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食品市场分类监测
总体而言,2013年食品价格相对稳定,增速与2012年相比呈小幅回落态势。从各子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与2012年同期相比有小幅增长;水产品和肉禽类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增长,后半年价格缓慢上升;蔬菜价格波动较大,总体高于2012年同期,第一季度后快速走高,年末略有回落。
(一)粮食市场
2013年中国食品市场较为稳定,供需基本平衡,各类食品子市场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由于我国对粮食的刚性需求,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仍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粮食供应总量总体比较充裕,价格总体稳定。2013年,我国粮食市场发展相对平稳;食用油价格整体重心下移,但高于2012年同期;禽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水果和蔬菜市场受季节影响较为明显;水产市场继续呈上涨的发展态势;奶制品价格波动中继续上扬;食品安全仍是关注焦点(参见图2—2)。
图2—2 2013年我国食品子市场价格走势
1.粮食市场全景分析
(1)供给状况。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实现十连增。从地区上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合计约45763.5万吨,比2012年增产1153.5万吨,同比增长2.7%,增产量占全国总增产量的93.4%。从三大粮食品种看,2013年全国稻谷产量约20275万吨,同比减少148.6万吨;玉米产量约21500万吨,增产约937万吨;小麦产量约12217万吨,增产132.6万吨。
201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约111951.4千公顷,比2012年增加746.8千公顷,增长0.7%,因播种面积增加增产粮食358万吨。多数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个别地区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稻谷约为30432千公顷,同比增加295千公顷;玉米约36105.8千公顷,同比增加1157千公顷;小麦约为24067千公顷,比2012年减少72千公顷。
2013年,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376.8公斤/公顷,比2012年每公顷增产75公斤,提高1.4%,单产增速有所减弱。其中,稻谷、玉米、小麦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662公斤、6024公斤和5040公斤。
良好的气候条件、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大力扶持以及农业科技的保证共同促进了粮食的增产。
2013年,全国大部地区农业气候条件总体良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仅区域性、阶段性发生。北方农区冬季降水偏多,墒情适宜,利于冬麦过冬,春夏秋大部分时间均光热水充足,利于夏收秋收丰产和秋播进行。南方农区局部遭受冬旱冬冻或夏旱灾害,但春季快速回温利于春播,夏季台风缓解旱情带来丰沛降水,保障了水稻和玉米的产量。全国大部分地区作物主要生长季≥0℃积温较常年同期高100~300℃,光、温、水的良好匹配形成了增产的条件。
2013年中央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投入资金22891万元,继续开展全国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和扩大农业四补贴规模,提高并提前公布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释放鼓励粮食生产的强烈信号。2013年3月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为农民进行粮食生产注入了定心剂;政府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关键技术的补贴实现了常态化;针对部分地区发生的干旱、洪涝、病虫害等有效地进行了监测预警。政策扶持、科学耕种和科学抗灾共同确保了粮食丰收。
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值同比增长6.2%,谷物累计进口1458.5万吨,同比减少4.3%。其中,小麦进口553.5万吨,同比增长49.6%;玉米、稻谷和大米以及大麦进口量分别为326.6万吨、227.1万吨和233.5万吨,同比分别减少37.3%、4.1%和7.6%。
粮食需求刚性、国家价格调控和国际差价共同促成了我国粮食净进口的现状。一方面,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生产成本均逐年提高,国际粮食丰收而国际粮价下跌,国内外差价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虽然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国家仍需通过增加进口保证供给稳定价格。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国内通过科技提高国内产量、丰富农产品生产品种降低对国际粮食的依赖,因而2013年谷物进口同比减少。
(2)需求状况。
2013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但增速放缓。随着城镇化率及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居民饮食结构更加多样化,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100亿斤以上。农业部表示,201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粮食需求按用途可分为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类。在我国粮食需求中,口粮仍然是第一大需求,占粮食需求总量的比重超过一半,2013全国农村和城镇居民口粮消费约827.5万吨。调查显示,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119.14公斤,比城镇居民高51.04公斤。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日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饲料用粮是粮食的第二大需求,而且近几年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工业用粮需求量位居第三,但其增长速度是最快的。种子用粮相对较少,占粮食需求总量的不到3%,且需求比重呈稳中略降的趋势。
2013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出口小幅减少。全年出口100.1万吨,同比减少1.5%,出口金额约7.0亿美元,同比增加10.6%。其中,稻谷和大米出口量为47.8万吨,同比增71.4%;小麦出口量为27.8万吨,同比减少2.6%;玉米出口量大幅减少为7.8万吨,同比减少69.8%。
(3)价格走势。
