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存养类——懂得守护本心的方法
“存养”思想,源于孟子,是建立在“性善说”基础之上的。宋明理学秉承了孟子的“存养”说,加以完善和体系化,从而建立起一套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它认为,每个人都秉承着上天赋予的善良本心,此称为“性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尧舜的潜质,只要将自己的“性分”守护好,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因此,本篇许多格言都是围绕如何“存养”展开的,格言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去守护自己的本心,并用它来对抗各种欲念、诱惑,以省察、节制、涵养、谦退之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成就圣贤之道。
【原典】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充分发挥人的本性禀赋,因为人的天性良知是不可缺的,这样就会有很多可取之处:譬如穷究事理,尽其本性,明白自然规律,全神贯注,就可使身心收放自如,造就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人的情欲不可以太盛,所以可取之处也有许多:如谨慎言行,严以律己,清心寡欲,节俭衣食,减少嗜好与欲望等。
【跟进解读】
人们对人生一般抱有两种心态:一些人是享受主义者,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甚至有些人纵情放任,一味地索取,为了自己的享乐,贪赃枉法,杀人放火,最终走向犯罪,后悔莫及。另外一些人是拼搏主义者,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生短暂,光阴如梭,稍纵即逝;他们会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奋力拼搏,追求自己的事业,事业的成就,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原典】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
心胸宽广,便会包容天下事物;拥有虚心严谨的态度,便会接受天下的真知美德;心态平和,才能谈论天下的优劣得失;潜心钻研,才能探讨天下的学说事理;坚定信念,才能应对天下的风云变幻。
【跟进解读】
人生在世,既有快乐又有烦恼,如何使自己幸福快乐,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心地宽厚,沉淀烦恼痛苦,享受幸福快乐。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要宽厚仁慈。
佛陀常常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要弟子们大智若愚,凡事不要太计较,即使遭到了别人的非礼也要宽恕他们,因为宽恕别人也是升华自己。所以圣严法师说:“佛的宽恕,是一种净化。当我们手捧鲜花送给他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而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他人时,首先弄脏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手。”
现实中,宽恕别人并不困难,但也不容易,关键看我们的心灵是如何选择的。用佛陀的话说:“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这就是宽恕的力量。
【原典】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译文】
神智清楚来培植我们的神思,用心专一来培养我们的思虑,深沉警惕来培养我们的胆识,刚正大度来培养我们的志气,办事果断来培养我们的才干,端庄稳重来培养我们的气质,胸怀开阔来培养我们的抱负,严峻肃然来培养我们的节操。
【跟进解读】
完善自我的工具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地利用这些工具。一把生锈的斧头,如果我们想要使用它,就得花费更多的力气。同样,如果你拥有的机会有限,那么你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开始,进步可能会来得很慢,但是只要坚持,就能够获得胜利。
“直线是向前伸展的,而感知则需要不断深入发掘。”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作是塑造心智的一条规则。只要我们辛勤地付出了,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收获。反之,如果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那么我们自然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原典】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自己的优点长处,要掩藏几分,这是通过涵养化育来培养深沉的品格;别人有缺点短处,要替他遮掩几分,这是用淳朴敦厚来培养自己宏大的风度。
【跟进解读】
中国有句俗语:枪打出头鸟。其意是说人出名容易被攻击。所以行事不要太声张,低调一些,以保护自己。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要谦让,做人要低调。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的地方,给他人留出一条路来,与人方便;有好东西,不要自己独吞,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何谓低调?低调是一种人生姿态,是俯下身躯却胸怀大志的行动,是谦逊有礼却雄心万丈的气概,是退让有节却勇于进取的情怀。低调不是低微,也不是低贱,更不是低人一等,处处退缩。掌握这些原则,也就理解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低调做人正是藏在匣中的宝剑,一旦出鞘必定是光华夺目,寒芒闪闪;低调做人正是雪压枝头的梅花,春来之日必定会迎风怒放,霞彩满天。
但是,低调绝非与世无争,那些惧怕面对复杂社会而隐逸世外的人,我们只能说他们是消极避世,而非真正的低调。真正懂得低调的人即使暂时隐逸,也是暗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以图获取更大的成功。
【原典】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文】
用谦虚清静来养护自己的心性,用品行道德来养育自己的身心,用仁爱之心爱戴天下万物,用道德来教导子孙后世。
