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美学(成中英文集·第九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美与快乐及真善

美学的本体及其分化

一般的美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现象美学,但本体和现象不能分开;也就是说,美学要从美学的现象来找寻美学的本体,然后再返回到美学的现象。事实上,利用这样一个哲学的认识来掌握美的经验,有一个基本的考虑。这个考虑就是,掌握美的本体性。

在这个本体美学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解释说明中西美学的差别呢?中西美学的差别,代表一种基调性的差别,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本体分化的差别。因为本体性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而人的经验也是整体的,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历史因素、特殊的经验等有不同的方向,中西美学的基调也就不一样了。

过去李泽厚想用尼采的观点,来说明中西美学的差异。但他却未先考虑,尼采有关悲剧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很重要,因为在中国文化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也经历了很多所谓悲剧性的状况,中国人又是怎么去了解生命悲剧状况的呢?是否以及如何与西方相比拟?

比如我们一再提到的人们对重大自然灾难的感受。进一步的问题是:此一灾难的感受如何提升为一种美感的形式(因悲壮而壮美)而启发生命更深处的价值?美学家或者艺术家对经验应该是开放的,经验里面不仅仅只有美好的东西,它还有很多不美好的东西,有很多痛苦的、丑恶的、罪恶的、堕落的等各种不好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没有审美或美学研究的价值?从什么角度来掌握它们的美学价值?美到底是什么东西?不美的东西能不能获得美的形式?美与真、善、爱的关系如何?

我这里先简单地提示:痛苦必须激发智慧、爱怜与信心才有美,丑恶必须带动善的坚持与理性的批判才有美,罪恶与堕落必须引发超越的回思与克服的拯救才有美。因为只有在此动态的引发中,才能找到一种平衡、和谐、充实的形式与内容。悲剧之所以可以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展现一个可以追求的理想境地,其根本缘由即在此。

悲剧性的升华,亚里士多德谓之“净化”(catharsis)。但须进一步留意的是,在悲剧情感的后果上,往往也会表现为无奈、期待、缥缈,一种在不满足中的满足。或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表达的,这种消极情感对于人们当然也是有意义的。

时至今日,人类逐渐掌握到一种自由性,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力可得以充分发挥。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后现代”,在所谓的后现代里,任何东西都可能受到重视。后现代的美学不是只限定在一个层次、一个方向、一个面貌或者一种价值上面;美学作为一种发现、一种表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但可以表现快乐、安逸等,也可以表现痛苦、烦恼等。

美的表现者从负面的东西切入,不是为了宣传负面的东西,而是为了从负面的东西里面找到一种正面的东西,其目的和内在意图是正面的。因为美基本的定调根本是正面的东西,而怎么去定调它,则是我们应该去探讨的。因之,在后现代美学开创的自由格局里面,我们应该去了解美学多元的创作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中西美学不但可能有差异存在,而且还有它们的共同根源以及共同理想的价值目的存在。

那么,我们怎么去进一步掌握中西美学?我想首先应该掌握中西美学的分野点之所在。如果像李泽厚那样,只是说西方美学是酒神型,中国美学是非酒神型,我觉得并没有说明什么,也就未说明任何真实的情况。那么,到底中西美学的差异在哪个地方?

每个传统的建立都有最原始的一个起点,当然这个起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会掺进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跟生命的体验、哲学的思考有关的。所以西方美学是跟西方人的文明、西方人的哲学思考,以及西方哲学的其他领域,如本体哲学、知识哲学、伦理哲学、宗教哲学甚至宗教实践等有关的。美学在经验上并不是一个决然独立的范围,把它作为一个决然独立的范围,只是为了方便思考或专注于一些问题,并不能取消它的存在是跟它的文明和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事实。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西方哲学的主流和西方文化的主流来了解西方的文明、西方的美学传统。同样地,了解中国的美学传统或者艺术精神,也需要从中国文化原创的精神中去了解,以及从中国本有的哲学思考中去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找到中西美学的差异点。这种差异并非是不能沟通的,相反它们是能够天然地进行比较的,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相互涵容、相互吸收。

当然,这里面又牵涉到现今全球化进程,只有找到人类美学的起源及其分化的发展的关键,才能进一步考虑中国美学以及中国传统对人类文化,对中西结合可能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经验作为美的起点

今天我们谈美的经验,并没有界定美的经验是什么,我只是把这个“美”当作名词来用;假定大家会有个什么样的了解,并之所以有这样的了解,是因为人类具有一种美的直觉,或者是一种美的体验的事实使然。我们把人类的直觉和体验假设为一个原始点,那它假设了什么呢?