2013年,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继续温和上涨,全年总体涨幅小于2012年同期,原粮收购价格指数和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下半年增速均高于上半年。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从年初的139.66稳步上涨,12月涨至147.1(见图2—3)。
图2—3 2013年我国粮食批发价格走势
2.粮食子市场分类监测
我国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的品种,其中小麦、玉米和稻米是产量最大、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品种。
(1)小麦市场。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品种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50%~60%的城乡居民以小麦作为主要口粮。
1)供给状况。
201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约为24067千公顷,同比略减约0.3%。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约为22742千公顷,较上年增长约100千公顷;春小麦播种面积约为1325千公顷,较上年有所减少。
2013年全国小麦总产量达12217万吨,同比增加132.6万吨,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其中,冬小麦产量约11567万吨,比上年增长148万吨,单产达5156公斤/公顷,较上年提高1.5%;春小麦产量约650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小麦每公顷产量约达5040公斤,较2012年单产增加45公斤。
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大幅增长,达553.5万吨,同比增幅49.6%,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在于2013年国际小麦产量创历史纪录地增产约达7.114亿吨,供需关系宽松,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运行,内外价差持续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明显;同时,遭受异常天气影响,国内主产区新麦产量及质量下降,优质小麦供需偏紧,进一步促使国内加大进口小麦力度。
2)需求状况。
小麦是我国重要口粮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及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小麦口粮消费呈刚性增长,但增速放缓,且市场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一直保持比较旺盛的增长。2013年全国小麦供给约13100万吨,需求约11640万吨,国内市场相对宽松。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粉加工成为小麦的主要消费需求。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规模化扩张,制粉成为2013年国内小麦加工的主要渠道,“麦强面弱”的格局明显,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采购价格引领着国内小麦市场行情的走势。
2013年以来,小麦价格持续高于玉米价格。由于小麦相对于玉米的替代成本优势消失,小麦饲用替代需求较2012年同期明显减弱,同时国内养殖业低迷,2013年饲用小麦需求量锐减,约为1525万吨。2012年夏收期间面粉加工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争粮现象不再。
2013年小麦出口量基本稳定,主要以小麦粉的形式出口周边国家。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小麦出口27.8万吨,同比减少2.6%。
3)价格走势。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2013年国内小麦价格基本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价格显著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再攀历史高点。2013年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528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218元/吨,年涨幅达9.48%。
2013全年小麦市场价格在不断波动中总体呈“V”形走势。从1月的2.53元/公斤开始走低,跌至5月的2.48元/公斤。6月以后,夏粮新麦上市,季节性下跌至2.35元/公斤,随后7—11月份小麦市场价格迅速攀升,涨至2.57元/公斤,12月份后小麦市场维持高位运行(见图2—4)。由于饲用小麦需求明显减弱、质量较好的小麦供应偏紧、消费结构升级等原因,促使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价差明显较上年拉大。
图2—4 2013年小麦收购价格走势
2013我国供需基本维持相对平衡,政策、天气和成本因素成为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国家将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2年提高了6元,提价幅度达5.4%。提前出台的小麦最低收购价奠定了小麦的底部价格,增强了看涨预期。在国家持续实行的托市收购政策下,2013年国标中等小麦托市价格为1.12元/斤,较2012年提高了0.1元/斤,是历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次;同时,2012年年底国家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继续提高了政策性小麦的竞拍底价,托市小麦价格达到1.12元/斤,已与2013年托市价格持平。
由于2013年小麦在生长及收获时期遭遇了多次气候灾害,市场各收购主体为掌握优质粮源,纷纷抬价收购;农民看涨心态增强,惜售心理加重。2013年夏粮收购期间,新麦品质较差区域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面粉加工企业加大了外部采购的力度,同样托高了小麦价格。
从生产成本看,劳动力、土地和流通成本上涨也是推高小麦价格的重要原因。监测数据显示,小麦的亩均生产成本每年上涨比例超过10%,为保证种植效益,农民必然产生惜售心理并推动价格提升。
(2)玉米市场。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费国,玉米是国内养殖业最重要的饲料来源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禽畜与玉米市场相互关联和影响。
1)供给状况。
2013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达36105.8千公顷,较2012年增加1157千公顷,增幅3.31%。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约为21500万吨,较2012年增加约937万吨,连续第五年增产,增幅约4.56%。在生长关键期有利的气候条件、粮食种植收益提高、国家收储和补贴政策持续推进以及我国玉米深加工工业和饲料养殖的共同推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加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单产上升。
