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本章简要回顾了城镇化经济结构演进与政府公共投资的发展历程,从中梳理出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理论的研究脉络,为城镇化、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镇化、结构转型与政府公共投资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1)由于许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国内外诸多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城镇化研究观点不一,因此,有关“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界定,至今尚未统一。本研究认为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自然经济向城镇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以及随之发生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重组的现代化过程,具体内涵包括: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职业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农村现代化。

(2)通常,经济转型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体制转型和中微观层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本研究将结构转型定义为:一国(地区)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中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目标、方式和路径)。结构转型涉及工业化、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诸多命题,围绕城镇化与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二元结构理论、区位理论、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共部门经济领域,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及相关制度安排,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及提供的效率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帕累托效率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产权理论、公共支出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相关理论方面的内容。

(3)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和城镇化动力机制及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等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秉承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社会制度进化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论的研究思想,基于速水佑次郎(1997)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论和发展中经济 社会发展相互作用模型,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际情况,搭建了“城镇化结构转型目标(政策和制度)、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结构和政府行为)与宏微观经济增长及结构效应”三位一体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阐述的结构转型中的结构特指经济结构,包括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其中需求结构包括投资、出口和消费,内含公共投资结构。城镇化政府公共投资效率是指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公共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总体福利需要,即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