美学的五个层次,有相应的五个背景在里面。第一个就是经验的活动,它包含了我们所经验的东西,可以作为美学的基本活动的对象;即使是一单项活动也一定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因为它是一种直觉,一种感应,一种体验,一种情感,一种需要,一种执着。如此这般,就有了美的活动的内部分析,或者是美的经验的分析。经验在这里面属于美的经验,但是这个美的经验却又假设了一个整体的个人,个人背后又假设了一个文化传统,文化传统背后又假设了一个生命的背景,生命的背景背后再假设了一个变化的宇宙。

这样一层层去看,美可能是从个人的一个积聚的经验背景里发展出来,也可以是从人的文化传统里发展出来,当然也可以是从生命的一个积聚的或者创化的精神里发展出来,最后甚至可以是从宇宙的自然的创造动力中发展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作为现在的一种经验,显然是有一个很深厚的存有的背景的。这种存有的背景,离不开对宇宙的了解,对生命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对个体发展的了解,对自身经验的一种分析了解。基于此,我才提出美是一种发现的说法。

那么,经验一旦发生,发生的东西我们怎么寻找它的意义呢?什么叫作意义呢?美学代表一种意义,代表一种价值,必然通过一种提炼来决定,所以美学不是单纯地你说它美就是美,美因此具有思维的素质,它是通过思维来加以肯定的。这个思维所涉及的范围,可能就不只是当下的经验;而是以当下的经验为材料形成的一个判断、一个认识,来给予它一个说明、一个诠释、一个背景资料,或者赋予某种价值含义;再跟人类的其他经验联系起来,跟人类的生命意志或愿望联系起来,跟宇宙的认识或者宇宙观联系起来,就成为一套发现的美学。

发现的美学是一种发现的认识,也是对发生的事物的一种认识。把审美认识当作一个价值来进行再认识,甚至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再创造,所以从美学走向艺术是自然的。因为我们所说的美,至少有一个要素:美带给你快乐,或者带给你为了达到快乐而引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不能马上给你快乐,它和快乐的愿望有一种冲突,要经过思考才能掌握它,掌握之后再把它提升为一种可以从中得到快乐的东西。从艺术里面体验出一种美感,这就需要人们去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说明。

由此,美感可以是被动的,但是艺术一定是主动的。艺术一定是对美的东西进行的一个再发现、再组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想象、新的愿望或者新的认识。所以,艺术的创造是美学的延长,艺术是即将发生的美学,是美学创造的一种形式。概言之,自然的美从宇宙、生命、文化、个人、经验的层次发生为我们的美的直觉,实现为美的艺术,又引发了发现与创造的美学,这就是美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从美学思考的立场,我们要找寻美的意义,我就从直觉再回到人的本体包括人的心理,对人的重新认识,对人的文化的重新认识,形成人的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然后更深层地展示生命的根本愿望、生命的基本要求,再回到宇宙的整体,找寻生命的宇宙的起点与根源,这又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发现已经包括了很多东西,如分析、综合与判断以及重新认识。美学一方面离不开分析,一方面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也好,综合也好,最后我们必须经过深思与判断,给予它一个整体直觉的形式。这个形式由于是可以知觉到的,能够带给我们一种知觉甚至感官上的美感,因此还是属于美学的范围。而创造则是往前推,把宇宙、生命、文化、个人、经验,再结合个人的直觉形式,实现其被发现的意义,来进行有关基于个人判断与直觉的价值的创造、文化价值的创造、生命价值的创造,甚至宇宙价值的创造。这就是艺术,是开发美感的一项基本工作,同时也是创建美学的基础工作。

讲述到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美之为经验,加以更详细的论述。什么是美的起点?我说是经验。“经验”是一个广泛的名词,英文词是“experience”。“experience”也是一个广泛的名词,意思是我遭遇到的事情。作为一个自觉的心灵,我和外面的世界有所接触,接触时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内涵,就是我们所说的经验。经验不仅显示我们能够接触到什么,而且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来显示的。

感觉是我们最原始的经验界面。我们的感觉通过五官产生,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接触面来说,美的经验最原始的就是感觉,一种官能的感觉。视觉是五种官能的感觉中最重要以及最有包含面的,内容也最丰富。视觉还代表另外一种东西,即人的意识的最重要的实现。因为人假如没有意识,并不一定完全没有某种感觉,还是会有一种敏感。