2013年全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达326.6万吨,同比减少37.3%。中国优质玉米匮乏,加上国家临时大量收储,市场流通的优质玉米较少,商场一般通过进口弥补对优质玉米的需求。监测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玉米大幅增收,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降低了国内玉米的进口成本,2013年玉米国内外价差超过500元/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四季度美国玉米因检出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成分MIR162,共计54.5万吨遭退运;乌克兰玉米进口已获许不占用配额而享受配额内关税;阿根廷首次向中国大批量出口6万吨玉米,促使我国玉米进口更加多元化。
2)需求状况。
总体而言,2013年国内玉米口粮、饲料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工业需求受经济形势向好、玉米价格偏弱等提振有所回升。2013年国内玉米需求量约1876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85万吨,增幅为0.99%。其中,饲料用粮约11400万吨,增幅低于往年;工业用粮约5575万吨,较上年增加约500万吨。
肉类消费增多和饮食结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需求的增加。饲料消费中,生猪存栏同比上涨2.19%有利于玉米饲料消费的增加,但受“速生鸡”事件和春季“H7N9流感”风波影响,养殖亏损、后期能繁母猪的减少使饲料需求减弱。
受终端需求不旺及玉米原料价格高位运行影响,2013年国内淀粉等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多数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但后期随着新粮收获,玉米价格低廉,加上冬季酒精等深加工产品价格出现走高,玉米加工利润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蛋白粉、纤维与胚芽粕价格基本持平,饲料需求可能转向其他蛋白类饲料,利好于国内玉米深加工生产。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出口玉米量为7.8万吨,同比减少69.8%。由于全球玉米大幅增产,受国内外差价制约,我国玉米出口减少。
3)价格走势。
总体而言,受新季玉米丰收、玉米饲料和深加工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中国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明显,2013年国内玉米价格波动较大,整体呈现震荡偏弱态势,但由于有政策支撑,涨跌幅度有限(参见图2—5)。
图2—5 2013年玉米批发价格指数走势
2013年玉米价格波动可以按季度来划分,每一季度都有一次涨跌,呈现W形的波动。第一季度,市场主靠华北玉米供应,供不应求导致粮价在高位区间运行。第二季度,因禽流感肆虐,大量禽类被屠宰,饲料玉米需求减少;加之东北大批农户集中抛售,玉米价格跌到年内最低点。第三季度,饲料消费开始恢复,粮价合理回升,但反弹到第三季度中期时,玉米深加工行业开工率比往年低20%,使得玉米价格提前触顶回落。第四季度,新季玉米开始季节性上市,但大量进口玉米“退运”,使得玉米价格逐步回升,稳定在1.142元/斤,但2013年新产玉米上市价格比往年偏低。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玉米均价为1.152元/斤,同比降低了0.011元/斤。
从政策方面看,2012年国家玉米临储收购时间延长、2013年玉米临储政策提前出台且收购价格较2012年再次提高以及北粮南运费用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企业收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内玉米价格的企稳态势。
(3)稻米市场。
稻米是中国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目前,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超过1/3,在商品粮中占一半以上。稻米产区遍及全国。
1)供给状况。
在稻谷种植比较收益偏高、最低收购价格再度提高、运费补贴和托市收购等经济环境和扶持政策支撑下,农户稻谷种植积极性继续高涨,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但受低温春涝、持续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稻谷未能延续此前连续九年的增收态势,2013年产量较2012年略有下降。
2013年稻谷产量约为20275万吨,减产148.6万吨,减幅为0.7%。稻谷播种面积约为30432千公顷,较2012年增加295千公顷,增幅为1%。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早籼稻再度增产,总产量达到3407.3万吨,较2012年增加2.4%;播种面积达5791.9千公顷,同比增加0.5%;单产达5882.9公斤/公顷,同比增长1.9%。夏季南方多省遭遇干旱天气的冲击,单产水平下降,中晚籼稻产量约10080万吨,同比减少195万吨,减幅达1.9%。粳稻产量约6820万吨,同比减少5万吨,减幅为0.07%。
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227.1万吨,同比较少4.1%,主要来源于泰国、巴基斯坦和越南,越南、巴基斯坦大米占进口量的九成以上,二者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米来源国。
2)需求状况。
受全球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2013年我国稻米需求基本稳定。2013年国内稻谷总需求量约20223万吨,同比增加73万吨。其中食用需求17500万吨,同比增长300万吨;饲料和工业需求为2730万吨,同比减少228万吨。全年稻米出口47.8万吨,同比增加71.4%。由于稻谷产量和进口量大于稻米需求量,因此年度内稻米结余量仍呈增加态势。
3)价格走势。
2013年,在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及物价整体水平略涨的支撑下,2013年我国稻米价格总体略高于2012年的水平。
2013年,稻谷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从全年价格走势来看,大体表现为1—8月份震荡弱势运行,市场购销比较低迷;9—12月份平稳趋强运行,政策主导市场走向。中晚稻市场总体呈现“粳涨籼跌”的态势。其中,早籼稻收购均价由2.58元/公斤上涨至2.63元/公斤,累计上涨1.93%。4月份后,受各级储备集中轮换出库、低价进口米的冲击及“镉大米”事件等的影响,籼稻价格整体跌幅较大,8月份后价格逐步回升。粳稻收购均价由2.91元/公斤上涨至2.99元/公斤,累计上涨2.75%,全年环比波动较大;除8月和9月以外,粳稻价格均同比上升。详情参见图2—6和图2—7。
图2—6 2013年早籼稻收购价格走势
图2—7 2013年粳稻收购价格走势
稻谷价格一直维持稳中略涨的格局,供求关系和市场调控政策是决定因素。2013年国家大幅提高2013年产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12元、10元和10元。托市收购的启动有效带动了2月份后市场价格的逐步走高。粳稻(米)运费补贴政策的再次启动,带动了多方主体积极入市采购,有效缓解了东北地区粳稻的收储压力,推动了市场价格小幅走高。受人工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产区农民早稻种植成本继续上升,推动了稻谷价格的上涨。
