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通货膨胀动态研究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是各国所关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中很多国家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表1-1总结了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这些国家开始采用这一制度的时间)。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也是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的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保持价格稳定和合理的长期利率水平。因此尽管控制通货膨胀不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但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表1-1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和它们开始采用这一制度的时间

资料来源:Svensson(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释义,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根据该释义,稳定币值即稳定物价。因此,通货膨胀也是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

各国对通货膨胀的关注主要来自它对居民福利的负面影响。通常认为,由于合同交错到期等因素,部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无成本地完全调整其价格。通货膨胀会导致企业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扭曲,使得部分企业无法按照其合意的水平确定其产品的相对价格。这种扭曲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达不到最优的状态,因而造成居民总体福利的损失。

1.1.2 当前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研究的局限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是不计其数的。然而在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方面,学术界却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定量研究对此所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多研究采用了年度数据进行通货膨胀的定量分析,并且忽略了中国通货膨胀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导致的。此外,中国物价变动中的结构性因素在很多的经验研究中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本书的后续研究将表明,不仅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存在明显的结构变化,而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食品价格变化率和非食品价格变化率的走势存在显著的差别。忽视这些变化和差别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发展趋势是有害的,并且对通货膨胀成因的错误理解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治理政策的错误。在理论基础上,关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经验研究多照搬国外的理论模型,而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上的差别。

1.1.3 开放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开放经济的背景之下。关于全球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一时间成为一个研究和争论的热点,目前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各派的观点孰对孰错尚无定论。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也已经大幅度提高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意味着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开放经济背景下进行。事实上,开放经济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已经在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的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在对于2007年年末到2008年年初的中国通货膨胀的解释中,输入型通货膨胀论是一个主要的派别(刘元春,2008)。然而一方面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的研究照搬了国外的模型,而忽视了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自身特点。本书的目的在于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有特点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货币政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