比如植物,有些植物你碰它的枝叶,它也能经验到你作为外物对它的触摸,虽然没有人说的那种感觉。但有的植物你碰它一下,它可能会摇动一下。再比如胡适之一首小诗所说的,有株山上来的兰花草,你要好好地浇水,好好地维护它,它才能开出花来;如果你不好好地维护它,它就会枯槁。可见,兰花草对外面的世界也是有感觉的,它的回应就是用它的形象与生命来展现它的美。

美,实际上就是存在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可以表现出来的自我实现。所以,意识本身就是美感的起源,但我们说的美感是已经经过判断之后的一种价值,在判断之前那个原材料就是我们的感觉,而这个感觉最为发展的是视觉。此外,触觉是最原始的,进而为嗅觉与味觉。味觉和触觉是联系在一块的,味是感觉到一种东西时的特殊反应,所以我们经常用“品味”这个词。

用中国的哲学来讲美学就更灵活了。宇宙是气的宇宙,生命就是气的生命,文化是气的文化,个体是气的组合,我们的感觉就是气的身体官能的活动,从这里来说,美就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有发展的程度或者说是有进化的程度,动物比植物感觉多一些;感觉强一点,美感就增加一点。比如声音有强度,有宽度,有长短,有高低,有音质的好坏。

但声音也好,视觉也好,都有很多向面,这些向面组合成我们整体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就产生某种快乐。“快乐”一词在西方是用“joy”或“pleasure”。“joy”翻译成“喜娱”,“pleasure”翻译为“快乐”,还有一个词是“delight”,翻译为“欢愉”。这些名词显示了细微的分别。

所以我们讲到品味,必须把这个“品”和这个“味”辨别开来。最开始是触觉,然后是味觉,然后是嗅觉,发出一种气味出来,这个气就开始流动起来,影响的范围更大一点,理智方面的反应就更强一点;然后是听觉,听觉范围就更大一点,代表一种更大的活动,形成一个更重要的经验;最后发展为视觉,视觉可能是在最后出现的。画画是视觉美感中间的一种创造活动,是对视觉经验的发现,是对视觉经验的某些快乐的发现。

美感与快乐:间接、直接的双重体验

美一定与快乐联系在一块。这个快乐有的是直接给你快乐,有的是间接给你快乐。这种间接体现在你以为它给你快乐,实际上它却没有给你快乐的体验。

我经常讲一个例子,我到一个艺术馆去看展览,我期待看到一个令我快乐的东西,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我就很奇怪,怎么会有一个脏乱的厕所在这儿?怎么会是一个丑陋的东西摆在大厅里面?这就阻碍了我对美的一种期望。我先是想为什么会这样,接着再去思考这个东西和做法代表什么意义,进一步去发现它的意义,再进而发现意义所构成的创造活动。艺术家这样安排,一定有他的意向所在。

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有的电影扑朔迷离,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而不是那样的结局?有的人说是搞错了,导演有问题;有的人会说有深意,很细腻,它启发了一种思考。这种快乐是启发出来的一种快乐,自我实现的一种快乐,这也是一种美学,也是一种艺术现象。只不过美学是就它的经验来说,艺术是就它的创作活动来说。

为什么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觉?因为人处于发展之中,他的目标是更多地和世界及个体之外的事物建立联系。从宇宙论来说,宇宙本来是混沌一体的气,要实现它丰富的内容,气要分成阴阳,阴阳才能够创造。宇宙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价值创造的活动,包含着我们所谓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怎么分类?

从哲学上来说,宇宙在已经成为个体化的世界之后,个体如何去跟外面的世界结合起来,再回到它的一个整体,就是宇宙的创造的发展方式。从分化到整合,从整合中再分化再整合,这样一个宇宙发展的过程,就是宇宙的创造。生命的创造、文化的创造、个体的创造具有这样一种基本形式;而经验内在的整合,同样具有这样一种基本形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人要实现他的内在的、从宇宙得到的创造的能力或者是动力,它必须和外界结合。结合的方式是什么呢?是通过经验的功能。这就说明我们先有感觉,所以感觉在最先(当然前提是有生命),如此,感觉里面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到视觉,这些活动都可以联系起来。

这里要说明一点,有的感觉是舒适的,有的却是不舒适的,这里就有一个快乐与不快乐、喜欢与不喜欢的关系。凡是喜欢的、快乐的,就是原始的美感;反之就是不美之感。不美之感你叫它丑也可以,因为先有美才有丑,不美就是不快乐的东西。

