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中国零售产业规模与结构分析报告

3.3.1 中国零售产业按照所有制分类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由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只公布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数据,因此本报告3.3节~3.8节中涉及的所有监测与分析均针对中国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业数据展开。

总体而言,如表3-3所示,内资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在法人个数、从业人数、营业面积、资产和销售总额五大方面的指标占比均在85%以上。具体而言,2014年相较于2013年,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绝对额均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的从业人数相较于2013年减少1万多人,但其资产总额,相较于2013年增加了1000余万元。

picture

表3-3 中国零售业按所有制分类的规模与结构(2014年)

港澳台资和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由于业态选择的差异,几组指标呈现不同的态势,虽然法人企业数量不多,仅占2.55%,但是集中在以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为主的业态,单个企业规模较大,因此销售额、资产、面积和人员占比较高,为11%~13%。

3.3.2 中国零售产业按照行业分类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将零售产业分为九大行业,并选取法人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营业面积、企业资产规模和销售总额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摘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

3.3.2.1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的法人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零售业分行业法人企业数量相较于2013年,从80366个增加到87652个,各行业企业法人数量均有所增加,但比例关系基本维持不变。

如图3-14所示,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仍维持主体地位,占比36%,综合零售行业占比15%,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零售业占比13%,三者合计5.59万个企业,占比高达64%,是中国零售业的主战场。其余零售行业企业法人数量均不足总量的10%。

picture

图3-14 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量(个)的行业结构(2014年)

3.3.2.2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的从业人数结构分析

总体来看,零售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有所增强,从2013年吸纳就业人数约655万人增加到2014年吸纳就业人数约682万人,继续保持零售业吸纳就业主战场的地位。

如图3-15所示,综合零售行业依托其业态特征,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就业吸引能力,该行业从业人数达267.1万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就业人数的39%,其次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占比达到24%,较上一年增加1%。

picture

图3-15 中国零售业从业人数(万人)的行业结构(2014年)

3.3.2.3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的营业面积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零售业经营面积较上一年有所增加。零售业各行业的占比情况也出现了细微的差别,但总的相对规模仍维持不变。各零售行业营业面积相对规模基本与其就业人数规模相一致。

如图3-16所示,综合零售行业的营业面积达到1.37万平方米,占总营业面积的44%。其次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占比30%。其他行业,除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行业占比降低1%,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行业增加1%之外,其余行业营业面积相对规模均维持不变。

picture

图3-16 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的行业结构(2014年)

3.3.2.4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的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中国零售业各行业的资产规模,相较于上一年,其绝对值有所增加,各行业的占比也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如图3-17所示,资产规模最大的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占比高达37%。其次是综合零售行业,占比高达29%。二者合计3.34万亿元,占比总和高达66%,体现了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和综合零售行业在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由于其经营商品的特殊属性,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存货和设备,因此,虽然综合零售行业在从业人数和营业面积方面的占比均高于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但资产占比却连年低于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汽车社会的到来,其占比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picture

图3-17 中国零售业企业资产规模(亿元)的行业结构(2014年)

3.3.2.5 中国零售业分行业的销售总额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中国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但各行业占比分布变化不大。零售业销售总额从2013年的98487.3亿元增长到2014年110641.4亿元,增幅近12.3%。

如图3-18所示,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行业的销售总额占主导地位,高达5.1万亿元,占整个限额以上零售业的46%。其次是综合零售行业,占比达到24%,相较于2013年略有增长。其余行业占比均低于10%,且占比分布几乎没有变化。

picture

图3-18 中国零售业销售总额(亿元)的行业结构(2014年)

3.3.3 中国零售产业按照业态分类的规模与结构分析

本节依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业态分类将零售业分为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以及无店铺零售等业态形式。同时,选取法人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营业面积、企业资产规模和销售总额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摘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

3.3.3.1 中国零售业限额以上分业态的法人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2014年中国零售业的法人企业数量为87652个。其中,专业店法人数量为3.87万个,占比达到整个行业法人数量的44%,位居其后的是专卖店,有2.62万个,占比30%,如图3-19所示。这意味着,我国零售业74%的组成都是专业店和专卖店,二者是中国零售业的主力。

picture

图3-19 中国零售业法人企业数量(个)的业态结构(2014年)

