文翻译了五十余部中国现当代小说。他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文化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1988年,贾平凹的《浮躁》荣膺美孚公司设立的“飞马文学奖”,其中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功不可没。葛浩文本人也三次赢得了仅颁六届的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该奖是香港国际文学节及英国投资公司“英仕曼集团”在2007年联合创办的,用以奖励“未经出版的英语亚洲小说”。从2010年开始,只有已经翻译成英文,且已经出版了的作品才能申请入选。2011年起,获奖者的奖金也从1万美元增加至3万美元。(Man Asian Literary Prize),这无疑是对其翻译的肯定。获奖的三部译作分别为姜戎的《狼图腾》、苏童的《河岸》以及毕飞宇的《玉米》。他与夫人林丽君合译的《荒人手记》于1999年获美国翻译协会年度奖。至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当然也功不可没。

除了多部译著,葛浩文还有《萧红评传》《弄斧集》《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等多本专著,创办了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英文名为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84—1998),后更名为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999—2015),并在多种著名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文学评论、翻译见解的文章。(见本书“附录二 葛浩文发表论文及演讲年表”、“附录三 葛浩文著作年表”)

葛浩文,一位对中国文学如此热爱,并对译介中国文学(主要是现当代文学)做出重要贡献的汉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谙文学之美并毕生从事文学翻译的重要译家。这样一位丰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风格到底是怎样的,其翻译风格的形成又是基于何种原因?对此进行一番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