快乐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帮助我们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使我们能够跟外面的世界进行协调的一种功能,所以快乐是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也有一个基于整体实质的功能发抒。它表明我们与外面的世界有一种沟通,有一种整合。

那么不快乐的东西呢?它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也阻碍了我们跟外面世界的沟通。这种阻碍可以来自外界,也可以来自我们自己。所以,一个要掌握美感的人,他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自我的阻碍,然后问有没有外在的阻碍。

由此,我们一定要承认美感的作用就是经验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哪一种经验更能带来实际的好处,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美感;哪一种只是一时的美感,却产生不好的后果,比如有人吃肥肉觉得很美,但若不舒服起来,就觉得不美了,甚至影响到后来看到肥肉都不会再产生美感,不想吃它了。概言之,美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此一关系带来快乐就是美的,带来不快乐就是不美的。快乐能发挥你自己、成就你自己、实现你自己;客观地讲,它又能建立你与世界的关系。

但有的美,比如主观的美,就不一定能达到建立关系的目标;或者只是一个幻觉,比如迷幻药,有人吃了很美,就像喝醉了酒一样,陶醉其中,而且看外面的世界也很美,但它是不是一种真实的美感?能不能跟外面建立一种实质性的整合关系,使其更好地去发展?不一定。这种药本来具有医疗价值,但若把它作为实现自我美感的一种工具,这样产生的美感就是虚幻的美感。虚幻的美感是在一种自身情况不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当然它也可能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虚幻的。

美感应该是实质性的,这是康德的一个要求,美感是实质的经验发动的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有普遍性的。什么是普遍性?就是这个美感是任何人都能够经历到的快感,不是说只有我才能够经历到的快感。假如我是有特殊情况,吃了迷幻药,我的快感不是说每个人都能经历到,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美感;真正的美感,经过一个判断,必须是普遍要求的一个快感。用我的话说,是一种实质的快感,它能够产生一种实质的人跟世界的互动关系。

细辨之,审美和美感两个词有时候常常被混用。美感,显然是一种直觉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仍然可以成为一种实质的价值。有的不是实质的价值,就是说它不能达到一种人跟事物之间连贯的关系,来发挥人的功能;而审美,则是表达处于理性的一种思考,是借用人的反思来认识它的价值。对于一个快乐经验,我给它一个定位,给它一个肯定,说它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审美。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我的判断赋予它一种理论性或理由性。这样的话,这个美就是经过审查的美,是具有客观性的美,是具有一种实际价值与普遍价值的美。

艺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追求的是主观的情绪、主体的想象或者是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但是,艺术能不能产生一种普遍性的美感效果?能不能让别人也觉得是美的,也带给别人快乐?当然,这个快乐不是单纯的、直接的快乐,有必要强调的是,这个快乐是需要别人思考的快乐。比如说,它表现的东西可能是很痛苦的,或者用特殊的一种方式让人经过反思,经过进一步的了解,觉得很快乐、很欣赏,这是一种美感,但是一种间接的美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间接的快乐。

美感与真:虚幻、真实的双重意义

人的整体的实现,不只在感觉经验上,还在背后的道德追寻上。美学是以感觉经验为主体的,而感觉材料则首先依靠视觉来进行抽象;所以,人有了视觉之后,就开始有一种思考,或者是有了一种能力,能够把不同的视觉资源结合在一起,这是认知的要求。

这种认知的要求有一种意义,主要是追寻认知的对象到底代表什么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所谓真的价值、是非的价值。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个现象,那怎么认识这个现象?有没有一种规律性?有没有一种统一性?所以,我要追寻它的真价值。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世界是个现象,而现象可以是假象,也可以是真相。所以,视觉让我们产生一种思的能力,它是启发个人、发展个人的一种方式。

所谓的现象学,就是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怎么去描述它的问题,而不是先做假设。看到那么多现象,我怎么去了解它们呢?这就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要去了解和掌握世界?

