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

2.4.1 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据,本报告将其汇总整理成表2-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1]。目前中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54.13万亿元,其中零售业实现11.06万亿元。

从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如图2-13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到2014年底达到11.06万亿元,较“十一五”末期的5.75万亿元年均增长17.77%,但增长率出现持续下滑态势。与此同时,门店面积的扩张速度较慢,“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约为4.52%,到2014年底零售营业面积达到3.13亿平方米,零售业的坪效指标相应从“十一五”末期的2.2万元/平方米提高到3.54万元/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2.68%。这些数据反映出行业发展势头整体良好,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单位零售营业面积的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

picture

图2-13 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08—2014年)

同时,如表2-4所示,近年来行业进入热情较高,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法人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从“十一五”末期的5.23万个增长到2014年底的8.77万个,年均增长率为13.78%;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从“十一五”末期的501.3万人增长到2014年底的681.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和销售额的大幅增长对应,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劳动效率也出现较大提高,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9.05%,到2014年底增长为162.3万元/人。但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利润率情况不容乐观,毛利率和净利率较“十一五”期间均有所下降,这也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反映。

picture

表2-4 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整体情况(2008—2014年)

picture

续前表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如图2-14所示,“十二五”期间延续了“十一五”期间的态势,内资企业仍然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力且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相比于“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率达到18.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长率分别只有17.15%和11.2%,导致内资企业占比相较于“十一五”末期增加了1.7个百分点,达到88.6%,外商投资企业占比持续下滑,下降了1.6个百分点,仅为6.3%。国有控股的零售业也有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6.3%,到2014年度实现了2.46万亿元的商品销售总额。

picture

图2-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2008—2014年)

picture

图2-15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0年)(单位:亿元)

picture

图2-16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4年)(单位:亿元)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专业零售业一直是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的主流,占比在72%左右,“十二五”期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8.66%,而综合零售业年均增长率为15.62%,2014年底较“十一五”末期占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从九类细分行业结构来看,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占有最大比重,如图2-15和图2-16所示,在“十一五”末期高达48%,但是,其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在五类专业细分零售行业中,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16.77%,导致其在2014年末占比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同时,综合零售业中的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增长率也较低,“十二五”期间分别为年均14.16%和10.41%,均远低于全行业17.77%的年均增长率,特别是2014年增长率骤降为6.5%左右,致使到2014年底其比重较“十一五”末期分别减少2个和2.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货摊、无店铺及其他综合零售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43.78%,到2014年底,其占比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零售年均增长率约为75%,其销售总额2014年底为3006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9.37倍。

picture

图2-17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0年)(单位:亿元)

picture

图2-18 按零售业态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14年)(单位:亿元)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各业态的发展出现较大分化。如图2-17和图2-18所示,超级市场业态中的一般超市业态“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0.29%,导致占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但大型超市则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9.77%,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2014年底的占比则增加了0.9个百分点,百货店的发展也略好于零售全行业的发展,占比基本上稳中有升。最突出的是无店铺零售业态,“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81.18%,占比则增加了3.9个百分点。专业店和专卖店业态也保持了较快增长,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7.2%,略低于零售业整体水平,相对占比则出现轻微下降,这表现出了与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情况下的不同特点,估计与限额以上零售业的零售企业属于行业内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关,在业态这一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其偏向于开设较大型和较为综合的门店,但是其在经营的具体行业类别上,则又偏向于专业化类别商品的经营,因此形成了两种口径的差异化表现。

从按有无店铺分的限额以上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有店铺零售业始终是限额以上零售业的基本形式,如图2-19所示,“十二五”期间销售总额接近翻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6.56%,到2014年底达到10.5万亿元,但从各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年度增长率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导致其占全行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与“十一五”末期相比,降低了4个百分点,2014年底占比约为95%。无店铺零售业在“十二五”期间表现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1.2%,其销售总额2014年底为5395.6亿元,约为“十一五”末期的10.78倍,但是,受基数逐渐扩大的影响,其年度增长率近两年也有所放缓,从2011年和2012年超过100%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落到了45%~60%区间,预计未来年度增长率将会继续降低。

picture

图2-19 按有无店铺分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构成情况(2008—2014年)

2.4.2 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连锁零售业企业数据,本报告将其汇总整理成表2-6“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2],目前中国连锁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总计3.73万亿元,约占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33.7%,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15.9%,占社零额的14.2%。统一配送率约为79%,按照连锁门店总数平均的店均销售额为1809万元,劳动效率为人均149.3万元,坪效为2.3万元/平方米。

