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孩子的心窗:北京八中的浸润式德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人文精神在作文中张扬

作文的本质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老师本身必须有自我生命情感的主体投入,必须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激情,激发其写作欲望,让学生通过作文这个途径,由自发到自觉地进行人文关怀,倡导人文主义,弘扬人文精神。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以智慧,但那是冷慧。用科学铸造的刀剑,可以杀死蟊贼,也可以伤害良善。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的是良知。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共生,以及人与人的关爱,总之,它给人的是热情。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这就注定我应该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点什么。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人文载体的作文,不能也不可能无视纷繁芜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用作文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以及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始终在摸索、探寻的课题。“作文教学如何构建德育的支点?”这是经常萦缠于我心的问题,为此,我做过不少尝试,有些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以下几个教例,体现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如何在作文中得以张扬的。

例一:《可可西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电影。中国最早的环境保护者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为保护藏羚羊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我组织学生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他们被震撼了,有的孩子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于是,我设计了一道作文题,让同学们以拟人化的方式来展示一只藏羚羊——央金(一个美丽的藏族少女的名字)的故事:她的昨天和今天,她的种族和家庭,她的命运和未来。我要求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抒写央金的哀怨和悲愤、幸福和希望,打开她的内心世界,抒发她的情怀。我在作文课上宣讲了要求,学生们立即激情涌动,当堂完成了作文,佳作如潮。其中,有的以心理描写为主,展开丰富广阔的想象,描绘了一群美丽的藏羚羊在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的生活画卷;有的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央金的三个生活片段连缀起来,最后以倒在偷猎者的枪下而告终……总之,同学们的作文,写作技巧有高下,语言表达有优劣,但是,全都充满纯真的感情——而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思考,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就是对热爱地球家园、保护动物朋友的环保理念的最好诠释。所以,我给了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以很高的评价,大家也因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周记随笔中,不可抑制地又连续写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题材的文章,如《与自然同行》《小草在歌唱》《母亲河的诉说》等。作文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畅谈思想、张扬个性的平台。

例二:《敬畏生命》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中表达了对一只飞蛾的顽强生命的赞叹,并谴责了当今人类不人道地对待某些动物的做法。在每月一次的读书讨论会上,学生们对此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说,那老鼠该不该打?有人说,那我们生物课上为什么还解剖动物?(几年前生物课还允许解剖动物)还有人说,那我们还吃不吃鸡?看到学生兴趣盎然,我赶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让他们每人写一篇作文,或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叙写一段自己与此有关的经历。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相当有见解、有感情的好文章,如《“残酷”的生物课》《别把鸡捆得太紧》等。其中一篇《捕鼠记》,又一次引起了全班的争论,而这样的争论,正是学生们树立、探讨人文精神的过程。这位同学写在农村姥姥家抓老鼠的经历,重点描写了小老鼠被夹在鼠夹上时绝望、无助和恐惧的表情,并写了大老鼠——这只小老鼠的爸爸怎样舍身救自己的孩子,又怎样被人一起捉住的过程。文章明显流露了对这对老鼠父子的同情。在班上读过此文,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当然,争论围绕着“老鼠作为人类的天敌,该不该同情?”这个问题展开。我在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这个问题本身(我没有下结论,即使我仍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老鼠有害于人类,应该消灭)。使我真正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在作文中对老鼠的观察,是对生命的关注,是对一切生灵,特别是对弱小生命的珍视。对这些动物临死前痛苦的挣扎所油然而生的悲悯之心,也正是出自对宇宙中别的生命所本有的和应有的善良之性。另外,对生命间亲情(如大老鼠对小老鼠的父爱)感同身受的体验也真切自然地洋溢于他的笔端。所以,这样看来,作文是描画心灵的,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

例三:“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这是张也唱的《人间第一情》。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歌了,可是它可以为我所用,在讲评《目光》这篇作文时,我播放了这首歌。父母亲情,在作文中经常会被同学们或无关痛痒、或无病呻吟地写一写,既不感人,也不真切。其实,人文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理解和沟通。心中没有关怀,没有大爱,怎会理解忧虑、牵挂和担心?怎会理解深沉的父母之爱?我让一名同学朗读了她的文章,她满怀深情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紧张的期末考试前,她约了两个同学去滑旱冰。走在街上,她突然发现一家小店里射来父亲那道火辣辣的“目光”——他是在跟踪女儿,接下来是质问、争吵、赌气、对峙。终于有一天,当她关在房里不吃饭时,门开了,父亲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走了进来,她又看到了,父亲那浑浊、略带无奈而又贮满关爱的“目光”——“其实,父亲永远都是父亲!”当她读到这里时,声音有些哽咽。教室里静得出奇。我知道,这时同学们受到了爱的感召,我示意这个同学坐下,然后说,现在请大家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个结尾,让它更感人,更让人回味。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我知道,有一天,我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到天涯海角。可是,可是我怎么能够走出这人间第一情,走出父亲那道永远的目光呢?”作文包含着人间真情,父母真爱,像一泓清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三个教例,体现了用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可行性。几年的摸索中,我逐渐总结出,要使作文能担当这个任务,有几点原则,教师应该关注并遵循:

(1)应正确认识到作文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体现作文本身的主体性。语文学科本身就以“立人”为一项基本职责,而作文,又更偏重于感性,注重心灵的启迪与开发。作文的本质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老师本身就必须有自我生命情感的主体投入,必须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激情,激发其写作欲望,让学生通过作文这个途径,由自发到自觉地进行人文关怀,倡导人文主义,弘扬人文精神。从而,通过作文来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素质。

(2)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师是主导,如何能发掘作文中的人文思想,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体验、关注生活、愉快地写出具备人文特点的文章是教师应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如果禁锢在传统式应试作文的枷锁中,埋头于较为程式化的作文常规,则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也无法在作文教学中得以突破。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时时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在作文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

(3)学生的个体感受应予以高度重视。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学生作文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者本身由于自身的个体差异,感受不会是一致的。就层次论,有深有浅;就角度论,见仁见智。教师,就是应该特别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这些不同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激励,这样,才可能在作文中出现更多元化的思想,有更健康、更可喜的立意,让人文精神在作文中得以真正的张扬。

总之,作文与做人,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而倡导人文,呼唤良知,是我们当今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出的共同呼声;在语文教育教学积弊已深的今日,认真地思考弊之所由,探索、开掘出一条条新路,应该是我们青年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所以,将作文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抒写真我,放飞心灵,让人文精神在作文中张扬,可以说,这是在我并不算长的从教生涯中,值得骄傲的一抹亮色,能在此畅言,乃一大幸事!

语文组
穆聪