【跟进解读】
谦虚是修身养性的好品质,谦虚的人肯学别人的长处,学别人友善的行为,那么就会得到善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高尚品德。尤其是进德修业的人,一定要学会谦虚为人,这样自己的德业才会迅速进步。
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是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它就像有色眼镜一样,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自以为是,止步不前。骄傲自大的人会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城墙”,使自己与外界产生隔膜,从而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星云大师也曾说过:“越是成熟的麦穗,头垂得越低。成熟的果实,开花可以向上,结果却都是向下。”有了成就,谦虚更该如影随形,因为具有谦虚的胸怀,才能使人永远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胜利的巅峰。
【原典】
涵养冲虚①,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注释】
①冲虚:比喻怀抱淡泊空虚。
【译文】
涵养虚心便是安身立命的学问;排除烦恼心性便自然安静祥和。
【跟进解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令苏东坡不服气的是,自己的文才与佛印不相上下,佛学功底也不浅,但总是被佛印禅师占了上风。所以他百般用心,总琢磨着怎么才能赢过禅师。
一天,两人对坐默默坐禅,东坡脑筋下转,突然诘难佛印禅师曰:
“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依我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净无染的佛啊!”
东坡听后,现出满怀得意的样子。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道:“居士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一身褐色僧服,便揶揄道:“和尚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东坡很是得意,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后,首先禁不住“呸”了一声,问他:“且问哥哥,是佛名贵呢,还是牛屎名贵?”
苏东坡瞪大眼睛,不明白妹妹的话是什么意思。
苏小妹笑道:“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啊!佛说‘相由心生’,因为佛印禅师内心清净,心里想的是佛,不杂妄念,所以禅师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纷飞,全是污秽不净的念头,所以你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了一堆牛粪,难道你这还不算输得很惨吗?”
东坡听了瞠目结舌,方才恍然大悟。
万法为心造,一个人的心性有多高,修养有多高,看出来的境悟就有多高。拥有一颗澄明宽容的心,就会拥有一个宽容的世界。如果心灵是阴暗的,那么眼中的世界也不会光明。
【原典】
颜子四勿①,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注释】
①颜子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
颜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及勿我“四勿”应牢记于心,在悠闲无事的时候,要克服外在的诱惑,培养心中的正气。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也要尽力补充,下功夫研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取知识,并影响他人。
【原典】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①,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注释】
①道心:道德之心。
【译文】
喜怒哀乐的情绪能不表现于外,这是由人性的自然而直接追溯圣贤克己的功夫,要他学习克制人性的涵养。没有表现出人的本性却说出了喜怒哀乐之情,这是由圣贤克己的功夫指出人性的缺失,要他学会反省检查自己。
【跟进解读】
有涵养的圣贤,喜怒哀乐不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修养,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有的人能把情感的变化深藏于心底,从不轻易向外表露,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有的人喜怒哀乐皆挂在脸上,一点情感也隐藏不住,沉不住气。性情浮躁,做事难免要吃亏。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变得沉着冷静。有些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但对于情绪的变化却用言语表达得十分贴切,这是因为他们从多变的情绪中早已悟出了感悟的丰富性,并时刻反躬自问,从而使自己能更加通晓世事。
【原典】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
存心养性宜谦虚专一,像春天一般温和;反省检查自身宜谨慎严格,像秋天一般肃然。
【原典】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①,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注释】
①提撕:警觉,提醒。
【译文】
对性情上的领会便是修身养性,对每一个念头警觉就是反省明察,在气质上的修炼融汇就是克制自己。
【跟进解读】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凡事处之泰然,方可提高自己的涵养。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听任感情发泄,那会有什么结果呢?任凭情感的潮流激荡、冲动、涌撞,不用意志的堤坝加以控制,潮流便泛滥开来,悲剧就可能发生。
