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裴庄现象
头雁领航群雁飞,一花引来百花香。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萧县广泛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和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农业生产开始恢复。1977年5月,萧县革命委员会下发萧革字〔1977〕47号文件,关于批转《社队企业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通知指出:我县社队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蓬勃兴起,越办越好。到1976年底,已办起社队企业881个,总产值1125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65%,为社队提供利润398万元,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和壮大。通知要求,要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学大寨、赶郭庄、建设高标准大寨县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办好,努力把“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变成现实。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制定下发《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指出: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村特点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方针政策,犹如春风化雨,萌生着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1978年6月,刘月生从沛县敬安集“避难”回到裴庄村,在杨楼公社领导的支持下,继续负责裴庄村的油漆业务,刘月生根据村里的实际,把原来的油漆队分解后,每个生产队组建一个油漆队,以四个生产队为建制,一共组建四个油漆队。新组建的四个队由裴庄大队统一领导,刘月生负责跑业务,大队统一核算。1978年12月,四个油漆队分别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的化肥厂承担了油漆业务,大队收入逐渐增多。参加油漆队的农民队伍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大队800多劳力,有500多人从事防腐专业,1978年农业收入和防腐收入总计200多万元,粮食总产180多万斤,全大队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全大队有两部汽车,大小拖拉机30多辆,排灌、收割、脱粒初步实现机械化。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建瓦房280多间,1978年全村有黑白电视机200多台,电冰箱和洗衣机逐步进入社员家庭中,成为全县闻名的“防腐专业村”。
裴庄新貌一角
裴庄大队的社员以防腐专业为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勤劳致富,快速发展的典型事迹在全县引起轰动,很多公社大队组织人员前往参观学习,寻求在农村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和发展社队企业好政策的条件下,快速发展本地经济的致富之路。裴庄防腐专业村像黄河故道上的一颗明珠放射着火热的光芒,辐射着黄河故道两岸,辐射着全县城乡。