2013年,国内大米价格稳中有涨。受国内供应压力和进口大米增加等影响,大米价格前半年走势偏弱,后半年因大米进口环比下降而得以小幅反弹。其中,早籼米批发价第一季度上涨,第二季度呈下降趋势,第三、第四季度逐步回升,最低价为3.77元/公斤,最高价为3.87元/公斤。晚籼米批发价第一季度持平,第二度同样呈下降趋势,第三季度开始逐步回升,最低价为3.95元/公斤,最高价为4.16元/公斤。晚粳米批发价全年相对平缓运行,最低价为4.19元/公斤,最高价为4.47元/公斤。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全年稳中有涨,从1月的6.28元/公斤涨至12月的6.45元/公斤(见图2—8)。
图2—8 2013年小包装大米零售价格走势
一方面,物价涨势放缓导致稻米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降低;2013年年初实施的“光盘行动”使得市场相应减少了对大米的需求;并且2012年下半年以来实行的“限酒令”,使得部分酒企在一定程度减弱了对稻米的需求;4月份“镉大米”事件导致市场消费量明显降低。但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加工利润下降,多数企业仍处于停产状态中,导致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托市收购政策和运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稻米市场价格的提高。以上种种政策和市场因素奠定了2013年国内大米价格稳中有涨的基础。
(二)植物油市场
当前国内植物油消费主要集中于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三大品种,约占全部植物油消费量的四分之三。
1.供给状况
大豆、油菜籽是植物油的主要原料。2013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约为6850千公顷,同比减少4.5%,产量约为1220万吨,同比下降6.5%;油菜籽播种面积约为7510千公顷,增幅为1%,产量约为1440万吨,增幅为2%。
截至2013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连续四年下滑,主要原因是大豆的种植成本较高,种植比较效益低下,近年来玉米种植效益明显高于大豆,且呈现出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国产大豆理论加工利润约为-316元/吨,较上月末下跌43元/吨,较年初下跌469元/吨。高种植成本,低种植效益,最终导致大豆种植面积缩减,产量减少。另外,政府加大力度推广玉米、小麦和稻米等作物的种植,也间接导致了大豆种植面积缩减。
我国的大豆供应主要依靠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阿根廷。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进口大豆633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8.6%,创历史新高。中国每年大豆进口量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2/3,2013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继续达到80%以上。
目前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过高,食用油的自给率仅约38%。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食用植物油进口922.1万吨,同比减少3.9%,进口额89.4亿美元,同比减少17.2%。其中,棕榈油进口597.9万吨,同比减少5.7%;豆油进口115.8万吨,同比减少36.6%;菜油进口152.7万吨,同比增长29.9%。
2.需求状况
中国食用油消费量居全球首位,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及人口增长,2013年国内植物油消费量继续稳步增加。我国1986年以来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年均增速6.7%,自2004年以来增速逐步放缓,维持在2%~3%。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基本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植物油消费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据统计,2013年国内植物油消费量约2875万吨,同比增加75万吨,增幅为2.7%。分品种看,豆油消费量为1225万吨,占总消费量的42.6%;菜籽油消费量为550万吨,占19.1%;棕榈油消费量为600万吨,占20.9%。
出口方面,2013年全年豆油出口量达8.96万吨,较上年增加37.05%;菜籽油出口量为6209吨,同比减少6.36%,出口金额约924.7万美元,同比减少8.6%。
由于供应增长的幅度超过了消费需求增长的幅度,2013年中国植物油市场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供应宽松的弱势格局。
3.价格走势
2013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呈现出价格重心整体下移的态势。豆油和调和油零售价格呈相似趋势,1—3月稳中略涨,此后大幅下降,10月后开始回升,上半年价格水平均高于上年同期,下半年则低于上年同期并呈现降幅扩大之势;花生油零售价格1—3月上涨较明显,4月回落,5月上升并在之后快速下降,10月份后降速减缓;菜籽油零售价格波动相对较大,1—7月明显上升,8—10月回落,11月迎来增长后12月降至全年最低点,总体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水平(参见图2—9至图2—12)。
图2—9 2013年豆油零售价格走势
图2—10 2013年花生油零售价格走势
图2—11 2013年菜籽油零售价格走势
图2—12 2013年调和油零售价格走势
在国际油脂市场不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国内油脂价格重心整体下移。2013年前三季度,全球油料丰产、进口成本下降进而进口量增加,油脂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国内三大油脂年末库存余额超过800万吨。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善,2013年国内油脂消费需求增加但增速放缓;国家提倡厉行节约、限制公款消费的规定,使得国内餐饮业消费量较往年明显减少,国内食用油市场维持供大于求的态势,食用油价格持续下行。进入第四季度,由于节日到来需求增加,食用油市场相对好转,而且2013年11月,国家出台临储大豆收购政策,明确大豆最低收购价为2.3元/斤,在政策市的支撑和需求回暖的情况下,豆油零售价格年末得到回升。但第四季度末,在美元上涨、美国退出QE政策,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上调等国际因素影响下,国内食用油价格再度回落。全年来看,豆油现货价格跌幅最大,一级豆油价格较年初下跌2000元/吨,跌幅为22.1%;棕榈油下跌580元/吨,跌幅为9%。
2013年国家继续对油菜籽实施托市收购政策,国标三等油菜籽收储价格由2012年的2.5元/斤提高至2.55元/斤,油菜籽价格高企支撑了菜籽油价格上涨。但由于前期菜油竞拍多次流拍,加上新收储菜籽折油量,菜油库存庞大,约520万吨,市场上传言庞大的国储菜油会进行轮换,因而菜籽油零售价格后半年震荡下降。
(三)禽畜肉类市场
禽畜肉类市场价格监测主要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以及鸡蛋等产品的供给、需求情况、价格走势及其影响因素。