不久前,电视上报道了一则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邻居争论场地里一棵小树的归属问题。双方言高语低,越说越激动。男子怒从心头起,找来一把刀,将邻居一家四口全杀死了。当他被逮捕归案后,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怎么会为了一棵树闯出这么大的祸呢?其实,不是一棵树的问题,而是率性而为的习惯在支配他的行为。有了这种习惯,一棵树,都可能将人引向毁灭。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看得破,忍得过。”一个人只要知“常”、把握住道的本源,就懂得做人,就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能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对普通人来说,要达到此种境界,恐怕很难,但起码要学会“叫停”,让事情停留在危险的边缘。
【原典】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译文】
一旦动了欲念,被欲望所迷惑就会变得昏庸,一旦任性动气,气盛就会变得暴戾。
【跟进解读】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要让自己成了贪欲的牺牲品。怎么才能使自己不贪婪,这需要不断修养。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难道有人不愿意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吗?过度贪婪会断送人们的前程甚至是生命,所以要从小就培养人们克制贪欲的品质。远离贪欲,就会免受贪欲的害处,让自己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放纵任性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脾气暴躁是一种卑劣的品质。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所以性格暴躁就容易惹事生非,越烦恼人就越爱生气,内心难于平静,充满了烦躁,生活中没有快乐没有幸福,痛苦的终究是自己。
【原典】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译文】
人心好像是谷种,满腔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只因物欲或心中的欲望禁锢了生机的发展,而使之停滞了。然而生机不是不在了,只不过是距离远了一些罢了。人心好像明镜一样,全身都是光明,只因沾染了污垢而使之变暗了。然而光明之体不是不存在了,只因少了擦拭而已。
【原典】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译文】
办事果断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忙碌,其实心中常有悠闲的时候;疏懒闲散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清闲,其实心中常有许多顾虑。
【原典】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文】
欲望少因此能恬淡平和,有主见因此处世谦虚。
【跟进解读】
在当下,人们越来越浮躁,似乎很难静下心来去干一件大事。而成就一番事业的往往是能静下心来的人,这也算是一个客观规律。人为的静心颇不容易,它需要一个人具有坚定的目标,坚忍的意志。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目标”,有些人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最终导致一事无成。而缺乏耐力的原因就是静不下心来,禁不住来自外界的诱惑。不为外界的事物所诱惑就称为心静。心情要保持平和,为人处世要做到谦虚,就需要刻苦修炼自己的涵养。
【原典】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译文】
没有欲望的人称为圣人,欲望少的人称为贤人,欲望多的人称为凡人,纵欲的人称为狂人。
【跟进解读】
保持心地清净寡欲,是人们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佛教说人应该无欲无求,四大皆空,没有七情六欲,以得到心灵的平静。人生本来就有喜怒哀乐,修身养性是为了让自己人生的幸福快乐多一些,痛苦烦恼少一些。要使自己内心平静,必须清心寡欲。清心寡欲需要刻苦修炼。如果心上打扫不净,就无法穷通事理,易被身外之物所扰,产生过多的私心杂念,而使自己为利益所驱,不能自主行事。总之,要求人们做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最终目的让人们知足常乐,拥有幸福远离痛苦。
【原典】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译文】
人的心中欲念多心胸就会变得狭窄,欲念少心胸就会变得宽广。人的心境欲念多就会变得忙乱,欲念少心境就会变得悠闲。人的内心欲念多就会变得险恶,欲念少内心就会变得平和。人的心事多欲就会变得忧愁,欲念少内心就会变得快乐。人的心气欲念多就会变得软弱,欲念少内心就会变得刚强。
【跟进解读】
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诱惑始终存在,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们身心疲惫不堪。人生看不破“贪欲”二字,就会终身受到羁绊。古人就此为我们开具了一副快慰人生的良方:养拙,无妄。养拙是幸,无妄是福。所以,不妨做个痴人,看淡名利,当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份淡泊的心境,人生才会多几丝温暖和几分安宁。
人性中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财、色、利、贪、懒等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看不见的灰尘一样无孔不入。时间长了,不去清扫,人的心上就会积上厚厚的一层,灵智被蒙蔽,善良被遮挡,纯真亦不复见。
【原典】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①,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注释】
①坐驰:身不动而心有旁骛。
【译文】
宜安静沉默、从容不迫、严谨及勤俭节约,这些都是激励自己的良言。忌多欲、盲目行事、心不专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实践这些修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恒”字的秘诀。而在不间断的过程里,能体验出“渐”字的秘诀。
【跟进解读】