裴庄大队在朱庄公社辖区内,裴庄大队经济大发展,村庄大变样,社员生活水平大提高的现实就在眼前,所以朱庄公社防腐业的发展速度走在全县社队企业的前面,全公社相继建立专业性的防腐工程队19个,从业人员1270人,其中业务员179人,防腐保温设备逐步齐全,已有发电机组2台,空压机52台,喷砂机6台,喷漆机6台,外模制作机12台,电动喷枪41把,气动喷枪81把,测量仪12个,电焊机6台,大货车2部,吉普车3部,客货车3部。检测手段完善,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先进工艺,防腐业务发展到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化工厂、印染厂、化肥厂、各类酒厂、油田、输油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之中。由于坚守合同,保证质量,誉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本县的社队企业评比中,多次受到萧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裴庄专业村在促进朱庄公社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直接促进杨楼区社队企业的迅猛发展,社队企业项目增加到112项,引进资金265万元,设备135台套,新技术462项,各类技术人才57人。防腐、建筑业的业务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解决杨楼区劳务输出6150人,乡镇企业成本小,信息范围广,效益高,是杨楼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
裴庄的蝴蝶效应辐射很快,在萧县的杨楼、刘套、马井、闫集、黄口、新庄、龙城、王寨等地引起强烈的反响。裴庄在短短的几年间,靠跑油漆富村富民,一批人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裴庄大部分人家住上瓦房,有了电视机,有的人家还买了小汽车,这是过去人民连想都不敢想的。防腐的“圣火”快速传遍以陇海铁路线为轴的萧县北部地域。大部分的青壮年热血沸腾,都想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都想投身这一迷人的事业,都想从事业奋斗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那时,要当一名油漆工人,难啊!要托人,要“走后门”,手续上首先要能拿到审批表,出身不好、成分高的不能去,身体不强壮不能去,政审不过关不能去,真像县上招工那样难呀!但事情就是这样怪,越是难进的门,挤的人越多。哪怕花钱请客送礼,只要能当上油漆工人,也干!在油漆行当里,搞得更是热火朝天,没有工程队的要建队,没有公司的要建公司,小公司要建大公司,队伍小就招兵买马扩充,萧县北部卷起防腐潮……
这一时期防腐工程专业队逐渐发展壮大。杨楼区的郝集、朱庄、刘套、芈集、北城等5个公社建有17个防腐工程队,黄口区的李集、新庄、东阁、杜集、孙庙、徐洼、黄口、刘店等8个公社建有15个防腐工程队,马井区的郝庄、闫集、道口、朱集、马井、穆集6个公社建有17个防腐工程队。全县共建有49个大小不等的防腐工程队,从业人员5000多人。
黄河故道防腐工程队
1974年,黄河故道防腐工程队成立,队长宗玉昌,技术员满孝敏、刘业生,全队共35人,承接芜湖化肥厂、宣城化肥厂、合肥市化肥厂的防腐工程,只是对防腐管道进行一些简单的涂漆刷抹,工程队仅有固定资产20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年产值5万~60万元。
马井公社防腐队
马井防腐队成立于1976年底,是在杨楼、闫集片区的影响下,经马井公社党委决定,由胡忠臣“操盘”成立的,规模由弱到强,影响力逐步扩大。
胡忠臣1949年10月20日出生于马井公社张瓦房村,1970年毕业于马井中学,即投亲在杨楼公社建筑队当工人的王从祥,经他介绍到淮北市杨楼建筑队当会计兼预算员。他好学上进,在学习建筑业务的同时,了解到一些防腐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防腐业务开展打下基础。1975年底,萧县社教工作队全面进驻各大队,要求凡是在外地干活的人员必须一律回家务农,就这样,在淮北干了六年建筑工程的胡忠臣又回到张瓦房村干农活。
1976年8月,马井公社工办室主任王道来了解到胡忠臣的情况后,马上派工办室会计谢贤勤动员他出来为公社防腐队做工程项目,工办室非常支持,为他批条换全国通用粮票,帮他办理各种出行手续。在王道来主任的支持下,他振奋精神,毅然又踏上了防腐路。他坐火车继续西行,漫无目标地奔走,从郑州往北,到了新乡化肥厂,说来天遂人愿,正巧浚县化肥厂准备停产大修,所有设备管道都需要做防腐,经过几轮洽谈,工程就“敲定”了,那年头工程项目不需要竞标,设备科长拍板就定。短短一周时间,差旅费等费用一共才花150元钱,就定下了全厂大修防腐工程项目,一炮打响,值得庆贺,这笔生意在马井公社党政班子中,在整个马井片区产生较大反响,传为佳话。
