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经济增长与零售商业概况
2.1.1 经济增长与零售商业的总体情况
2015年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实现了67.7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同比增幅降到6.9%。平均每天创造GDP约1854亿元,全国人均GDP约4.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1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4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2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0.5%。
全年零售和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实现了30.1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额),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0.6%。平均每天实现社零额约824.5亿元,全国人均年社零额2.19万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9万亿元,约占86%;商品零售额26.9万亿元,约占89.3%。
从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社零额仍然保持了年均13.9%的较高增长速度,如图2-1所示,总量上相比“十一五”末期的15.7万亿元接近翻倍。同时,社零额增速略快于GDP年均11.02%的增长速度,高出大约2.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逐步提高,从“十一五”末期的3.5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24万亿元,占比则从2010年的8.8%增长到2014年的9.8%,提高了1个百分点。
但是,“十二五”期间,社零额和GDP整体增长率都呈现下降趋势,GDP增速相比2010年的10.6%下降了3.5个百分点,同期社零额增长率则从“十一五”末期的18.3%下降到10.7%,降低了7.6个百分点。2015年社零额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快于GDP增速的下降速度,目前两者差距缩小到3.5个百分点,这从总体上反映出国内零售商业经营遇到一定的困难,增速持续放缓。
2.1.2 投资与零售商业
2015年中国全年投入的全社会口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5.2万亿元,平均每天约1511.2亿元,全国人均约4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约1.87万亿元,平均每天约51.2亿元,全国人均约1359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2所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年来一直高于GDP增速,“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6.99%,高出GDP年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仍需努力。但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自身的增速变化来看,“十二五”期间,增长率持续较快下滑,从2011年的23.76%下降到2015年的10%。
“十二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稳步增长,从“十一五”末期的6032亿元增长到18682亿元,增长了约3倍,年均增速为25.37%,实现了历史性的增长和跨越,彻底改变了中国商业的面貌。固定资产投资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占比也由“十一五”末期的2.4%增长到2015年的3.39%。
城镇零售业口径的新增固定资产也有较大增长,2014年达到6033.54亿元,是“十一五”末期2003.4亿元的近三倍。城镇零售业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在2009年以来明显上了一个台阶,从之前每年增长六七千个到每年增长约1万个,2014年达到12749个。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开工项目2011年和2012年都在7200个左右,2013年跃升至8280个,2014年进一步增长到9544个,进而,全部建成投产的城镇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14年有大幅度增长,达到9330个,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面貌,也表明社会资本对进入零售商业具有较大兴趣。
2.1.3 税收与零售商业
2015年全国实现全年公共财政收入15.2万亿元,平均每天约417亿元,全国人均约11073元。其中,税收收入的部分为12.5万亿元,平均每天约342.2亿元,全国人均纳税约9086元。税收约相当于全国城乡可支配收入与纯收入总量(本报告预估)的40.35%,约占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与生活消费支出总量(本报告预估)的56.61%,约占全年社零额的41.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营业税以及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扣减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我们估算2014年以上主要流转类税收合计约6.1万亿元,平均每天约166亿元,全国人均缴纳流转类税收约4431元,主要流转类税收约占全年社零额的22.29%。
从人均水平来看,估算人均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约为21.97%,估算人均主要流转税合计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例约为30.58%。
从发展趋势来看,如图2-3所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税收从“十一五”末期的7.32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2.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27%,本报告估算的主要流转税收入合计从“十一五”末期的4.1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0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94%。
同时,“十二五”期间,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全国税收增长率和主要流转税合计增长率也持续下降,税收增长率从“十一五”末期的23%降至2015年的4.8%,主要流转税合计增长率从“十一五”末期的23.8%降至2014年的4.9%,主要流转税合计增长率下降幅度略大于全国税收增长率下降幅度,因此,两者占全国社零额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略有下降。其中,全国税收占比从“十一五”末期的46.6%下降到2015年的41.5%,主要流转类税收占比则从“十一五”末期的26.4%下降到2014年的22.3%。
2.1.4 就业与零售商业
零售商业一直是中国就业供应当之无愧的主战场,如表2-1所示,2014年中国的批发和零售业提供了888.6万人的城镇单位就业岗位,提供了10131.8万人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业岗位,合计提供了11020.4万人的就业岗位。从全国占比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估计提供了占全国14.3%的就业岗位。从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提供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4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占全国就业的比例较2010年的9.1%提高了约5.2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单位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相较于“十一五”末期的535.1万人,年均增长13.5%,民营企业和个体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相较于“十一五”末期的6388.5万人,年均增长12.2%。但是,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则从“十一五”末期的137.3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99.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相应从48万人减少到35万人。
从零售商业提供就业的内部结构来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18.2万个,相比“十一五”末期增加了6.98万个,年均增长12.9%,提供就业1182万人,占全国全部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的10.73%,相比“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8.52%。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8.77万个,相比“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13.78%,提供就业681.9万人,即提供了6.19%的就业,相比“十一五”末期年均增长8%。
从零售商业提供就业的地区差别来看,地级以上城市合计提供就业1010.6万人,其市辖区部分提供就业701.4万人,占全国批零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0%和7%左右。
但是,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仍然普遍偏低。从行业角度来看,城镇单位的批发和零售业人员工资水平约5.6万元/年,虽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66%,年均增长13.5%,但仅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的民营单位人员工资水平更低,仅为3.39万元/年,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70%,年均增长14.2%,却仍然只达到全国水平的93%。
2.1.5 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零售商业
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基本保持稳定,2015年有所减少,为3.33万亿美元,全国人均约2422.78美元。从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个数(国家统计局后期调整为新批家数口径)有所下降,从“十一五”末期的27406个下降到2015年的26575个,但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个数却有所逆势增长,相比于“十一五”末期的6786个,2015年全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企业数中批发和零售业为9156家,约占全国的34.5%,较“十一五”末期占比提高9.8个百分点。
同时,如图2-4所示,在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除2014年之外,增速基本上稳定在20%以上,从“十一五”末期的65.96亿美元增长到约119.4亿美元,其占比也从6.2%提高到9.5%。
批发和零售业2014年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数为10.1万户,约占全国的21.8%,相比于“十一五”末期的6.4万户,年均增长11.8%,占比也提高了约7.4个百分点。行业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分别为2367.8亿美元和1331.4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末期的2.29倍和2.20倍,虽然年均增长分别高达23%和21.9%,但整体而言偏低,占全国的比例仅为5.58%和5.47%。折算到每个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企均注册资本、企均投资总额、平均每个合同项目实际使用金额等,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受到了行业外资进入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的制约。
批发和零售业对外投资水平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其中,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182.9亿美元,约占全国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1231亿美元的14.86%,相比于“十一五”末期的67.3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8.4%,占比也提高了约5.2个百分点,整体上了一个大台阶,显示出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热情高涨;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截至2014年为1029.6亿美元,约为“十一五”末期420亿美元的2.4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5%,约占全国存量总额的11.66%。但是,2015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所收紧,投资金额下降为1180.2亿美元,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投资金额也下降为160.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