从连锁零售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如图2-20所示,其商品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到2014年底达到3.73万亿元,较“十一五”末期的2.74万亿元年均增长8%,不仅增长率出现持续下滑态势,而且低于限额以上零售业和全国社零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导致占比分别较“十一五”末期下降了约2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严峻局面。与此同时,门店面积虽有所增长,但扩张速度较慢,“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仅为6.15%,到2014年底零售营业面积达到1.62亿平方米,连锁零售业的坪效指标较“十一五”末期的2.15万元/平方米仅有微幅提高。

picture

图2-20 连锁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与零售营业面积(2008—2014年)

从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各项指标上均占有最大比重,其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等的增长均保持在较低水平,2011—2014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仅为2.94%、4.22%、2.63%和5.91%,外商投资企业在门店总数方面甚至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97%。外商投资企业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6.94%,也低于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其占比出现持续走低态势。

从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综合零售业的销售总额在大部分年份中略高于专业零售业,整体基本持平,但专业连锁零售业销售总额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14%,发展态势好于综合连锁零售业的3.67%,特别是其中的医药及医疗器材、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业,其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8.93%和14.11%,而占比最大的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零售业年均增长率仅为1.98%,到2014年底实现销售额6736.3亿元。在营业面积方面,综合零售业也快于专业零售业的增长。但是,在总店数、门店总数、从业人员等方面,专业零售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是4.13%、4.67%和6.29%,均高于综合零售业。

从按零售业态分的连锁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专业业态是绝对的主力,占有全部连锁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三分之二。“十二五”期间,专业业态和综合业态的连锁企业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分别是年均7.8%和8.17%。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类有统计数据的业态中,专业店业态2014年底实现销售额2.33万亿元,即使扣减加油站1.68万亿元后仍有6559.5亿元,仍然占比最大,达17.6%。

从发展态势来看,“十二五”期间出现较大分化,厂家直销中心、大型超市业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最高,分别是47.%和12.3%,而家具建材商店、折扣店甚至出现年均-2.52%和-4.89%的负增长,超市业态年均增长率仅为1.89%,基本持平。同时,厂家直销中心的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1%和28.36%,大型超市的门店总数、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66%、9.82%和13.96%。折扣店、仓储会员店、专卖店、家具建材商店等门店总数“十二五”期间均出现减少和较为严重的关店现象,相比于“十一五”末期,年均分别减少14.36%、20.62%、4.64%和10.6%,超市业态的门店数量也几乎没有增长。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数量方面,也是这几种业态出现年均增长率下降的情况。

picture

表2-5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状况(2014年)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表2-6 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04年)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续前表

2.4.3 中国综合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综合零售业(百货零售、超级市场零售在内的综合零售,以及含互联网零售在内的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等项的合计)近年来销售总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14年达到3.1万亿元,但增速持续下滑,从2010年的25%下滑到2014年的11%。综合零售所占比重也逐年减少,降低幅度约5个百分点,从2008年的33%降至2014年的28%。从变化趋势看,7种业态中除折扣店和超市的门店数有所减少外,其他各业态门店数都在增加。便利店的营业面积增幅最大,达到10.23%,扩张速度比较快。以部分百货、超市企业为主的“关店潮”在2015年仍有发生,但没有进一步恶化。互联网零售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行业内收购兼并频繁。

中国的百货市场规模,2008年以来销售额一直保持稳步上涨态势,2014年实现1.4万亿~1.5万亿元,但是增长速度自2012年以来有所减慢。从企业监控角度来看,从业人数在减少但营业面积在扩大,限额以上连锁百货店平均每家企业开设约47家分店。2015年百货业身陷“关店潮”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面临的成本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进而经营效益大幅度下降。2015年新增的百货店中有近三分之二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只有少量开在一线城市。关店止损、转型升级是企业普遍采取的措施,但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调整和落实战略计划还需要企业不断摸索。

中国的超级市场规模,按照行业口径限额以上超级市场零售业在1万亿元左右,按照业态口径中小型超市和大型超市业态合计在1.29万亿元左右,整体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2014年按行业口径仅为6.4%,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个位数增长。2014年连锁超市门店总数42683家,同比减少1.23%,直接体现了行业的“关店潮”现象。到2015年,超市行业内关店止损的情况仍在继续,国内百强超市企业41 家,其中有18家企业在2015年的门店增长率为负,22家企业门店增长率为正。在市场逐渐饱和、增长乏力,“大而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消费需求的情况下,“转型”成为超市行业的共识。