安静沉默、从容不迫、谨慎严肃及勤俭节约是规谏劝诫自己的良言,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喧嚣的社会中能够保持安静的心态,在快节奏的工作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品质,在生活水平提高中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真的很可贵。希望人人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不为世俗的纷扰所困惑。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都由自己选择,要使自己生活幸福,就不能随波逐流,要有坦然淡定的心态。人生本来就有喜怒哀乐、聚散离合,要好好修炼自己的涵养,追求幸福快乐,远离烦恼痛苦。
【原典】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
严格谨慎坚守善良的本性,就会心灵安定;收敛抑制浮躁的脾气,就会心气祥和。
【原典】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
人性的内涵中不能缺少一分善性,而人性的需求中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跟进解读】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这是杨万里的名言,意思是人做好事,做一百件也不够;人做坏事,做一件就足够了。
善行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有时我们都无法察觉。英国的威廉·渥兹涯斯说过:“一个好人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发自仁慈与爱的善行。”所以,当你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不论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不名一文的乞丐,还是一个身价百万的富豪;也不论他是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你都要对他们持有一颗慈善的心。给人一个微笑,帮人一个小忙……你的成功,就藏在这些善意的行动中。
【原典】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
君子心中的欲望很小,但气量宏大可以涵盖一切;小人心中的欲望很大,但因心胸狭窄却拘泥一角。
【跟进解读】
君子是才德出众的人。宋代王安石在《君子斋记》中说“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君子的品质,君子之所以气度宏大,是因为他心中的私欲杂念很少,能够宽容理解他人,宽容理解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和谐。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这个空间很宽广。小人与君子恰恰相反,纵容自己,苛求别人。小人心中因欲望膨胀,而心胸狭窄。为人不能过于苛刻,过于自私,否则使他走上绝路的必定是他自己;处世不可精明太甚,一心想占尽天下好事,否则孤立他的也必定是他自己。
【原典】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
愤怒犹如伤人猛虎,欲望犹如无底深渊。
【跟进解读】
心理学家认为:心存怨气的人会发怒,如果怒气不化解则会抑郁成疾,而长期抑郁不消,就等于慢性自杀。愤怒是无助无能的表现,是心情烦躁的表现,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经常愤怒会使人的身体受害,引发疾病,如心慌、气短、胸闷等。俗话说,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可见愤怒会伤害身心,所以要学会控制情绪,遏制愤怒。
愤怒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愤怒只会让自己失去理智,丧失冷静,愤怒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快乐的。快乐和宽容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密不可分。如果丧失了宽容之心,生活就会被无休止的愤怒所充满,人将终日生活在心灵的幽暗之中。生活中少一分愤怒,就会多一分快乐。
【原典】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译文】
愤怒的情绪好像火焰,不及时阻挡就会燃烧掉一切;欲望好像洪水,如果不遏制就会淹没一切。
【原典】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译文】
控制愤怒要像摧毁山陵般坚定,救火一样迅速。斩断欲念要像填塞深沟般努力,阻挡洪水一样急切。
【原典】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
心如果松散了,则什么事都做不好;若用心疏忽,什么事都不能专心致志;若用心固执,什么事都不可见其本来面目了。
【原典】
-念疏忽,是错起头;-念决裂,是错到底。
【译文】
一念粗心大意,就会导致错误的开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终就会一错到底。
【跟进解读】
粗心大意常常会使自己犯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因为粗心疏忽造成的。做事情一定要态度端正,一心一意,方可取得成果。如果心乱如麻,就先平静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做手里的事情。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无论是高深精密的科学研究,还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认真地对待,如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事情的进程,甚至会半途而废。做事不但要专心,而且要有恒心。如果不能战胜挫折,不能坚持到底,将永远与成功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原典】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①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②之病。
【注释】
①盛德:美德。
②实德:实际的道德品行。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在内心涵养上下工夫,所以从内在到容貌上都是德高望重的;现在的学者只在外表上下工夫,对于内心涵养而言便是德性的缺失。