1976年底,马井公社党委书记马心广亲自召开党政班子会议,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马井公社防腐队,并同意由工办室着手组建企业班子。胡忠臣怕搞运动挨整,死活不愿当头,更不愿意当防腐队队长,最后工办室决定,任命当时负责社教工作的闫顺华为防腐队队长,郝庄大队吴信社为会计,防腐队领导班子(含工程技术骨干)5人,工人13人,工人月工资66元,胡忠臣月工资81元,虽然工资不高,但与当年年终决算平均每天两毛多钱的工分报酬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当时马井公社有54个大队,选拔13名工人,不是贫农成分的不能进,表现不好不能进,政审不通过不能进……当防腐工人难上加难啊!防腐队工人很风光,全部穿着工作服,行李打背包,单人折叠钢丝床每人一个,军事化装备,让外人看来真不知道是什么部队。正因为队伍穿着打扮与众不同,防腐队的工人在施工中和厂方单位正式工结婚的青年为数不少。
在马井公社防腐队的班子中,胡忠臣扮演着“外交部长”兼“内务大臣”的角色。由于队长不懂业务,一切都由胡忠臣打理。胡忠臣身先士卒、敢作敢为,他公开表态,郑重承诺出了事他负责。他精心挑选技术人员,并认定配料员为王振义,喷枪手为吴孝通,但由于吴孝通是地主成分,还没有文化,公社政审没通过,在那个年代里是顺理成章的,地、富、反、坏、右分子都戴白袖章,其子女亦受牵连,招工、参军、上学都摊不上份,男孩子长大连媳妇都难找,胡忠臣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要用吴孝通,理由有三条:第一,吴孝通虽然是地主家庭出身,毛主席说: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个人表现。对吴孝通的个人表现他了解,不会出问题,若是出了问题,他承担一切后果。第二,喷枪手是技术活,如请外边人也不放心。第三,请外边的技术人员工资高,用吴孝通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并且不开高工资,和一般工人同等待遇。他再三要求,坚持己见。马井公社党委经慎重研究,同意了他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两位同志在防腐工程施工过程中,吃苦在先,技术超人,业务上都成了马井防腐队的“台柱子”。
马井防腐队出征顺势,旗开得胜。在河南浚县的第一个工程开展顺利,按时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任务,通过厂方推荐和写信介绍,马井防腐队的业务覆盖安阳地区所有的化肥厂、酒厂。先后施工的单位还有:浚县化肥厂、内黄县化肥厂、内黄县酒厂、清丰县化肥厂、清丰县酒厂、濮阳县化肥厂、濮阳县酒厂、汤阴县化肥厂、林县化肥厂、安阳市化肥厂,然后业务又对外扩展到长垣县化肥厂、郑州市农药厂、郑州市啤酒厂、山西省武乡县化肥厂、襄垣县化肥厂、长治市化肥厂等。胡忠臣的工程量逐年增加,全国各地多个项目同时开工,工人队伍不断扩大,急需解决带队施工队长,在选拔施工队长人选中,发现宋广义组织协调能力强,项目质量高,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业主好评,他担任施工队长时间不长,又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胡忠臣的防腐工程搞得红红火火,但他不忘帮扶乡邻,张瓦房大队干部通过公社工办室,找到胡忠臣要工程,胡忠臣就把自己河南林县化肥厂的工程让给他们做。以张瓦房大队名义,让许开文、宋广会带队施工,技术方面有了问题,他就主动帮忙解决,林县化肥厂工程顺利竣工,获得较大收入,许开文也逐渐锻炼成才,业务开展得好,工程质量高,后来还在县政协成立的防腐公司任职。宋广会精明能干,勤奋好学,后被组织部门招聘为国家干部。
陇北防腐队
1978年秋天,马井公社张瓦房村民陆超海看着裴庄人和同村的胡忠臣等人以防腐工程发家致富,琢磨自己也想走这条路。为此事,陆超海跑到刘套公社陆庄大队找到大队长陆朝文,请陆朝文出主意,指导怎么干,经陆朝文指点,最后议定:以陆庄大队名义筹建防腐队,陆超海带着陆庄大队会计梁爱芝直接去找胡忠臣,跟班学习跑业务,学做工程技术管理,两人出差费用及其他开支由陆庄大队支付。陆超海经过一番打听,直接赶到河南濮阳县化肥厂找到胡忠臣并说明由来,只因事前未通气,思想上无准备,胡忠臣有些为难,但他再三思忖,还是接受了。
陆超海人聪明,能说会道,具备跑业务的条件,胡忠臣带他从河南郑州跑到四川成都,经过几个省,跑了许多化工单位,通过这次带他出去,让他学到了业务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还把马井防腐队签订过的合同交给他,让他单独联系业务,没有多长时间,陆超海在郑州南叶县化肥厂就拿到了工程,后来业务开展得很好,郑州南部的化肥厂工程大部分都是他干的。因此也带出了一批业务人员。陆庄大队因此也很感激,1978年春节,陆庄大队书记陆朝亮、大队长陆朝文、陆长清等专程赶到张瓦房,登门拜访胡忠臣,还给他送去一麻袋小麦,以表谢意。