虽然我国实体零售业整体增速放缓,但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购物中心的扩张速度却依旧惊人。2015年十大购物中心的销售额都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北京SKP、南京德基广场和深圳万象城分别以78亿元、70.2亿元和62亿元位居销售排行榜前三。但是,过去四五年的集中开发导致目前购物中心行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同质化竞争激烈;二是商铺租赁需求疲弱,空置率上升。为了扭转利润减少的局势,很多企业开始加快调整升级的步伐,市场定位转变、品牌调整、顾客关系维护等是几个主要的发展动向。专业化和细分化的趋势在未来会更加明确。同时,除了在招商方面突出特色,购物中心对外观设计、内部空间、景观打造、功能配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中国的便利店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14年连锁便利店的商品销售额达到345.97亿元,同比增长11.14%;营业面积达到14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门店数总计16832家,比2013年多出2152家;年末从业人数为7.81万人,也高于2013年的数据。便利店行业除了总量在不断扩大,经营效率也有所提高。即便如此,在店面租金不断提高、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也有不少企业出现关店情况。根据本报告的监测结果,苏果好的过去一年门店数共减少了119家,可的、好德减少了128 家,wowo便利、利客便利减少了50家,除此之外,还有快客、良友金伴、京客隆等便利店的门店数都呈负增长。

中国的无店铺零售,特别是网络零售,近两年来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无店铺零售2014年的法人企业数达到1769个,增长率高达141.34%,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商品销售额达到5395.63亿元,同比增长60.53%。但迄今为止全行业尚处于亏损状态,2014年亏损18.5亿元。2015年网络零售额约为3.8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率约为33%,在社零额中的占比为12.9%。从2015年部分代表性企业的运营动态来看,行业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寡头”格局未变,门槛日益提高;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发力移动端;一线电商转战线下实体店;互联网零售的龙头企业———阿里、京东、苏宁等巨头加快渠道下沉、角逐农村电商市场;等等。

2.4.4 中国专业零售业发展

中国的专业零售业(行业口径含七大类专门零售,业态口径含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等)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增长态势,整体发展形势良好,2014年商品销售总额在7万亿~8万亿元,但是近几年增幅有下降的趋势。2014年限额以上行业和限额以上业态口径下专业零售业占零售业的比重分别为72%和65.54%,专业零售业在零售业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法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数和年末零售营业面积三个指标与2013年相比,都有6%~10%的增长,经营效益指标都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但是,内部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业绩分化。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销售情况良好。2014年,该行业的销售总额为3356.74亿元,较2013年的销售总额2694.43亿元增长了24.58%。法人企业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1743个增长为2014年的7524个,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0%。2009年至2011年,由于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一些企业精简实体店,连锁门店数出现短暂的减少。但在适应互联网的大环境后,连锁门店数连涨3年,最终,2014年的门店数为12747个。该行业中的企业平均分店数为86个,连锁化程度较高。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的销售规模在2014年达到了4605亿元,增长率经过2009年至2011年的短暂上升后便缓慢下降,2014年降至13.39%。连锁销售总额虽然逐年上升,但总量仅为433亿元,所占比重始终很小。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以及零售营业面积都有7%以上的同比增长幅度。2014年应付工资和人均工资水平更是有大幅提升,增长率分别为54.43%和43.91%,成本压力较为明显。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服装类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分化比较严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的专营连锁店渠道和线上渠道融合发展;儿童玩具和母婴用品类仍需提高国内产品的信心。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行业销售额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310.64亿元,同比增长9.08%。连锁门店数在2008年至2014年间波动较大,受到互联网零售的冲击,自2011年以后,连锁门店数就一直维持在1600~1700家,企业平均分店数为18.86个,连锁化程度较低。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实体书店虽然一直在尽力转型升级以走出“闭店寒潮”,但是客观而言,举步维艰。办公文具类企业一方面在精简门店数量,另一方面在建造线下生活体验馆。户外运动类企业为了降低营业成本,也在有意识地缩减门店数量,将经营重心向互联网销售倾斜。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销售额一直在高速增长,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从2005年的764.09亿元增长为5592亿元,同比增长18.32%。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医药零售企业的连锁化程度属于中等水平,而且品牌集中度也不是很高。传统连锁零售医药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于商业模式改造的重要性,几乎每一间药房都在互联网商城上有属于自己的旗舰店。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线下销售额,大多数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线下连锁网络。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2014年限额以上口径的销售额为5.1万亿元,占比46%,近年来其销售额的增长率峰值在2010年,随后的几年增长率有所下滑,整体上在10%至20%间波动,2014年降至12.28%。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自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暴跌,国内四大石油公司受到巨大冲击,不得不放缓门店扩张速度,以缩减经营成本。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2014年限额以上行业口径的销售额为8629.54亿元,同比上升11.22%。法人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零售营业面积的增长幅度分别为6.03%、2.82%和3.57%,增速明显较上年放缓。从经营情况来看,行业去库存行为比较成功,期末商品库存总额同比下降15.75%。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不同的家电及电子产品企业,其开关店的决策表现出很大差异。整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互联网零售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连锁零售门店由于商业模式受到销售分流和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其销售地位在逐渐下降。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业2014年限额以上口径的销售额为3119.97亿元,增长幅度为10.37%,创9年来的新低。2014年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数为5855 个,同比增长10.45%。连锁门店总数2014年仅185个,每家企业平均分店数为9.7 个,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从代表性企业的监测情况来看,业内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倒闭与上市同热;家居建材作为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较大,业内积极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都利用互联网来努力转变商业模式。