1.供给状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猪牛羊禽肉产量达到5803万吨,同比增加1.3%,其中猪肉产量为3831万吨,同比增幅达到2.1%;全国生猪出栏量约达1.73亿头,同比增长0.6%。截至12月生猪存栏量约为47354万头,同比上涨2.19%,高于过去四年的平均水平。受H7N9疫情影响,生猪养殖效益保持增长趋势,激发了国内的生猪养殖热情。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禽肉冻品进口量增速远高于猪肉冻品,这主要因为国内家禽养殖业受到H7N9流感冲击,国产禽肉制品消费受到制约。2013年全年畜产品进口额19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猪肉进口58.4万吨,同比增加11.7%;牛肉进口29.4万吨,同比增加379.3%;羊肉进口25.9万吨,同比增加108.8%。
2.需求状况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居民对禽畜肉类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居民的肉类食品消费以猪肉为主。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多样化,牛羊禽肉对猪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2013年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2013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约达5261.5万吨,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50.2%,远高于位于其后的欧盟27国和美国。2013年以来,虽受宏观经济增幅放缓、政府反腐倡廉等宏观因素影响,但受H7 N9禽流感冲击,百姓减少禽肉消费,必然增加对猪肉产品的需求。
出口方面,2013年我国肉类出口量较上年有所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活猪出口168万头,同比增加2.5%。肉及杂碎出口量约为39.10万吨,同比增加3.6%;出口金额19.57亿美元,同比减少6.0%。其中,猪肉出口量为7.34万吨,同比增加11.9%;出口金额为3.25亿美元,同比增加16.1%。牛肉出口量为5874吨,较上年减少51.9%;出口金额为0.44亿美元,同比减少45%。冻鸡出口量约9.99万吨,同比增加11.2%,出口金额约2.42亿美元,较2012年增加约9.2%。
3.价格走势
2013年鲜猪肉批发价格波动较大,阶段性特征明显。1—4月,由于生猪出栏量较高,节后消费减少,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从年初的23.24元/公斤跌至19.73元/公斤,低于上年同期水平。5—9月,玉米原料成本回落、国家收储托市政策启动及H7N9疫情支撑猪肉消费提振,猪肉价格快速回升至22.09元/公斤,此后保持稳中略升的态势,价格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见图2—13)。
图2—13 2013年鲜猪肉批发价格走势
2013年全国牛肉价格持续攀升。12月牛肉价格达到54.03元/公斤,创近十年的新高,较年初价格上涨9.46%,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明显但增速下降,同期涨幅由年初的32%降至年末的13%(参见图2—14)。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牛肉的需求的增长;二是肉牛养殖人工、饲料等成本上升;三是随着各地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退牧还草、禁牧减畜导致牛的养殖量减少,牛源紧张是造成牛价大涨的主要因素。同时,牛的饲养周期较长且需要长期资金投入,养殖户一般不会轻易扩大养殖量,因此牛源紧张的局面短期之内很难扭转。
图2—14 2013年鲜牛肉批发价格走势
2013年鸡肉市场价格大幅波动。1—3月,鸡肉价格走高,4—5月,价格急剧下降,跌至全年最低18.35元/公斤,6—9月,价格快速回升,10月后增速减缓,逐渐上涨至年初水平(见图2—15)。
图2—15 2013年白条鸡零售价格走势
2013年1—3月,由于苗鸡养殖持续亏损,苗鸡供应减少,因而鸡肉价格上涨;又因“速成鸡”、“违规用药事件”影响,养殖户补栏量减少,导致2013年2月份出栏的肉鸡减少;加上春节带动需求增加,鸡肉价格走高。4—5月,由于H7N9流感疫情爆发,市场对鸡肉的需求急速下滑,因而鸡肉价格急剧下跌。5月份后,H7N9影响逐渐消淡,市场鸡肉需求随之逐步回升,加之中秋、国庆等节日来临拉动鸡肉消费回暖;又因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肉鸡供应整体偏紧,且短期鸡苗供应下降,全国龙头企业白羽肉鸡平均出雏量仅为之前的63.68%,可供出栏肉鸡数量有限,因而整个下半年肉鸡供应链偏紧,鸡苗、鸡肉价格得以逐步回升。
一如鸡肉市场,2013年鸡蛋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总体疲软。2013年1—2月,受春节的消费提振,鸡蛋价格小幅上扬;3月后H7N9禽流感事件导致鸡蛋的价格严重下跌,由年初的10.50元/公斤跌至9.78元/公斤。随着H7N9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除,鸡蛋需求增加,且温度升高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7月鸡蛋价格开始上涨。在8月底9月初,由于蛋鸡多处于歇伏期,鸡蛋的供应偏弱,而此时又是企业为中秋备货鸡蛋的时间,鸡蛋供不应求,蛋价快速上扬。中秋过后,鸡蛋的消费提振消失,此时蛋鸡的产蛋率也开始上升,鸡蛋的价格开始快速回落,10—11月鸡蛋价格相对平稳。元旦春节备货加强了对鸡蛋的需求,而冬天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同时各种疫病发生概率升高,使得冬季鸡蛋的供应偏紧,因而12月鸡蛋价格再次呈现回升态势。详情见图2—16。
图2—16 2013年鸡蛋零售价格走势
(四)水果、蔬菜市场
2013年水果、蔬菜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水果蔬菜价格总体高于2012年。
1.水果市场
(1)供给状况。
中国是世界水果的主要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水果生产面积稳中有增,产量稳步提高。在2000—2012年的十多年间,我国水果种植面积扩大了30%以上,水果产量增加了2.86倍。但受冬春旱情等影响,部分北方水果生产规模下降;受香蕉枯萎病和前两年价格低迷影响,海南香蕉种植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
进口方面,2013年全国鲜、干水果及坚果进口量约31.20万吨,同比减少4.5%;进口金额达36.74亿美元,同比增加8.4%。
(2)需求状况。
水果本身的季节性需求变化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逐步增加,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于时令新鲜水果、进口水果和精品水果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尤其在节日前后增长明显,特别新奇士脐橙、泰国榴莲、美国红蛇果和红提、新西兰猕猴桃等品种增幅较大。
