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美学的层次和方向
原生观念与美学的起源
如果说先周文化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源头,那么,《周易》则可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历史起点。《周易》突出的中心概念是“易”和“太极”。作为天地变化之根源,作为美的本源,我们所思考的“易”和“太极”,是最根本的一个极限。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孔子对易学非常重视,他早年命运坎坷,从20岁起在鲁国就颇有文名。孔子从小对周代创始的文化极为向往,立志把“周礼”的精神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他想,为什么由周到春秋战国会有礼崩乐坏的变化?礼乐是否真的已无可救药地失落了?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使命感,然而他了解易道之所在,明白否极泰来的循环,所以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我的志向。
2007年中国看上去很顺利,一切欣欣向荣,但2008年灾难不断,我们要正视这个现象。要问: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还是另外的问题?从易道的角度来看,任何痛苦和灾难都是天对我的考验,即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因此,孔子要在他那个礼乐失序的时代担当大任,就必须经受考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一个时代。重新恢复西周文化的光彩,就必须要自信。所以“天之未丧斯文”“天生德于予”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体现了孔子的生命意志和自觉。
“天”代表一种内在的力量、生命的根源;天最后理解为“太极”,是宇宙与生命本体的根源与动力;进而“发生”于此一根源的活动,就是“道”。天、太极、道,是互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生命的处境,来了解什么是太极;而对太极的了解,就是对天与道的了解。天始于人类对权威的需要,而当人们对至高无上的“主宰”是谁发问时,就发生了“天”的概念。
“帝”字也被考证为具有根源的意思,代表最高权威控制的力量,是最高的依托。这个帝就是这种权威的拟人化的表现。与天一样,帝是所有人的祖先。我猜想,就像耶和华一样,“帝”最初也许是一个部落神的概念,使人有一种对权威的依托感,帝,最高的主导者帮助我们、支持我们。相对而言,“天”是一种更广泛的感受,可以包含帝的概念,也包含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天若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就是“道”。道是动态的,有方向和时间性。“澄怀观道”,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直观的哲学根源,就是道。在道家和儒家看来,道代表一种理想原则以及行为规范和最高价值。概言之,“道”有两层基本意思:一是本体论的意义,是外在流行的力量;二是理想准则,即孔子说的最根本的生命原理。孔子的道,既有本体意识又有道德意识,这在中国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天是外在权威,发展为生命理想,道之于天,是既内在又超越的循环动态生化的活动过程。
“天命之谓性”“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谓”而非“谓之”,这个区别很重要,非一般界定,是一种发现性的界定。“阴阳”的概念非本来有之,是人们发现之后分析出来的,不是纯客观的现象界定。道是一个过程、一个活动,是发现意义上的概念。什么是“性”?怎么把天和性联系起来?需要我们有内在扩大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因而有“天命之谓性”的说法。
“太极”的概念是在《易传》里出现的,是子思、子夏、子游等好学深思的学生发挥出来的,有的学生像子贡、子路是喜欢做事情的,而好学深思的学生就能从自我经验中,发现经验新的意义与存在境界。
“德”的概念,也非常重要。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德,就是人把生命的功能体现在一些行为方式与行为的动力,变外在力量为内在力量的过程。天地本来是一片原始的元气,人通过活动来分化、凝聚这些元气,进而产生自我生命的概念。德是一种能力,“德”字原来的右上方是一个“直”字,孔子说“人之生也直”,人生来就是一种真诚的存在,表达自我,成为他自己的力量。而这个直又能影响到他人,借由自我的真实表现带动他人的真实表现,这样一种活动就是“德”,是由心的知觉生发出来的。而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知。我们非生来就是自我,要通过自觉的反思、关照,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
“易”本身是“变化”的意思,而不变的是“易”本身。我们要追求的是这种不变的东西。中国理解两端的概念有两种:一个是叩其两端,得其中道;另一个是把两个极端合在一块,成为一种整合的循环。太极具有生命和文化意义,人生最原始的经验即是变化,从中国哲学来说,“易”的概念又慢慢转化成太极、道、天、帝、德、性等概念。“天生德于予”的精神之确立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孔子对自己生命的认知,而“易”即是孔子生命的经验总结。
美学的五个层次:宇宙、生命、文化、个人和经验
生命的旅程经历是很有意思的,它对一位哲学家和艺术家成长的影响更是持久性的。美学问题如同人生问题,我们对人和世界的了解要从不同层面展开,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层次。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生命情调与美感》,今天仍值得反复研读。牟宗三先生曾在台湾“中央”大学任方先生的讲师,后来他在康德美学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我自己最初在文艺创作上颇为投入,是受到方东美先生的影响;而对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批评,内在意图在根本上是美学的。我在南京出生,抗战时到四川重庆,内战后到台湾就上中学,然后就读于台湾大学。方东美先生在台湾大学教哲学之前,与朱光潜、宗白华等中国最早研究美学的先生都有交往。他们一起推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建与发展。
美学概念在西方也是比较后期的,始于18世纪,把感性意识作为起点来研究美感到底是什么。在中国最早引进的应该是康德美学思想,王国维、蔡元培对康德与德国美学都有阐述。我认为最出色的是宗白华,集了中西之长。但到了李泽厚,才整理出一个中国美学的体系。整个西方现代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到海德格尔,有很长一段路,后面慢慢讨论。