2.4.5 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

在本报告的监测范围内,2015年中国零售业收购、兼并事件达到98起,超过2013年和2014年兼并事件数量的总和,零售业之间并购重组进一步加快。2015年零售业收购、兼并仍以国内并购为主,全国整合与区域整合齐头并进,西部地区零售业兼并加剧,呈现出“实体零售商O2O布局、百货业多元化发展、制造业下游延伸、专业店内部整合加剧”的特点。

中国零售业的高管变动,2015年更加频繁,达到73起(2014年零售业高管变动事件共61起)。百货、专业店、电子商务方面的高管变动较为频繁,一方面,一些中小电商高管因业绩问题而离职;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等行业巨头持续吸引人才加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本报告2015年监测了公司官方网站公布营销活动的34家大型零售企业的255项营销活动。超市的促销活动主要集中在日常和节假日;百货店除了在日常小型促销活动外,也会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加大促销力度,而当年促销力度最大的活动往往会在周年庆时举行;在电商促销活动中,周年庆的色彩较淡,取而代之的是“双11”“6·18”这样的大型购物节,如淘宝“双11”购物节、京东“6·18”年中庆等促销活动,已经由线上发展到线下,成为新的主流。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网络技术运用活动,本报告监测的百强零售企业中,已有超过80家开通网络零售,除了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等较大规模的电商平台外,其余实体零售商的自建平台多数缺乏人气、鲜为人知,实际收效并不乐观。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公共关系事件,本报告对百强公司官方网站披露公共关系活动的38家大型零售企业的145项2015年公共关系活动进行监测。整体而言,从公益活动的对象来看,以青少年、老人和贫困家庭为主,其中青少年的占比最大,达到29%。外资公共关系活动对与环保、女性相关的公益活动更为重视。2015年零售业公共关系活动中周期性活动越来越多,很多公司也在探索通过将自身业务与公益活动结合,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令活动对象长久受益,突破当前公益困境的模式。

中国零售业的政策法规情况,本报告统计和监测了2015年主要以商务部为政策发布主体的中国重要的零售业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72项,其中,法律、法规和规定等计32项,零售行业标准计40项。本报告还监测了主要零售业案件纠纷156起,全国范围内的主要零售业与商贸流通领域代表性会议会展37场和主要零售业培训教育活动59场。另外,2015年,我国出版的零售与流通领域代表性书籍共有70本,比上年增长23%,其中零售类书籍45本,流通类书籍25本。内容涉及零售管理、网上零售理论和实务、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等方面。

最后,本报告还对代表性海外国家经济、消费与零售商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主要涉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


注释

[1]本报告编制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表格,其中数据说明: 1)限额以上批发业指标加上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总计指标。2)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3)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但是,其中的“行业:综合零售业”不是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综合零售,而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业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指标这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另外,原始统计年鉴中的百货零售指标、超级市场零售指标加总小于原始的综合零售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其他综合零售业”一栏来反映。4)按零售业态分,“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百货店指标、无店铺零售指标4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2项的合计;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要小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中间差值部分,本报告用“业态:其他业态”一栏来反映。5)按有无店铺分,有店铺零售、无店铺零售均是原始统计年鉴指标,合计等于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

[2]本报告编制的“连锁零售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表格,其中数据说明:1)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内资企业指标、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标、外商投资企业指标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行业:综合零售业”是本报告对原始年鉴中的综合零售指标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指标2项的合计,“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7项专门零售指标的合计,同时,本报告的“行业:综合零售业”指标加“行业:专业零售业”指标要小于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需要再加上批发业指标才等于总数指标。3)按零售业态分,本报告的“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加“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指标,再加“其他”指标,这3项合计等于连锁零售业总数指标,其中,“业态:综合零售业态”指标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便利店指标、折扣店指标、超市指标、大型超市指标、仓储会员店指标、百货商店指标、厂家直销中心指标7项的合计,“业态:专业零售业态”是本报告对原始统计年鉴中的专业店指标、专卖店指标、家居建材店指标3项的合计;“其他”是原始年鉴中的其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