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效寺的历史
崇效寺,即唐代之枣花寺。唐朝贞观元年(627),幽州节度使刘济舍宅建寺,名为“枣花寺”。宋末焚于战火。元朝至正年间,好善者募缘重修,元顺帝赐额曰“崇效”。
崇效寺山门
明朝,太监们为了广集功德,大肆兴建或重建或扩建寺庙。嘉靖元年(1522)太监袁福、李奈、马玉等人共同捐资,与崇效寺住持了空共同修缮崇效寺,使殿宇焕然一新。
嘉靖三十年(1551),太监李朗捐金三百,在寺中央建藏经殿一座。
万历年间,乾清宫近侍太监孙顺首捐囊资修葺崇效寺,随后得到众善信士的响应。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至九月,内官监佥书戴进、儒生孙光前负责修缮事宜,“于是营度方位,得寺之方丈已圮而旧址犹存者,遂即其地鸠工聚材,更修为藏经阁五间,两耳各建方丈若干间。……栋宇竣起,金碧交辉,数十年之陋习一旦而改观矣”。吏部主事杨继盛曾来崇效寺游览,为寺院留下了“无尘别境”的题词。
清初,因崇效寺藏经阁东北种有近千株枣树,故崇效寺又俗称“枣花寺”。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皇帝御赐檀香木佛像给崇效寺,该寺为此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典礼。乾隆年间,宁一法师接任崇效寺住持后,对崇效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当时的御史曹锡宝认为宁一法师对崇效寺的贡献巨大。“京师崇效寺方丈宁一师者,寺之大功臣也,寺在宣武门外西南隅。创自唐贞观初,以其地宜枣,故名枣花寺……近数十年来,其朽顿荒芜,圮而不治盖已久矣,师住持后毅然起而历图之,芟芜去秽,辟其旁隙地规方为圃,殿宇之倾坏者葺之,佛像之陊剝者新之,黝垽丹漆赫焉、奂焉!闲时与其徒莳花种竹,蔚然成阴,寺故有海棠二本,甲于他处。春秋佳日达官贵公文人学士以及羁旅孤踪、山人墨客莫不蜡履过从,车马填溢,宾从杂遝,而崇效寺遂为游观最盛之所。”
崇效寺藏经阁
光绪年间,崇效寺的住持是妙慈方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崇效寺如其他寺庙一样,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崇效寺日渐凋敝,香客寥寥,但一到牡丹盛开的季节,仍有许多游人来寺里观赏牡丹,其中的墨绿牡丹非常著名,堪称京城一绝。
民国时期的崇效寺分东、中、西三路,由南北四进院落组成。山门两侧有角门及影壁。一进院正殿为天王殿,东西两侧为二层的钟鼓楼。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二进院正中的大雄宝殿名“无量殿”,前有月台,后接抱厦。三进院为正殿、东西配殿各五间,正殿一层为大悲坛,二层为藏经阁,东西配殿分别为祖堂和方丈室。四进院为坟场义地,院外东北角有僧塔四座。
崇效寺大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