胡忠臣亲自带出搞防腐的第二个能人——陆超海,也为南陆庄大队防腐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978年底,在大队书记陆超亮、队长陆朝文的组织协调下,陇北防腐队成立,队长刘光兴,会计陆长清。初建员工二十多人,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南陆庄家家有人搞防腐,在全国各地较有声望的业务员30多人,杨楼地区的防腐亦有“北裴庄、南陆庄”之称。
安建防腐工程队
朱玉生,萧县刘套镇三大家村人,1934年11月出生,新中国成立前上过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六年级毕业。像他这样上过学的年轻人,在周围十里八村都很少,村里办起学校后,他很荣幸地当上了教师,从1957年开始,一干就是9年。教书之余,勤奋好学的他,学会木匠活和家具油漆。凭借自己一技之长,1966年到新疆,在哈密二堡公社建筑队木工组当技术员,一边当木工,一边从事油漆的调配和家具刷漆。1969年回到萧县的老家后,看到黄河故道两岸已经有人开始出去跑油漆活,有着外出闯荡经验又会油漆活的他,心想别人没有技术都能到外边刷油漆挣钱,自己怎么不行呢?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几个人,在刘套镇范奄子村亲戚范振升的带领下到徐州灯泡厂,为该厂酸洗池贴玻璃钢。这是他首次接触玻璃钢防腐工艺,就连萧县防腐队伍里也很少有人听说这一技术,更不要说有人会干了。一开始不得要领,干得很艰难,他在学中干、干中学,再加上心灵手巧,善于琢磨和思考,20多天的时间便掌握了这项技术。由于这个活很小,不到2个月就结束了。收入虽然不多,但比教书好多了,继续干下去的劲头也更足了。有在徐州灯泡厂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功底,当年又与杨楼镇裴庄村的陈洪义一起到上海第一钢厂做防腐施工,陈洪义联系业务,朱玉生负责技术和现场施工,一干就是3年,这3年的收获使他终生受益。3年间,他认识了上海第一钢厂总工曾文忠、副总工刘恩经,通过施工期间与二人的合作、交流,以及自己的摸索、实践,完全掌握了玻璃钢胶泥防腐技术,成为当时萧县乃至全国防腐行业掌握该技术的第一人,这也是工程队后来能够发展壮大的最主要支撑。凭借这项先人一步的技术,朱玉生赢得了市场,带领他的防腐工程队,先后承揽山东即墨电厂、潍坊化肥厂、商河油库、东营油田的环氧玻璃钢防腐工程。随着业务的拓展、工程量的增加,1978年1月,他成立萧县安建防腐工程队,担任工程队队长,带领这支队伍,从山东转战到黑龙江的牡丹江化工厂、宁安化工厂施工。朱玉生从1969年进入防腐行业,直到2009年才从一线退下来,整整干了40年。在他的带领下,安建防腐工程队一步步发展壮大,1978年获安徽建设部门颁发的防腐资质证书,2009年成为具有防腐保温一级资质、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二级资质、注册资本达6059万元的综合性企业。下辖7个分公司、二个专业公司、一个服务公司、一个新型建材厂,公司职工778人,管理人员36人,项目经理24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57人。
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一靠的是技术。作为玻璃钢行业防腐技术带头人,在几十年的施工过程中,他不仅是企业家,更是技术专家,始终把技术与管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注重传帮带,培养技术团队,推动技术创新,公司的耐酸砖板衬里、阴极保护、聚氨酯保温等技术一直保持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重视学习、创新技术的同时,广泛开展技术协作,中国化工防腐协会、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国家科研单位成为公司发展稳定的技术支撑。二靠的是诚信。依靠良好的信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一批钢厂、电厂、化工厂、船厂等数百家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工程合格率100%,优质工程率86%。他们采用耐酸胶泥技术施工的上海第一钢厂酸洗槽防腐工程,历经20多年,尽管表面边沿有些受损,依然能够达到使用要求。
黄口防腐工程队