这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人要在宇宙里面发展自己,就一定要在宇宙里面去行为、去活动;假如不能够认识现象,不能够认识它的内容、它的规则、它的实际情况,何以行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些现象,而要掌握现象,就要思考。

我在易学里谈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宇宙现象。一个现象是在变化之中的,现象离不开变化,现象是变化之中的现象,是不断发展的现象;现象不只是静的场面,它也是一个动的过程,一动一静才能产生阴阳。所以,我们要掌握动和静,同时也要掌握它们之间的一些对照。动和静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刚还是柔,要跟它的大小、它的高低、它的质地有关。同样对于现象,我们要问它的光和影、动和静、刚和柔、缓和急,等等。我们要认识到很多对照性范畴的出现,而美学范畴也在其中出现,这就是构成我们美学范畴的基本的东西。

现象出现之后,我们才会去归纳现象,产生一种整体的现象描述。《周易》中说的卦象,这个卦象其实是看得见的。归纳好的一种现象,提起来挂在那里,作为一种重点的思考来了解,它是代表一种已经组合好的现象。所以,卦象是有秩序、有规律的,不只是一种杂乱呈现;并且,这个整体的呈现里还包括一种发展的秩序、发展的规律。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假象。针对一定的秩序,针对一定的规律,我们才说符合规定的、符合我们说的整体秩序的,是比较真一点的。因为我们所说的“真”,就是指比较可靠、比较可依赖、比较持久。

有的现象,比如幻觉,它不可靠、不持久,会产生误导。就像我在沙漠里看到海市蜃楼,想走到却怎么也走不到,是种假象。又比如塑料花,一开始认为是真的,近看才知道是假的,也是一种假象。但假有时也可以当真,真假变得很难区分,因为你看到假的次数太多了,或者说假得太像真的了,这时真的你也觉得是假的了。

关于假象,有一个传说的故事,涉及模仿名家的画。像张大千,他模仿石涛的画很成功,他也收集石涛的画。久而久之,后人如何分辨真假石涛的画呢?也许人们可以拿模仿石涛的假画,去换取石涛所画的真画,那我们如何评价呢?

我想,如果从美感的角度来说,好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快乐;但是,人作为一种动物,他的快乐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直觉反应上,他还必须满足求历史之真的需求。所以,艺术的收藏价值跟美感价值不完全等同。美感对于艺术是一种价值,就好像我们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我感觉这个表演的确很好,我觉得很快乐,这是最重要的。但是收藏家他要的不只是一时的,他还要求一个历史的经验含量,他还要求有一个真的价值,而这个真的价值跟美的价值,不完全一样地体现在这个画里。

这个例子说得很清楚:美带给你也带给大家快乐,但是美这个东西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真的,“不真”就是说,它跟历史的发生点没有办法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收藏家,他要求的是什么?他要求的是艺术的原始点。这个原始点在艺术创作中很重要,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个现象。

假如你是一个很好的画家,能画出非常好的画,有一天你不画画了,拿着笔乱画一阵说这就是我的画,别人还是会尊重,说这是现代画,这是抽象画,甚至在此一理念下导致抽象画的流行,大家都去看。其实在创作中,可能是你一下子发疯了,一下子随便了,就画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大家都当作宝贝。

这就是说,你这个画能够得到一种预期的东西,这种美感是间接美感、间接性快乐,因为这幅画是你画的。任何美感都是在一个个人和文化场景之中的。你已经是个画家了,你已经有一定的声望了,你已经有其他的画作为你的基础了,所以你拿出来的东西即使不能马上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会变成别人收藏的对象。因为你作为画家还是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带来惊异,会认为这个人居然画出这么一种奇怪的东西。人们收藏它,就像收藏一张难得印错的邮票,因为难得而快乐无穷。

美感有间接与直接、虚幻与真实之分别,也与是非有关。是非有认知上的是非与行为上的是非两种含义。前者即是真假的含义,后者乃为善恶的含义。真假换一种说法就是认知上的是非。凡是符合真实的是真,凡是不符合真实的是假,假则是一种非。非是对是的否定,是则为对真的肯定。假是对真的否定,真则是对是的肯定。真与是之间相对应,假与非之间相对应。对应的感知是美的元素,但美的内涵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可以来自行为的善或恶,也可以导向行为的善或恶。因之,美与真及善都有内在密切的关联。

美感与善:伦理价值的追求

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这种目的能发展自己,就是善。美能产生一种快乐,能帮助我们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就是一种善;美不能达到这种目的,美就不一定是善。但人是群体动物,假如某个人为达到一种目的,影响了别人,伤害了别人,取消了自己在社团里的价值,这就涉及了根本的整体经验问题。

那么,文化里面为什么要有这种关系呢?因为人的个人存在是不够的,他需要建立一个社群来弥补他的不足。不只是人,动物要生存下去,也需要组合自己的能力,让个体不能够克服的困难,通过群体来克服。人类呢?要求生、要发展,也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这是最原始的一种人生价值,这种价值就是道德价值,或者叫作伦理价值。