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和水果罐头市场呈高速发展态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国内消费者对果汁和罐头水果的需求明显增加,但目前我国果汁饮料的人均消费量大约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说明我国果汁饮料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出口方面,2013年中国全年水果出口额63.2亿美元,同比增加2.3%。其中苹果出口99.47万吨,同比增加1.9%,出口额10.30亿美元,同比增加7.3%。
(3)价格走势。
水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水果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生长期天气情况是影响水果市场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2013年水果的平均价格总体略高于上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鲜果价格上涨15.6%。其中苹果、西瓜和香蕉价格均小幅上升,2013年苹果平均批发价格为7.45元/公斤,同比上升4.49%;西瓜批发价格为3.59元/公斤,同比上升5.59%;香蕉批发价为4.68元/公斤,同比上升7.09%。
如图2—17所示,2013年苹果批发价格基本稳定,整体略高于上年同期。批发价格保持在7~8元/公斤之间。1—7月价格缓慢上涨,受倒春寒影响,苹果产量下降,4—7月价格增速较快,7月创全年最高价8.02元/公斤,之后价格轻微回落,10月后呈反弹回升趋势。
图2—17 2013年苹果批发价格走势
2013年西瓜批发价格走势与2012年基本一致,由于西瓜的季节性较强,全年价格波动较大。全年平均批发价格为3.59元/公斤,较2012年上升了5.59%。3月,西瓜批发价格创全年最高,达5元/公斤;随着夏季到来西瓜大量上市,8月创全年最低为2.15元/公斤,之后随着供应减少价格逐步回升(见图2—18)。
图2—18 2013年西瓜批发价格走势
2013年香蕉价格相对于2012年而言波动相对较大,由于产量减少,3月后均高于上年同期。1月香蕉批发价格处于3.93元/公斤的低点,5月涨至全年最高的5.37元/公斤,此后,香蕉价格缓慢下跌,10月后逐步回调至4.58元/公斤(见图2—19)。
图2—19 2013年香蕉批发价格走势
2.蔬菜市场
2013年全国蔬菜总体供求平衡,但也呈现出结构性、区域性和阶段性失衡。
(1)供给状况。
2013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公顷左右,同比略增。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同比增加26.67万公顷,产量有所增加。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趋于平稳。目前,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创造的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蔬菜进口额约为4.2亿美元,我国蔬菜主要靠国内供应。
(2)需求状况。
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约达到500公斤/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蔬菜消费除节日性与季节性变化外,需求总量基本平稳。随着人均收入增加,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促进了蔬菜网购规模的扩张,农超对接使得更多新鲜蔬菜进入各大超市,引导着未来蔬菜消费的新方向。
据海关统计,2013年全年蔬菜出口额115.8亿美元,同比增加16.2%。
国家对规定的蔬菜产品统一执行出口免税政策,推动了国内蔬菜企业转型升级,降低了蔬菜出口成本,增强了国内蔬菜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特别中亚国家,促进了我国蔬菜出口的增加。据海关统计,2013年满洲里口岸蔬菜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增加8.4%,出口额同比增长18.1%,出口均价同比上涨9%。
(3)价格走势。
2013年,受季节、天气因素和我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影响,我国蔬菜价格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一直居高不下,平均蔬菜价格同比上涨。“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定基指数一直围绕200上下波动,与2012年价格指数的波动区间相近(见图2—20)。农业部通过强化质量监管、加强产销衔接,有力保障了主要“菜篮子”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和市场的稳定运行,但由于2013年异常天气较多,对蔬菜的供给仍造成了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不利影响。
图2—20 2013年“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
2013年1—5月,生姜批发价格平稳运行。6—10月,价格快速走高,从年初的4.74元/公斤涨至10月的10.22元/公斤,涨幅高达115.6%,10月同比增长187.08%。10月后,价格缓慢回落,但价格仍然高企。整体远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平均涨幅达到73%。由于前两年生姜价格偏低,导致2012年种植面积减少;又因受“毒姜”事件以及干旱影响,生姜产量减产30%左右;较高存货价格导致当前存货商待价惜售,市场供应量少,种种因素推高了2013年生姜的价格(见图2—21)。
图2—21 2013年生姜批发价格走势
与上年连连飙升的走势不同,2013年蒜头的价格较上年明显回落,价格一直走低。2013年上半年,蒜头价格下跌明显。从年初的7.83元/公斤跌至6月的4.5元/公斤,6月同比下跌42.8%。原因在于2012年大蒜经销商囤积炒作,推高了大蒜市场的行情,蒜农因而扩大了种植面积,导致2013年大蒜的产量大幅增加,大量蒜头上市而蒜头消费变化不明显;同时国外大蒜种植面积扩大,大蒜出口受到一定制约,2012年出口量减少导致了2013年大量库存积压,因而上半年蒜价明显下滑。下半年,蒜头价格略微回升,10月后又呈下降趋势,同比低于2012年的水平,但总体趋于稳定。随着下半年蒜头陆续入库,市场供应量减少,价格回暖,逐步回归理性水平。详情见图2—22。
图2—22 2013年蒜头批发价格走势
2013年大白菜批发价格阶段性波动明显,平均批发价约为1.63元/公斤,较上年增加0.2元/公斤,增幅14%。2013年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连连攀升,加之较多的异常天气影响导致了大白菜价格普遍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2013年1—3月,白菜批发价稳中略降;4月份天气变暖,冬储大白菜全面下市,新上市量的减少导致价格飙升至全年最高的2.47元/公斤;5月价格迅速回落至平均水平,之后缓慢升高,原因在于高温高湿引发病虫害等致使部分蔬菜品种产量减少,整体供应略显紧俏,价格持续高位运行。9月份后,大白菜批发价格大幅下跌,12月跌至全年最低水平1.15元/公斤,原因在于部分地区天气条件改善,蔬菜生产供应恢复,我国蔬菜价格整体呈季节性回落态势(见图2—23)。
图2—23 2013年大白菜批发价格走势
(五)水产市场
我国水产品主要包括淡水产品、海水产品以及少量野外捕捞产品。受国内消费需求强劲、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以及出口市场拉动较大等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水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1.供给状况