此外,2013—2014年超市和百货店的法人企业数量相等且没有变化,均在7%的水平上。2014年,企业法人数量占比最少的业态仍是无店铺零售,仅占2%。

3.3.3.2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的从业人数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中国零售业的从业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近27万人,各业态的占比结构也出现了细微的变化。如图3-20所示,占比最多的仍是专业店,占比29%,但较上一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次是专卖店,占比22%,较上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店,无店铺零售仍占比最少。

不同于零售业态企业法人数量,零售业的从业人数在各业态间的分布较为均衡和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超市业态的法人企业数量仅占整体零售业的3%,但其从业人数却占整个零售业的18%,吸纳就业能力相对值最强。

picture

图3-20 中国零售业从业人数(万人)的业态结构(2014年)

3.3.3.3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的营业面积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中国零售业的营业面积相比于上一年的28827.5万平方米,增至31255.8万平方米,增长了8.4%。各业态之间的相对比例比较稳定,如图3-21所示,占据主导地位的专业店占比为28%,其余依次为:百货店占比22%,大型超市占比20%,专卖店占比18%。

值得注意的是,营业面积分布情况与各业态从业人数分布情况极为相近,体现了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员和场地的对应性。

3.3.3.4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的企业资产规模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中国零售业的资产规模相比于上一年的44438.4亿元,增至50824.9亿元,增长了14.4%,各业态之间的相对比例也出现了波动。如图3-22所示,专业店依旧位居首位,占比达35%,位居其后的依次是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超市和超市,分别占比27%、17%、10%和3%。

picture

图3-21 中国零售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的业态结构(2014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的资产规模分别从2013年占比12%和20%,萎缩到2014年的10%和17%,分别下降了2个和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专卖店和专业店的占比却有所增加。由此可见,2014年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对传统的超市和百货零售业态冲击较大,零售业态分化向专业化发展。

picture

图3-22 中国零售业企业资产规模(亿元)的业态结构(2014年)

3.3.3.5 中国零售业分业态的销售总额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2014年中国零售业各业态的销售总额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图3-23所示,排名最高的依旧是专业店,占比高达37%,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专卖店、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其中,专业店和专卖店总占比达到65%,体现了二者的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超市占比减少1%而无店铺零售占比提升1%。这一变化与电商的繁荣息息相关,实体的超市业态存在潜在的被无须店铺的电商取代的趋势。

picture

图3-23 中国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的业态结构(2014年)

3.3.4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结构分析

3.3.4.1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的总体分析

本节报告对中国零售产业的批零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批零比率指标,即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值,具体数据摘自2004—2015年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该年鉴中的数据主要是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销、存情况中的批发业与零售业,因此本报告中的批零比率都是限额以上口径的批零比率值。

总体而言,如图3-24所示,2004—2014年,中国零售产业的批发额和零售额逐年增长,而全行业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批零比率本报告批零比率指标,系根据限额以上商品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值求得。在波动中趋于稳定,从2009年的3.64逐渐回升到2011年的4.02,近三年来在4左右波动。

这一比率从多国比较的角度来看属于较高比率,反映出中国零售业仍存在流通环节过多、商品流通费用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减少流通环节、逐步降低流通成本是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对2008—2014年中国零售业限额以上口径的其他各项主要批发与零售对比指标进行了汇总,如表3-4所示。

从企业产权性质的角度来看,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批零比率均在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之后有所回升。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批零比率在2009年之后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5.77。而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批零比率均在不断波动中趋于稳定,最终分别稳定在3.8和3.12。

picture

图3-24 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批零比率(2004—2014年)

picture

表3-4 限额以上批发与零售业主要批零比率指标一览表(2008—2014年)

从财务角度来看,批发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最终分别从2008年的7.82%和2.49%下降到2014年的6.25%和1.57%。零售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2008年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直到2013年有所回升,但又在2014年分别下降到11.6%和2.09%,反映出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利润率整体下滑。

3.3.4.2 中国零售产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分析

本报告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5》中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类值数据,制作了分类商品的批零比率一览表,用于反映分类别商品的批发额和零售额之间的结构关系。批零比率越低,表示商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效率越高。

总体来看,如表3-5所示,21类零售品批零比率存在较大差异,但2013—2014年批零比率变化细微。具体而言,纵向比较,2013—2014年21类商品的批零比率基本维持稳定。批零比率低于1的有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具类和汽车类,这些商品具有明显的厂家直销为主的流通体系特征,中间批发环节较少。

picture

表3-5 中国零售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2013—2014年)

注释

[1]本报告批零比率指标,系根据限额以上商品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值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