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筹议海防折(节选)
李鸿章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奏为钦奉谕旨,详细筹议海防紧要应办事宜,恭折密陈,仰祈圣鉴事:
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承准军机大臣密寄:“奉上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海防亟宜切筹,将紧要应办事宜,撮叙数条,请饬详议一折。沿江沿海防务,经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并各该省将军、督抚等随时筹画,而备御究未可恃。亟应实力讲求,同心筹办,坚苦贞定,历久不懈,以纾目前当务之急,以裕国家久远之图。该王大臣所陈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各条,均系紧要机宜。着李鸿章等详细审议,将逐条切实办法,限于一月内覆奏。此外别有要计,亦即一并奏陈,不得以空言塞责’等因。钦此。”旋又准总理衙门钞奏知照,以丁日昌续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请饬汇入该衙门前奏,一并妥筹覆奏。奉朱批:“依议。钦此。”仰见朝廷思患预防力图自强之至意,钦服莫名。
臣查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无事则同居异心,猜嫌既属难免;有警则我虞尔诈,措置更不易周。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经总理衙门王大臣与该使多方开谕,几于管秃唇焦,犹赖圣明主持于上,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于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臣于台事初起时,即缄商总理衙门,谓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兹总理衙门陈请六条,目前当务之急与日后久远之图,业经综括无遗,洵为救时要策。所未易猝办者,人才之难得、经费之难筹、畛域之难化、故习之难除,循是不改,虽日事设防,犹画饼也。然则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
何以言之?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庚申(咸丰十年)以后,夷势骎骎内向,薄海冠带之伦,莫不发愤慷慨,争言驱逐。局外之訾议,既不悉局中之艰难;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探讨明白,但欲逞意气于孤注之掷,岂非祖国事如儿戏耶!臣虽愚闷,从事军中十余年,向不敢畏缩,自甘贻忧君父。惟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于彼己长短相形之处,知之较深。而环愿当世饷力人才实有未逮,又多拘于成法,牵于众议,虽欲振奋而末由。《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谨就总理衙门原议,逐条详细筹拟切实办法,附以管见,略为引伸。丁日昌所陈间有可采,一并汇入核拟,以备刍荛之献。仍请敕下在廷王大臣详晰谋议,请旨定夺。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时势艰危之极,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积诚致行,尤需岁月迟久乃能有济。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彼族或以万分无礼相加,不得已而一应之耳。
所有遵旨详议缘由,谨缮折密陈,并将议覆各条,缮具清单,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导读】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他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受业曾国藩门下。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1860年,经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回安徽募勇;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自成一军,是为淮军;随后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开始掌握地方实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后,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进入权力中枢,参与执掌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1874年春,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害,入侵台湾,勒索50万两白银才罢休。此次危机激发海防议兴,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内的地方大员纷纷上折,纵论国防要务,史称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筹议海防折》是李鸿章的奏折,主张重海防,与左宗棠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主张相左。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无疑大错特错,但文中的一些观点仍有可取之处,如应依据“力破成见,以求实际”的原则来选择国防重点。又如,李鸿章把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概括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在很多人还抱残守缺的年代,称得上振聋发聩、催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