1978年,24岁的张青文放弃做水泥瓦的生意,到黄口镇工办室上班,工办室主任、公司经理马立顺安排他到黄口建设防腐安装公司跟马立方跑防腐业务,从此开始他的防腐生涯。他从一个门外汉,历经4年的锻炼和积累,无论外联、技术,还是组织施工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公司的佼佼者,多次得到领导的表扬和肯定。1982年他带领工程队独立承担中原油田濮阳一联5000立方油罐的双氧树脂防腐施工任务。这是他自己独当一面、全面负责的第一项工程,尽管工程总造价只有4万元,但张青文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轻心。他知道这是考验自己能力的时候,只有把工程保质、保量做好,才能取得职工的信任,才能赢得信誉,才能树立公司的形象,接到更多的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自己带头严格按规范操作,对工艺精益求精,吃住坚守在工地,终于按时出色完成任务。初战告捷,更增加了他干好防腐的信心和决心,踏向一个又一个工地。1983年底承揽陕西晶体管总厂防腐工程,带领40人的队伍进驻施工,按照《工业管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23582和其他防腐规范的要求施工,严格遵守厂方的各项规定,工人一律持证上岗,苦战7个多月顺利交工。施工期间所见国有大厂规范的管理、严格的质量要求等,对队伍安全、质量、遵守规定的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队伍素质的提高。
1984年张青文带领他的队伍,从陕西转战到了新疆,先后进入独山子炼油厂、乌鲁木齐石化炼油厂、克拉玛依炼油厂,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防腐工程地域的变化,更具有意义的是进入了石油石化这一全新的行业。这里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重要的石化基地,炼油厂进入大检修、扩建和改造阶段,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这里防腐市场潜力无限、商机无限。这里工程集中,是发展根据地最好的地方,在思想上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从独山子炼油厂原料罐区改造、管线弯头的防腐保温做起,把在陕西显像管总厂和秦皇岛十万方立罐施工时,从意大利和日本技术人员那里学到的技术,全部应用到防腐工程施工中。从1982年到1988年在独山子炼油厂施工200~50000立方罐80多台,1991年在克拉玛依施工8台500立方反应罐喷铝防腐,1992年在格尔木炼油厂施工12台2000立方罐防腐保温、糠醛装置保温、乙烯火炬管廊管线保温、三水源、二水源703管线沥青加强级保温、二炳烷装置保温、12座塔容器喷铝防腐;2002年施工乙烯乙二醇装置保温工程、2003年施工独山子炼油厂北厂区消防系统环氧煤加强级防腐,2004年施工乙烯制氢装置、加氢装置施工防火工程、2005年承接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及120万吨/年乙烯技术改造厂外供水管网环氧煤沥青加强级防腐、50000立方罐防腐工程,工程合格率100%,从未出过安全问题。其间,2000年公司业务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带领10人赴苏丹炼油厂执行施工安装任务,第一个工程一年结束后,在苏丹的业务获得进一步发展。
张青文与萧县许多防腐人一样,不仅是公司的管理者,同时也是技术能手,并乐于将自己学习掌握的技术传授他人,提高萧县防腐整体技术。1984年到1988年期间,县政府连续5年举办防腐蚀技术培训班,他连续5年被邀请讲解保温技术,5年培训的防腐施工人员累计超过1000人,他们中大部分人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骨干。
改革,是浩浩春风,是绵绵春雨,是滚滚春潮,在让衰朽的事物灭亡的同时,也催发着新的生命。裴庄人勤劳致富的经验在全县各地推广,萧县的防腐产业从幼芽开始成长,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抱着东方地平线上那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萧县防腐蚀产业像一只充满青春活力的大鹏,从春潮激荡的浪花中冲天而起,舞动着强劲的双翼,信心十足地开始它的万里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