2013年我国水产品产量约6172万吨,增长4.5%。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547万吨;捕捞产量1495万吨;远洋渔业总产量130万吨,产值140亿元,增幅超过6%。
水产行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3039元,同比涨幅达15.84%。国家为扶持发展渔业生产,实施了渔业燃油补贴、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补贴、渔港建设补贴、大渔船建造补贴和发展水产养殖补贴,减轻了渔民负担,促进了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和水产品的供给。
进口方面,2013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额为86.4亿美元,同比增长8.0%。
2.需求状况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升级,水产品贸易发展,且受禽流感和黄浦江死猪事件影响,市场消费需求从猪肉和禽蛋产品转向水产品,2013年国内水产品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但年人均消费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消费量总体呈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的特征。
2013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202.6亿美元,同比增加6.7%;贸易顺差116.2亿美元,增长5.8%。多年来,中国水产出口呈持续增长局面,且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中产阶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对低廉的鱼类产品的需求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我国低成本鱼类产品的出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水产品市场竞争有所加剧,泰国、越南、厄瓜多尔和印度等国家的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抢占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由于一些国家针对我国水产品采取了各种限制政策和强化监控措施,造成我国水产出口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同时,水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
3.价格走势
总体来看,2013年水产品价格较2012年全线上涨,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交易活跃。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20.95元/公斤,同比上涨6.79%。其中,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37.95元/公斤,同比上涨6.18%;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14.60元/公斤,同比上涨7.39%。
近年来,渔业养殖和捕捞成本逐年增加,是推动水产品价格持续小幅上涨的最根本的因素。为保护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不断萎缩,直接导致了供应量的减少,且水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是导致水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燃油、饲料、人工等生产成本增加也推动了水产品价格的上涨。自2013年年初中央推行“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以来,高档水产品消费明显受到抑制,其价格大幅下跌,而同时中低档水产品消费持续增加,价格稳中有升。具体来看,春节期间价格涨幅较大,环比上涨6.07%,节后迅速回落;随后,生产成本的上升、3月底爆发的禽流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水产品消费,恶劣天气和病害频发直接导致了部分水产品阶段性供应减少,推动了水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第四季度由于供应量增加,水产品价格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年末,气温降低,水产品上市量逐渐减少,随着湖北、江西等地区进入传统腌制季节和春节来临,水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水产品价格回升。
2013年,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总体呈平稳上涨趋势。前三季度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天气灾害和病害造成大宗淡水产品减少,而且生产周期因素导致第二季度淡水鱼上市量减少,促使了淡水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第四季度随着春苗成熟,大宗淡水鱼上市量持续增加,价格环比回落。
2013年鲫鱼平均批发价格为16.58元/公斤,较上年上涨8.39%。2013年1—8月,鲫鱼价格持续攀升,由年初的16.14元/公斤升至8月的全年最高位17.33元/公斤,涨幅为4.52%。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年主要产区之一江苏的鲫鱼因大规模病害减产;二是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市场增加了对煮汤鲫鱼的需求。由于2013年前期江苏地区鲫鱼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鲫鱼养殖户积极性很高,随着新鱼大量上市而需求相对减少,9月份以来鲫鱼价格大幅下跌,12月跌至全年最低水平15.88元/公斤(见图2—24)。
图2—24 2013年鲫鱼批发价格走势
鲢鱼是最为廉价的大宗淡水鱼,长期以来价格相对稳定。由于淡水鱼养殖规模扩大,供应量增加而需求相对平稳,2013年上半年鲢鱼价格持续下跌;第三季度由于天气渐热,水产消费需求旺盛,价格有所回升;第四季度由于天气渐冷,需求减弱,价格再度回落,而年底由于临近春节,需求略微回升。全年平均价格为9.33元/公斤,同比略降(见图2—25)。
图2—25 2013年鲢鱼批发价格走势
海水产品方面,2013年上半年价格全线上涨,其中春节期间上涨快速,之后回落调整,进入第二季度以后,由于正值伏季休渔,养殖产品也正处于养殖生长期,海水产品上市量偏低,价格出现新一轮的上升。下半年,休渔期结束后养殖产品开始集中出池,海水产品市场供应量有所提高,价格随之逐步回落。临近年底,节日消费预期带动价格回升。资源制约和成本增加是推动海水产品价格高于上年同期的重要因素,但国家对渔业实行的五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价格的上升空间。
2013年,大带鱼平均批发价格为30.04元/公斤,大致与上年持平。1—4月,受供应量增加影响,价格明显下跌,跌幅达10.4%;4—6月随着供应减少而价格回升;同样,6—9月由于海水产品供应量提高,价格有所下跌;第四季度随着天气渐冷,供应减少、节日消费预期拉高了大带鱼价格(见图2—26)。
图2—26 2013年大带鱼批发价格走势
