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崇效寺观画
来崇效寺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是冲着崇效寺的花来的,也有许多人是奔着崇效寺的名画《青松红杏图》而来的。
崇效寺的《青松红杏图》闻名遐迩,论及此画的来历,还要从明朝末年说起。当时守卫山海关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带兵与清军大战于松山、杏山,后兵败被俘降清。他的部将张某面对国家危亡,既无扭转乾坤之力,也不愿步洪承畴后尘降清,于是便逃入京东盘山寺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智朴,字拙庵,从此脱离凡尘。但是松山、杏山之败,战场之惨烈、悲壮,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心灵上的创伤,于是他创作了一幅感人的《青松红杏图》。图中“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其中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后拙庵携此图辗转入京,寄于城南崇效寺。此后自清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要来瞻仰这幅珍贵的《青松红杏图》,并且在上面题咏。
崇效寺供有拙庵像,八国联军入侵时丢失。1941年5月,周养庵先生购得盘山青沟禅院所供拙庵像,命人重新描摹,用玻璃镜框装裱好送到崇效寺。
康熙年间,王士祯与朱彝尊在京期间常来崇效寺。发现《青松红杏图》后,王士祯在此图卷首写了“青松红杏图”五个大字,又在卷的下端给此图题写了诗句。此后,凡来崇效寺的文人墨客,续题字词的数以千计,分为正副两卷。题写者中的名人有纪晓岚、洪亮吉、李慈铭、王先谦、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崇效寺遭摧残,《青松红杏图》几次被劫。后寺僧托名丢失,将此图卖给了琉璃厂书肆,杨荫北出巨资购得,保存了10年。1910年崇效寺得知此事,住持妙慈找到杨荫北请求回购此画,杨荫北没有要任何回报,欣然归之。此事一时惊动各界,众皆以为善事,传颂四方。杨荫北的宽宏大度,使这幅“丢失”10年的崇效寺“镇寺之宝”最终“完璧归赵”了,这的确是令人十分感动的一件事。当时有人写诗云:“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
1930年2月,寂安接任崇效寺住持,这年北京寺庙登记文物时,由于寂安有事未在,未及时登记。后寂安亲自将《青松红杏图》送社会局验证,为正副各一卷。
崇效寺藏经阁前有两株楸树,花为淡红色,寺僧说是明代所植。崇效寺牡丹盛开时,寺僧在楸阴下设座,供香客品茶。有好事者吟诗作赋,崇效寺楸花渐为人所称道。光绪十三年(1887),沈南野、徐芷帆、徐养吾等携酒游崇效寺。徐养吾逝世后,徐芷帆绘《崇效寺楸阴感旧图》作为怀念,芷帆去世后,图卷丢失,沈南野怆怀往崇效寺,补作《崇效寺楸阴感旧图》一幅,好友重新题咏。张江裁在《北平崇效寺楸阴感旧图考》中记载:“民国十三年春,余谒南野先生余宣南清厂便佳簃,得瞻斯图,先生谓将送置寺中,盖深感私家之不易弃存也。”后此图或存于寺中,秘不示人;或送与他人,无从可考。
新中国成立后,崇效寺被划归北京印钞厂,在寺内开办了崇效寺小学。当时根据北京市宗教事务科有关领导的指示,崇效寺小学把原崇效寺珍藏的《青松红杏图》《训鸡图》《牡丹图》《百老图》等图卷交给了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