【跟进解读】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将自己伪装起来才活得安全,用伪装来作为自己人生的盾牌,到头来才发现,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还丢了自己最初拥有的。那么,当初为什么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个最真的自己?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彻悟。
【原典】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译文】
只要心不放纵便不会犯错误;只要心不懈怠不疏忽,就没有不能坚持的志向。
【原典】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译文】
身处逆境时,就要开拓思维开动脑筋;身处顺境时,就要收敛言行约束自己。
【跟进解读】
要学会正确看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尤其在遇到逆境的时候,一定要淡定,不能悲观畏惧,要乐观面对,发散思维,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弘一大师说:“人生中有许多不顺利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真实受益之处。而声色名利、美食华服等在顺境中得到的东西,都应该看作是毒药毒箭等一些能置人于死地的东西。”在弘一大师看来,顺境对人来说比逆境更可怕。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获得成功。顺境容易使人迷惑,迷惑在安逸舒服的生活当中,从而失去斗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
【原典】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译文】
人生仕途的沧桑是磨炼我们意志的环境,世情的冷暖炎凉是锻炼我们克制性情的地方,人情世故的是非颠倒是磨炼我们修身实践的依据。
【跟进解读】
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人生要经历春夏秋冬,人生需要经历炎热的夏天和严寒的冬天。人生就是磨炼心智的过程。譬如,温室中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生命脆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独傲寒霜中,还能够绽放精彩的生命,生命坚强。要使自己变成生活的强者,就必须在挫折中磨炼坚强的意志。挫折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只是形式、大小不一而已。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激发勇气,才能像雄鹰一样勇敢地在天空中翱翔。我们要学会正视挫折,在挫折面前不能畏惧,而应该用“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态鼓舞自己,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原典】
青天白日①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②处得力。
【注释】
①青天白日:比喻清白、光明磊落。
②临深履薄:比喻小心谨慎。
【译文】
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从拒绝诱惑克服困难中得来;扭转天地的治世能力,是从如履薄冰的谨慎挫折中得来。
【跟进解读】
人们都喜欢追求物质享受,不希望自己吃苦。所以,生活是越方便越好,越轻松越好。弘一大师曾经对别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还有一把洋伞,也是1911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由我尽情受用!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需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弘一法师的生活十分俭朴,他把物质享受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可见,大师并没有把生活的苦放在心上。佛家一贯提倡清修——不问凡尘琐碎之事,在清静、清贫中修行,修炼个人的道德,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佛家看淡清苦。
的确,艰苦的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培养人们具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气的途径。能够忍受住苦难生活的磨炼,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害怕了。
【原典】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译文】
人的名望与声誉,在委屈侮辱中才能得以显扬,德行与度量在强力克制忍耐中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跟进解读】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人们就看到,苦难不是磨灭人意志的工具,而是激发人成长的阶梯。弘一大师的人生经历正好诠释了孟子的话,他一生历经苦难,受尽折磨,但他从来没有怨言,并不以此为苦,而是把吃苦看作人生前进的阶梯,最终取得巨大成就,修成正果。
【原典】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谦虚礼让是保护自身的最佳方法,安静祥和是立身处世的重要方法,涵养宽容是屈己待人的最好方法,恬静淡泊是培养心境的重要方法。
【原典】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译文】
沾沾自喜的时候要对自身检查约束,愤怒的时候要对自身检查约束,懒惰的时候要对自身检查约束,放纵的时候要对自身检查约束。
【跟进解读】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换个思维想一想,对于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愤怒实在是没有必要,凡事总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愤怒只会使事情陷入僵局。正如一句俗语:一个愤怒的人对着围满镜子的四周咆哮不已,结果镜子里所有的人都向他龇牙咧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告别愤怒,让宽容化解恩怨,人生苦短,多留些快乐的日子给自己吧!