伦理价值是在合群、分工的情况下实现的。一个行动或行为,能够既促进群体又促进个人,最好;能够促进个人又不伤害群体的,也很好;如果促进个人但又影响他人、伤害他人的,就不怎么好。所以,大凡一种行为,能够整合、适应群体生存的,是善;不能够尊重甚至妨碍了的,就是不善,有时甚至变成恶。恶就是只为自己不为他人,妨碍了群体的生存,而妨碍群体最后也是妨碍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善有它的伦理价值。

那么,美的价值有没有一种伦理性呢?当然有它的伦理性,而且价值是可以不同的。因为人是整体,所以价值可以不同,但通过一个整体的人,这些价值就要联系起来;所以你的快乐、经验或者你创造的经验带着快乐,它能促进一种行为的善。

比如小孩没有对性、对暴力的认识,你叫他看X级或者限制级的电影不就是一种恶了吗?因为他受不了这个刺激。假如一个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不受这种影响,纯粹把经验当作一种表现形式,那就不会有善恶的判断,这样的话,美、丑就不受到判断的影响。所以,美可以是善的;但美也可以不善,就看在哪一种情况之下。

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美的创造者,他要考虑到一个社会效果,要考虑到他的美感是不是能够带来一种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善。裸体为什么是一种美感呢?因为首先你知道它的创作过程。艺术家非常投入地创作,目的是要掌握一个形体,掌握一个整体的直觉,有一种还原的作用、表现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感可以独立于所谓的伦理之外,形成一种美的伦理。

为什么说它是美的伦理呢?因为在这种系统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超越的快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生,了解人的一种形象。比如说看到西方现实主义的作品,你会觉得人的某些方面透过美感实现了更深刻的意义。当然,这种美感在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一些有名的画家,如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都还是表现一种正面的形象;而现代的画家,如毕加索,却要表达生命中间一些矛盾的东西、荒谬的东西,从而得到一种间接的快乐,得到一种对生命认识的启示。为此,他们掌握了一种文化形式,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但是,它也有它的艺术价值,或者说美学价值。

概言之,由于人的整体性,分化出来了伦理,进而产生了伦理上的善恶、理智上的是非和感觉上的美丑,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一种相互渗透而又可以彼此独立的关系。这样,就会对美的发生有一种新的认识:美的发生是有多面性的,是基于生命本身的一种自我实现。

人在自我实现中,会不断和外面建立关系,会发生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首先在感觉层次,其次就发展到超感觉的层次。超感觉有两种方式,理性是超感觉的,想象也是超感觉的。所以也可以说,艺术的发展可以有一种理性的超感觉,或透过想象,或通过体验来创造性地实现。

中国的艺术家,对感觉之外的东西,要通过一种精神的体验和精神的悠游,把握事物的精神,通过感觉之上的超感觉与万物融为一体,感受到内在的精神,这样就把精神画出来了,把意象画出来了。所以说,美学不是只局限在感觉经验,超感觉可以,理性的超感觉也可以,超理性的超感觉也可以。这样的话,就可以有很多的艺术形式出来,只要你能感觉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快乐,也令他人感觉到直接的或间接的快乐。但我们要记住,人的存在不是只在一个层面,人不只是一个感觉的动物。

很多西方人,他可能没有中国这种庄子的背景,没有神游、宇宙、大化的精神,他们的宇宙观很机械化。他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只能看平面的、立体的艺术,他只能了解线条,他不能了解线条之外点到即止的那种精神,所以他们要接受教育。

美感,需要有美感鉴赏力的人来进行认识。比如绘画,不是单纯画的问题,而是画者和欣赏者的自我认识,能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的问题。这样,就要改造文化环境,要使他在哲学上面有所认识,然后他才能说,原来中国的画写意和写实是不一样的,它不需要讲究西方的尺度,它讲究的是另外一个东西。

但你不教育他,他就不知道。因为西方人只限制在他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中,没有超越文化的宇宙意识,他的宇宙观就是一个机械的宇宙观。如果他不能提升另外一个宇宙观,他怎么欣赏你这个文化所表现的宇宙观呢?所以就很难沟通。

书法也是一样的,西方人也不是完全没有书法,但他们的书法不一样。他不认识中国字。中国书法是有意向、有意义、有主题的,和外面的世界相结合,它是个整体艺术,所以需要美学教育。

美育是在不断提升我们的欣赏能力,也是在不断改善我们的欣赏能力和经验能力,是创造性美学需要去强调的,需要去强调它的观者是谁、对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