作为我国最大宗的虾类产品,南美白对虾是重要的出口品种,其国内消费量也逐年增加。由于国内自产对虾供应不足,2013年以来我国对虾进口大幅增加,同比增长44.4%。2013年4月以来,南美白对虾价格一路攀升,全年均价同比上涨10元/公斤。原因在于2013年上半年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对虾病害频发,头灶虾养殖成功率较低;到了第三季度,台风又频繁袭击我国东南沿海的主产区,加剧了虾类疾病的爆发;此外一些养殖户刻意囤货,供货量不足推动了对虾价格上涨,价格水平持续高位运行。受EMS(海虾急死症)肆虐影响,国际对虾市场供应短缺,也支撑着虾价一路攀升。
(六)奶制品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食品消费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城镇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奶制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1.供给状况
2013年全国牛奶产量3531万吨,较2012年同期下降5.7%,创近年来最大降幅。2013年全国共生产乳制品2698.03万吨,同比增长5.15%,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大地区,分别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28.75%、24.8%、12.5%。全年液体乳总产量约2335.97万吨,同比增长7.01%。
进口方面,2013年中国乳制品进口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奶粉85.44万吨,同比增加49.15%,进口额为35.85亿美元,同比增加85.99%。进口液态奶19.48万吨,同比增长91.55%,其中纯牛奶18.45万吨,同比增长96.76%;酸奶1.03万吨,同比增长29.68%。
近年来,中国乳制品海外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13年全年进口量再创新高,新西兰为最大进口来源地,占同期总量的47.9%,同期,来自阿根廷、德国的进口也大幅增加。网购成为了国外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主要途径。
2.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乳制品消费量明显上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日前发布的一份中国消费者乳制品消费偏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32升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乃至世界平均水平,且目前我国乳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增长速度较快,表明我国乳制品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从需求的产品结构上看,居民对于营养附加值较高的酸奶以及高端乳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且对高品质乳制品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从数据来看,常温液态奶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是品类增长动力中产品升级的贡献度最大,其中以高端奶、功能奶为主。可以预见,产品结构需求的提升将构成未来几年乳品消费量增长的核心动力。
2008年以前中国奶粉品牌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国内市场,外国奶粉品牌只占四成。但“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奶粉市场份额大幅增加,洋奶粉品牌占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提升至60%~65%,牢牢占据了我国高端市场,在一、二线城市更是占领了绝对的市场份额。
受国内奶制品消费需求旺盛和奶源紧张影响,2013年我国出口乳制品大大减少。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乳制品出口约8.62万吨,同比减少8.9%;出口额约1.36亿美元,同比降低12.3%。
3.价格走势
2013年乳制品价格总体上涨。其中,原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提高是推动乳制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自2012年年中开始,由于奶牛养殖成本不断上涨、养殖效益下降、肉牛价格大幅上升,很多散养户提前淘汰奶牛,奶牛存栏量下降引起奶制品供给紧张。加之2013年夏季高温,奶牛产奶量下降。数据显示,2013年牛奶产量3531万吨,同比下降5.7%。4月份,新西兰大旱导致进口奶粉价格大幅上涨,在香港限奶令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严禁以委托加工、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第三季度开始国内出现了明显的奶源紧缺及企业抢奶的现象。由于供需失衡,自2013年起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至年底时涨幅已经超过20%,特别是下半年涨幅更是加速上升,液态奶价格三连涨。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生鲜乳涨幅接近6%,第四季度涨幅则高达15%。
2013年,奶制品价格保持全线上涨趋势。牛奶平均零售价格为9.71元/升,同比增长7.06%;酸奶全年平均零售价为12.72元/公斤,涨幅为5.04%。2013年第二季度,牛奶平均售价为9.59元/升,较第一季度上涨了0.12%,基本保持平稳。第三季度以来,牛奶价格加速上涨,第三季度,牛奶平均售价为9.73元/升;第四季度,牛奶平均零售价为10.04元/升,环比上涨3.15%。第四季度是奶牛产奶的淡季,原奶供应偏低,加之2013年夏季高温,国外品牌乳制品问题频发,原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升,推动了牛奶价格上涨(详情参见图2—27和图2—28)。
图2—27 2013年牛奶零售价格走势
图2—28 2013酸奶零售价格走势
定点监测数据显示,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前的30%左右,跃升到50%以上,在高端奶粉市场的份额更是超过70%。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高端奶粉市场几乎已是外资品牌的天下。2013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约600亿元,其中中高端产品占一半以上,洋品牌又占据其中的80%。
2013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零售价格波动较大,整体高于2012年同期。3月份实行的香港奶粉限购令使得内地国外品牌奶粉供需更加紧张。4月起多家进口奶粉企业收到巨额反垄断罚单,8月新西兰恒天然乌龙“肉毒杆菌事件”使得6—10月进口奶粉价格有所下调,但价格仍维持高位,并于10月后攀升至全年最高位204.19元/公斤(参见图2—29)。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强劲需求加剧了全球原奶供给不足的局面,导致国际原奶价格持续上涨,并逐级传导至国内奶制品市场。2013年全球乳制品价格全面攀升,乳制品平均指数为243点,创历史新高。
图2—29 2013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