【原典】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文】
个人独处时能超然世外,与人共处时能和蔼可亲,无事可做时能宁静,有事时能果断,得意时能淡泊,失意时能顺其自然。
【跟进解读】
一个人居住的时候,要体验孤独寂寞,同时也是享受宁静;身处繁华的都市,喧闹的街巷,耳目里全是嘈杂。在宁静的环境中可以陶冶人平和的心性,与人相处时就会显得和蔼可亲。享受宁静,与人和睦相处有利于修养心性,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追求。得意时能够淡然,不张扬炫耀,失意时不绝望,不气馁,这是为学成事的最佳状态。
【原典】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译文】
安静能克服妄动,沉稳能克服浮躁,宽和能克服褊狭,舒缓能克服急躁。
【原典】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①,惟静者能看得透。
【注释】
①机括:括,矢末。机括本言张弩发矢,以括入机,机动即发。这里指奥妙、自然规律。
【译文】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真谛,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出;天地间蕴含的玄机奥妙,只有心静的人才能悟透。
【原典】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译文】
有才能而且性情舒缓的人,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有智慧而且心性平和的人,就可称得上大智慧者。
【跟进解读】
有才干性情沉稳的人,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俗话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有智慧的人都很沉稳,比较内敛。沉着稳重的性格,是从经历的一件件事情中锻炼出来的,不是心里想变得沉着稳定,就可以迅速拥有沉着稳定的品质。所以,无论做小事还是做大事都要提醒自己沉着镇定,切忌操之过急,克制忧心过分。如果一遇到问题就慌了手脚,不知从何处着手,或者是为了追求速度盲目从事,不注重效果,结果很可能把事情越办越糟。人人都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此,要冷静、心平气和地去考虑事情,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大智慧的人懂得何时当进,何时当退,所以能表现得胸有成竹。
【原典】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
脾气忌讳过于旺盛,心志忌讳过于自满,才情忌讳过于外露。
【跟进解读】
与人交往要忌讳盛气凌人。盛气凌人就是逞强一时,痛苦一世。盛气凌人的人别人敬而远之,所以就没有人来归附,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只能孤芳自赏,孤独无助。没有利益关系的时候与人交往,依然盛气凌人,只会尝到别人的盛气凌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得到别人的友好相待,就要学会自己先以礼待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样的道理,与人友善就是于己友善。要学会收敛盛气凌人的态度,学会敞开胸怀宽以待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原典】
有作用者,器宇①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注释】
①器宇:人的仪表。
【译文】
一个有作为的人,他的外表和风度一定与众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才华和思想一定深藏不露。
【跟进解读】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宽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和傻气。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作傻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朝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他们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统观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态发展的脉络;因而他们常常是任重而道远的承担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
【原典】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①。
【注释】
①骈集:聚集。
【译文】
意念粗疏,性情急躁,将来一事无成;心态平淡,脾气温和,所有的吉祥就会汇聚。
【原典】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译文】
处于世俗烦恼中,要能忍耐;处于世事纷扰中,要能清闲;处于心胸牵挂中,要能割舍;处于境地浓艳中,要能淡定;处于情绪愤怒中,要能镇定。
【跟进解读】
