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养晦堂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絜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是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所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导读】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户殷实人家,5岁启蒙,22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后接连两次会试落第,与同乡刘蓉(1816—1873)等居于长沙湘乡会馆;27岁再次入京赴考,殿试获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此后留京师14年,步步高升。《养晦堂记》是曾国藩1850年为挚友刘蓉的居所而写的堂记。此时,39岁的他官至二品,而刘蓉留在湖南,仍是一个童生。此前,曾国藩已在诗中以“卧龙”比拟处江湖之远的刘蓉;刘蓉则将曾国藩拟为麒麟。刘蓉悠游林下,以隐士自居,将居所名为“养晦堂”,取韬光养晦之意,曾国藩借这篇文章盛赞好友的君子之气与豁达胸襟。其实,刘蓉并不是不问世事的隐士,像卧龙岗上的诸葛亮一样,他时刻关注着天下大事。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刘蓉便去信曾国藩,劝其筹谋“内修外攘之计”。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当曾国藩对办团练之命坚辞不出时,刘蓉去信劝他,不能仅“托文采庇身”,而应以“救世治乱”为己任。湘军组建后,刘蓉出山相助,是曾国藩最得力的幕僚,也是他的儿女亲家,后被破格提拔为陕西巡抚。《清史稿》对刘蓉的评语是“抱负非常……优于谋略而短于专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