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把人生设计成你想要的样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虚度时光

你才多大,就没有拼搏的动力了?

如今,“职业倦怠症”这个词很流行,一些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很多入行没多久的年轻人也存在这个问题,他们陷入不断换工作、不断失去兴趣的恶性循环,这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职业倦怠是常被大家提起的话题,如今工作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患上职业倦怠的人也越来越多。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

我觉得职场人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两大原因:

1.工作本身比较单调,属于重复性工种,如机器操作员、收银员等;

2.工作与个人特质不符合,发挥不出能力,越做越累。

在我接触的客户中,发现在银行工作的人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普遍较高。我在从事人才测评工作的时候,主要客户是来自银行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者(银行柜员),他们对工作激情不高,出现倦怠的概率更大。

有些人从事柜员工作十几年,如我的大学同学,一毕业就进入银行从事柜台工作,后来患上了抑郁症,其中很大原因与工作枯燥有关。前段时间接洽的一个咨询客户,也让我对职业倦怠产生了深入思考。

这是一位90后的女孩,在上海一家地方银行从事柜员工作3年了。她在咨询表中列出一系列问题:

1.当前这份工作我还应该继续做吗?

2.是否有更适合我的工作呢?

3.如果有,我应该做什么准备?

4.如果没有,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我应做些什么,以谋求提高与发展?

银行工作一直是很多人艳羡的职业,工作稳定,薪资、福利都不错。当年给中国银行总行做校园招聘时,1个职位几千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很多人进去工作之后,却发现这个工作与想象中大不一样。

这个客户道出了一部分银行从业者的心声:在里面,看不到希望;但出来吧,人人艳羡的好工作,丢了又觉得可惜,真是所谓“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面谈的时候,客户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我们暂且称其为小Y。

小Y25岁,说话轻声轻语,但是给人感觉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咨询开始,客户很快打开话匣子:“我工作时没有热情,没有继续做下去的欲望,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觉得现在改行已经晚了,也会质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是否还能胜任其他方面的工作。”

从客户的谈话以及表情不难看出,苦水已经在心中憋了很久。

有多少人在无聊的工作中消耗着青春?

“如果感觉不合适的话,什么时候改行都不晚。你这么年轻,机会多着呢!”我告诉她。

我个人认为,接洽年轻的客户比较容易些,因为年轻,机会多,身上背负的压力没那么大,改变起来相对容易。

“我想我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自己,因为工资不理想,工作也不开心;也有一部分来自家人和朋友,看到他们发展得很好,自己相形见绌,也很着急。”小姑娘继续说道。

安静的背后是焦虑。在大城市生存不容易,交了房租之后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这个小姑娘工作三年了还需要靠家里资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所承受的压力。

在自我探索阶段,客户也谈道:“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考大学时想填报英语专业,但家里人说金融热,于是就报考金融专业了。”

这又是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小孩”!我发现这类客户,个人的生命能量比较弱,因为他们并没有成为真实的自己!

小Y虽然工作几年,却没什么朋友,可以分析出她是一个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姑娘。

“平时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就喜欢弹弹吉他。”

“这个兴趣爱好很好,继续坚持,尽量发展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如果平时工作就比较枯燥,业余生活再不丰富些,人会疯掉的。”

“我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思维不是很开阔,做事也不灵活。”客户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很多缺点。

形成这种想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与她的内向性格有关;

第二,与她所处的环境有关。

在她的价值观中,“工资高、福利好”是最重要的,即使有的人不喜欢做某件事,最终也会屈从于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也是自身的一部分。

在职业满意度方面,小Y在“发展机会上”给出了特别低的分数。这个问题似乎也成为银行青年员工的一个普遍问题。

前些年给银行做面试时,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培养几年之后就会提拔为基层管理者。这几年再面试,银行方面已经明确告知他们,3—5年内可能没有机会升职。

看不到希望,也就没有了激情。

很多人为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兴趣,放弃了发挥能力的机会。耗在一个企业,以为自己赚到了,殊不知从事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还会对身心也造成伤害,因为职业倦怠会让人抑郁。

再来说这个小姑娘的问题,根据她的情况,我们提炼出适合她的职业要素:

1.与人沟通的,帮助他人的;

2.专业度较高的;

3.能够运用自己的专注度的;

4.独立性相对较好的;

5.工作稳定,具有较好的薪资报酬的。

根据职业要素进行分析,银行柜员操作性、事务性的工作较多,专业度不明显,对她这种需要用专业度来支撑安全感的人来说,长时间下去,只会越来越焦虑。

客户的个性和银行业自身的特点比较匹配:认真负责,谨慎细致,也喜欢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虽然银行现在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比起其他行业还是相对稳定的。

客户如果选择继续留在银行,需要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如果一直停留在现在的职位,职业倦怠感会越来越严重。

结合客户的特点,我建议她选择银行的运营路线(银行有市场和运营两大主线,运营更偏重风险管控),她的特点是认真严谨,风险管控意识比较强。如果她能从网点的业务经理一步步向上走,甚至可以向网点副行长或者业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方面努力。

走到这一步不容易,需要时间积累,但按照客户稳重的性格,还是很有希望的。之前我们负责过银行业务经理的竞聘工作,这些被选拔上来的人会放到比较重要的岗位。

另外我认为,这个小姑娘也可以走风险管理的专业路线。银行也有专门的职位,只负责专业事务,并不参与管理。另外客户如果有机会可以在金融行业进行职位转行,从事风险管控,但相应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客户需要面临较大的挑战。

小Y对这个长远的规划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让她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努力方向。

针对客户当前的倦怠状态,我提出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丰富工作内容

1.8小时理论。在工作之余继续工作,创造更多绩效。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工作和休息之外的8小时。

2.主动涉及更广泛的工作,或主动接受更高一级的任务和期望,给公司相关负责人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且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3.考虑第二职业,或者投身于公益事业。兼职可以充分激发个人剩余能量,发挥余热。现在流行跨界,第二职业长期坚持下来,也可以成为主业。同时业余时间在一些机构做社会志愿者,能获得极大的幸福感。我以前在北京参加JA志愿者活动,周末给大学生讲职业规划,也认识了不少年龄相仿的朋友,过得非常开心。

【策略二】职业形象

这是一项用来传达成功信息的策略。虽然银行每天都要穿制服,但平时在休闲时间,尽量让自己的职业形象更加靓丽,能使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精神愉悦,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机会。

【策略三】运动健身

这一策略对各种职场症状都有效。运动流汗后,人的精神状态会变好。但运动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不大。

小Y喜欢跑步,所以我让她制订一个跑步计划,然后每月向我汇报完成情况。(我给很多客户布置过跑步任务,但目前都没给我反馈,看来能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如果想要改变职业倦怠,自身的毅力真的很重要。)

【策略四】身心灵成长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静坐、冥想等方式来实现身心灵的发展,让人的精神层次达到更高的层级,从而使人格更加健全、完善。建议客户阅读性格和身心灵的书籍,同时休息的时间可以多参加社会上这一类型的工作坊。

希望在职场打拼的各位,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希望是打败所有症候群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