生活中人人都有烦恼,面对烦恼要沉着冷静,想办法化解烦恼,驱赶烦恼,远离烦恼,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纷纷扰扰。面对生活,要明白舍得之理: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舍是得的基础,欲得之必先予之。譬如,春天播种要舍得种子,秋天方可收获硕果。无舍尽得谓贪,人生之大害也。领悟了舍得之道,对于为人处世都有莫大的益处。事物究竟是什么,不在于身外的影响,关键的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喜可以看成忧,忧也可以看成喜。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你才会发现幸福的所在,犹如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被他人操控一样。俗话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原典】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①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注释】
①乖沴(lì):狂暴、乖戾。
【译文】
用心平气和待人,便不会有不顺心的事;用公平正直对待万事万物,便不会有不祥之气;用浩然正气处理事情,便不会有疑难恐惧的事;用恬静安然养身,便睡觉做梦也会甜美安详。
【跟进解读】
恭敬可修身,平静可消躁。对人要以诚相待,热情相迎,就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得到别人的肯定、敬仰、欣赏等,成为人们乐于交往的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或合作的关系。和气迎人是一个人对待别人应具备的基本态度。所谓和气,就是态度温和、言语谦逊、关系融洽、待人宽厚,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自古迄今,人们对“和气”倍加推崇、竭力赞美,比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和气好比修条路、惹人等于筑堵墙”等。和气能化干戈为玉帛,和气待人是一种智慧。对于别人的非议不理不睬,能够坦然地继续自己的事情,有此心态者,在动心忍性处必能窥见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原典】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译文】
看一个人的气节操守,在其利害得失的时候;看一个人的精神气力,在其饥饿疲倦的时候;看一个人的胸怀度量,在其喜怒哀乐的时候;看一个人的沉着镇定,在其遇到惊险恐惧的时候。
【跟进解读】
古人云,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家庭贫困的时候越能显示出儿孙的孝顺或者不孝,国家动乱的时候越能显示出臣民的忠诚或者不忠。国家动乱的时候国君才想起了忠臣良将,家庭贫困的时候丈夫才会想起贤惠的妻子。贫困的时候,儿孙自身难保,饥不果腹,如果还能惦记着父母的温饱,努力侍奉父母不挨饿不受寒,难道这不是真正的孝子吗?国难当头,甚至危及社稷江山,如果有文臣武将仍旧争着当先锋勇猛地去杀敌平乱,忠心耿耿地保护着濒临覆灭的王朝,难道这不是真正的忠臣吗?同样的道理,观察一个人的气节高下、精力盈亏、度量大小等,不能只在处于顺境时考察,更要在逆境中观察,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人的德才品性。
【原典】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遇到大事与难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责任的能力;经历顺境和逆境,可以看出一个人胸襟气度的宽广与狭隘;遇到喜事怒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涵养的深浅;与同辈相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见解。
【跟进解读】
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是上司对自己的评价,于是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在责任问题上也就是盲目的了。
【原典】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①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②当矫之以浑厚。
【注释】
①放言:纵情谈论。
②溪刻:言辞刻薄。
【译文】
轻佻要用稳重矫正,浮躁要用踏实矫正,褊狭要用宽宏矫正,固执要用圆润矫正,傲慢要用谦虚矫正,放肆要用谨慎矫正,奢侈要用勤俭矫正,残忍要用慈祥矫正,贪心要用廉洁矫正,自私要用大公无私矫正,话多要用缄默矫正,好动要用镇静矫正,粗心要用细心矫正,急躁要用舒缓矫正,懈怠懒惰要用勤劳矫正,刚强暴躁要用温柔矫正,肤浅暴露要用沉着矫正,尖酸刻薄要用淳朴宽厚矫正。
【跟进解读】
“静坐常思自己过”不失为一句最好的处世格言。南怀瑾说过:“要知道‘静坐常思自己过’是一种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评的本领。倘若有错且不能自省,别人是无法劝谏的,事情便会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假如我们能够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做事或待人方面是否有亏缺的地方,自然就会少些对别人的抱怨与指责了,多些安宁和快乐。”
现实中很多人想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但就是找不到途径。这里,大师给我们拿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办法。可以说,反省不仅仅是完善自己的方法,更能滋生成就自己的巨大力量。一个懂得反省的人,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改变,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