西方美学早期跟神话中“酒神”的概念有关,但却不可只讲酒神精神。若说中国美学是“非酒神”,那非酒神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应该从中国哲学自身出发,来阐释中国美学的发展。
中国美学到底是什么东西?中国哲学一向注重美的艺术创造、美的体验和美的表达。中国审美观可以从西方的美学来理解,但不应径直与西方作比附。中国古典美学源自中国的本体宇宙论,建立在中国文化对自然与自我、历史与人性的观察与反省的基础上。从这个论点出发,我认为美学可以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是宇宙层次。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观照、发现和认识,体验、知觉,或说掌握,都可以用不同艺术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人本身就是综合的复杂存在,不是单细胞单功能的。就像头脑分前后左右脑以及中脑,有想象、推理、决定、行为等多种功能。不同的物代表不同的质,前脑知觉,后脑回忆,左脑推理,右脑想象,组织分工很细密,而中脑代表最深刻的回忆,保护在中间。自我就是由这个前后左右中脑不同性质的综合而组成的。中国讲体用,物上面有质,质上面有能,能上面有功。“体”是一种存有,“用”是一种过程现象,“功”是一种效果性与目标性。人需要不断地平衡自己和统一自己,然后向前发展;你也可以在哪一方面很专长,但不能忘了整体的自己。比如中国国家作为整体的存在,这个强了那个也要强才是强国,不能失衡。
第二个是生命层次。所谓生命,古人谓之“性命”,就是生命体验,也就是人类对自我存在的领会、感受和体悟,它构成了人的基本的生存经验。因此,生命(性命)概念在先秦诸子哲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厘定了艺术体验与审美思考的范围。
第三个是文化层次。就其核心而言,文化是一套思想模式和价值标准;就其外表而言,文化则为社群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心理的表现,它积淀着人类历史的各种文化因素,既需要从文明类型的观点和方法去揭示它的各种民族、国家、地区的差异,也应当通过跨文化研究显示其共同性。
第四个是个人层次。作为个体之“人”是一个最大的类。个人作为纯粹主体性的表现与实现,取决于自我的彻底转换。道家和儒家都确信,个人的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个人的本体性,乃是人类本性的本体论的基础。
第五个是经验层次。不同的经验组成个体,个人赋予这种经验以意义和整合。个体的经验组成集体经验,与环境发生作用,是文化层次。文化的目的是使经验和个体不断发展,这个是生命层次,更为深刻,又直接联系到前面的经验和个人,而宇宙是一个大的背景。个体不是单纯的现象经验,是不同经验的组合;个体又离不开文化,它们是环环相扣的存在;文化也离不开生命,文化要有生命力,而不仅是仪式和形式。而生命的根源是宇宙,是太极和道的存在。
美学是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性经验来进行解释的,但实际上这五个层次是综合的。在根本上,美学经验与持续发展的、本体的根源力量分不开。因此,这五个层次对我们研究什么是美学很重要,是美学概念的本体基础架构,可称之为本体美学的架构。
太极、天命概念都是人的经验在宇宙层次的体现,我认为“心”“性”“德”属于生命层次,包含是非、善恶、美丑等观念。美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包含伦理的“善”的概念,所谓尽善尽美;另一种是离开善谈“美”的概念。自我价值意识是人的特征,并且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维护自我同一性的特征。
《周易》本身也可以是美学概念。例如我曾让一个学油画的学生,用油画表现六十四卦。学生三个月才画了十六卦,有些启示了什么,有些却很空洞。也只有生命非常饱满、知觉非常敏锐、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才能表现出多一些的卦的意涵与精神,才能把自己对应六十四卦的经验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了解是单薄脆弱或是深刻高明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来考验自己。
我们要从个人经验中找出与宇宙的关系,从感觉上、行为上,或目标要求上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以上所说的发生美学、发现美学和创造美学等概念。
美学的三种方向:发生、发现和创造
今天我们遇到这样的大地震,我们都要去思考这个灾害和磨难背后的意义。曾经看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表达战争场面,让人有对残酷场面的震撼;而达利也曾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旧约》的宗教体验。在地震中很多小孩被压在楼板下,很悲惨的画面,我们应该考虑,怎么去表达这样一种令人悲痛的灾难形象。我们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灾难时,或能从宇宙的观点,去认识它的形式和意义:一个国家、社会,要经过多少的灾难才能站立起来,人们抗争灾难,不会气馁,进行更高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
“发生”就是感觉到现象,但不追问其意义;而“发现”是进一步去追寻发生背后的意义。相对而言,“发生”是一种初级的现象学,而“发现”则是深刻的现象学。例如毕加索将灾难的场面通过抽象和变形,集中地将灾难的画面体现出来,是发现层次上的美,然后带起更深意义上的认识。先有发生,再有发现。
发现后要进一步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则是“创造”美学的层次。艺术是一种创造,发生当然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比如从宇宙意义上,若没有地震的造山运动,就没有珠穆朗玛峰,原先住在珠峰旁的人就是见证大地摇动的牺牲者。2008年中国有这么多灾难,要更加坚强才能在世界上站起来,要在不断地重建中,完善自己。
美学产生于经验的发生,但必须发现、创造在生命、文化以至宇宙层面上的意义,创造出一种理想和新的形象。当然,没有发生经验基础的艺术创作,也就偏于虚无。发生、发现和创造,每一层面都有它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有人在华丽的美术馆里放一个破旧的马桶,我们若能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就可能从问题美学的观点对美学发生、发现和创造的含义有具体的领会。
三种美学方向,五个美学层次,极为重要,它们构成了我说的本体美学的整体架构,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上中西美学的分野、关联与可能的融会贯通,创造出未来的美学境界。这是一种对个体、文化、生命、宇宙都有重要意义,并具有一种哲理性的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